咬文嚼字:從「佛」字看千年菩提路

高曉松曾在《曉說》中談論古印度和佛教的時候曾表達一個觀點:

「佛」字造字意圖:「弗人」,也即「不是人」。且「佛」這個音,不管是一聲還是二三四聲,再無其他字,漢字只有這一個字。

(見《曉說》第一季 20120914)

漢字很多字確實可以【看圖說話,以形索意】,有時候這樣解釋源流是管用的,對記憶漢字也有一定幫助,但從學術角度來說,就不那麼嚴謹,也會經常犯低級錯誤。

歷史上大有人在,比如王安石說「波為水之皮」,蘇東坡反唇相譏那「滑為水之骨」?又比如矮大緊在另一次節目中說【矮、射】是顛倒錯位的漢字,好像也是自古以來的說法,這些梗出自哪裡我也忘記了,此問題很多人都討論過了,不再贅論。畢竟矮大緊先生是talkshow,信口所至,有些小疏漏非常正常。

我們知道,佛教是在秦漢傳入中國,大約在公元62--68年,東漢官方正式將佛教引入漢地洛陽,也即所謂的「永平求法」:

東漢明帝夜夢丈許金人,大臣傅毅曰此乃【天竺佛祖】,明帝遂命人赴天竺求法,漢人在西域途中大月氏,偶遇天竺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相偕同行,白馬馱經至京城洛陽,明帝建寺安置僧人譯《四十二章經》,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功,便將這組建築命名為「白馬寺」。

而許慎正是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人。但許慎《說文解字》對「佛」的解釋是:

《說文》:「佛,見不審也。從人,弗聲。」

段註:「佛,彷彿也。」

可見,「佛」的造字意圖根本就不是「不是人」之義,也不是為「佛祖」造的專用字,就是一個形聲字,本義指「看不清」,「彷佛」之義就是就是從中引申而來,又引申為「好像、似乎」。

如西漢的文獻:

《淮南子.俶真》:「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彷彿,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據《說文》【佛】由【弗】得聲,【古無輕唇音】,古漢語中【弗、不】兩通。如經傳之句【昊天不弔】和【昊天弗吊】兩通。所以【佛】在漢魏以前是重唇音,如先秦經傳:

《論語 陽貨》:佛(bi4)肸(xi1)召,子欲往。

【佛】的幾個讀音看《漢語大字典》的解釋和引經傳例句:

(引自:《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173)

所以,漢字【佛】表示佛教、佛祖就是【諧聲假借】。

我們知道,「佛」的梵文:「?????」,拉丁字母轉寫為「Buddha」;巴利語:Buddho,英文為:「Buddha」。漢語「佛」的稱謂還有「佛陀」、「浮屠、浮圖、復豆」等。

這些稱謂是怎麼樣的關係呢?我無能力搞清楚,只有【訴諸權威】(當然「權威」不是絕對正確,而是可備一說)。

通曉梵文等西域語言,且專門研究佛教史和印度歷史的季羨林先生,有兩篇很有名的論文:《浮屠與佛》、《再談「浮屠」與「佛」》,專門考證過這個問題:不同的讀音、稱謂,可以反映佛教從印度傳播到漢地的不同時間和兩條路線。

季羨林先生的論證和結論如下(沒耐心看具體分析,可以只看小標題和後面的結論):

第一,「浮屠」和「佛」有兩個不同的來源。

「浮屠、浮圖、復豆」和「佛」不是一個來源。「浮屠、浮圖、復豆」來源一種印度古代方言。「佛」的來源是吐火羅文。

第二,「佛」非「佛陀」之省。

「梵文的Buddha,到了龜茲文變成了pūd或pud,到了焉耆文變成了p?t,而我們中文裡面的「佛」字就是從「pūd﹑pud」(或p?t)譯過來的。「佛」並不是像一般人相信的是「佛陀」的省略。再就後漢三國時的文獻來看,「佛」這個名詞的成立,實在先於「佛陀」。在「佛」一名詞出現以前,我們沒找到「佛陀」這個名詞。所以我們毌寧說,「佛陀」是「佛」的加長,不能說「佛」是「佛陀」的省略。

第三,「佛」的古音在重唇入聲,完全吻合吐火羅文「pūd」。

「佛」古韻為脂部字,脂部的入聲韻尾收t,其與入聲發生關係之去聲,則收d。「佛」字讀音,一讀入聲,一讀去聲︰

(一) 扶弗反 (b』?w?t);

(二)芳味反或孚味反。

現在吐火羅文的pūd 或 pud 與「芳味反」或「孚味反」正相當。然則,以「佛」譯「 pūd」 正取其去聲一讀,聲與韻無不吻合。

第四,「浮屠」出現在前,「佛」字在後。

第一類大夏文中與梵文Buddha對應的字,有兩個音節,是漢文音譯「浮屠」二字的來源,輔音和母音都毫無問題。第二類其他伊朗語族的文字中,與Buddha對應的字只有一個音節,是漢文音譯「佛」字的來源。大夏文基本上保留梵文Buddha的原形,有兩個音節,正與漢譯「浮屠」相當。伊朗語族其他文字,只留下一個音節,正與漢譯「佛」字相當。

季羨林先生的考證,可信度是很高的,我們再來結合歷史,還原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播到漢地的兩條路線、時間,以及稱謂之間的關係:

略解:東漢以前佛教有無零星傳入中國尚有爭議,有明確記載的官方引入佛教也即上文說的東漢「永平求法」,「浮屠」直接音譯自兩位僧人所講的印度方言。依據是最早佛經譯本《四十二章經》只有「浮屠」而無「佛」的稱謂。

略解:這條傳播路線也就是晉代高僧法顯求法的線路,天竺先傳到西域新疆小國,然後經由這些國家傳播到漢地,「佛」就是古代西域語音的音譯,是「二手」的。從傳世佛經文獻來看,「浮屠」稱謂先於「佛」,「佛」先於「佛陀」。

由於筆者對佛教史毫無儲備,為了嚴謹、準確的還原佛教傳播路線,筆者花了幾個小時的看文獻,各位看官讀者,記得點個贊或轉載,小小鼓勵一下。)

從【佛】的音譯也可以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至今中港兩地有些譯名不一樣,讓雙方都摸不著頭腦,比如:普通話入聲已經消失,翻譯【Beckham】用四個字:貝克漢姆,廣東話有入聲,翻譯為【碧咸】。

陳寅恪先生曾說:「凡解釋一字就是做一部文化史」,誠不我欺也,僅從一「佛」字可窺佛教史之一斑。

-------------------------------------------------------------------------------------------

參考資料:

1、季羨林. (1990),再談 「浮屠」 與 「佛」,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

2、季羨林. (1948). 浮屠與佛.,《季羨林文集》.


推薦閱讀:

當年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為什麼沒有出家?
藏傳佛教各個教派的紛爭?
佛教到底是無神論還是有神論?
為什麼古往今來能證得聖果的或者開悟的幾乎都為男性,而少有女性?
為什麼魏晉南北朝體制內的貴族還要同時勾結天師道、佛教?

TAG:古文字古汉字 | 中国历史 | 佛教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