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國女人是同時被「曼哈頓計劃」和「諾貝爾獎」遺忘的物理學家
一個人的價值
不應該看他取得了什麼
而應當看他貢獻了什麼
...
她是被世界譽為「核物理女王」的中國女人
她也是第一位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長的女性科學家
她還是在美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曼哈頓計劃」中,發揮重大作用的華人女科學家
圖:吳健雄
她利用β衰變實驗,驗證了楊振寧、李政道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理論」
使兩人成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自己卻陰差陽錯地與諾獎失之交臂
對於一生獲得榮譽無數,她只有淡然一句「我並不是為了爭得榮譽才去做學問和實驗的」
圖:吳健雄她有一個非常男性化的名字——吳健雄
就是這個氣宇軒昂的名字帶著這位小女子,在那個男性主宰的社會,大放異彩
1912年,吳健雄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
她的父親吳仲裔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思想十分開明,更是不受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影響
他對自己的孩子一視同仁,同樣鼓勵女孩子上學和自強不息
圖:父親吳仲裔與母親樊復夏合照在父親的幫助下,吳健雄11歲的時候就到離家50里遠的蘇州第二女子師範求學
1928年5月,胡適來到蘇州女校做了一次題為《摩登的婦女》的演講
而恰好當時吳健雄是負責做演講記錄的
當時吳健雄第一次聽到這位留過洋、代表著新思想的胡適演講
這讓她大開眼界,「思緒澎湃,激動不已」
此時她也暗下決心,勢必要做出一副大事業
圖:胡適與吳健雄合照
之後她還獲得一次機會到胡適任教的中國公學讀書
在那裡她也成為了胡適的得意門生
關於吳健雄和胡適之間有一件趣事
有一次考試,吳健雄只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完成了本來三個小時的考試,而且答卷非常完美
胡適興奮地把卷子送到教務處,而當時恰好楊鴻烈和馬君武兩位名師也在
他們兩人也說,自己班上也有一個女生幾乎次次考試都拿一百分
於是三人對了一下名字,這個女學生的名字都是吳健雄
在1929年,吳健雄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蘇州女校並保送到國立中央大學(當時江南最高學府,南京大學前身)的數學系
在一年後轉到物理系攻讀,師從居里夫人的學生近代物理學家施士元
1934年,吳健雄從中央大學畢業,先後到浙江大學及中央研究院工作了兩年
但是擁有雄心壯志的她怎麼可能就止步於此呢
在1936年,吳健雄得到叔叔的資助後,與林語堂等同乘「胡佛總統號」游輪遠渡美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
圖:吳健雄出國前與父母親的合照她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著世界完備而先進的實驗設備且還是物理大師雲集的地方
如發明回旋加速器的勞倫斯、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曼哈頓計劃」領導人奧本海默
在這裡,吳健雄的物理才能日漸增長
1939年吳健雄和賽格瑞教授開始合作一起做實驗和研究
他們當時研究的項目是「探究鈾原子核分裂的產物」
圖:吳健雄在實驗室由於賽格瑞教授去了紐約探望好友的原因
吳健雄只能單獨地完成了這個「探究鈾原子核裂變產物」的實驗
其中有一個成果便是發現在鈾原子核裂變會產生放射性同位素氙-135
這種同位素對中子有一定的吸收性
這個結果後來在「曼哈頓計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吳健雄在實驗室在1940年,吳健雄的博士學位論文還被刊登在物理學界最權威的《物理評論》上
她在核子物理研究方面脫穎而出
成為物理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光彩奪目
此時吳健雄已經被勞倫斯、賽格瑞和奧本海默等一行傑出物理學家認為是物理界第一流的實驗物理學家
即便如此,身為中國女人的她仍不能在別的大學裡面謀得一個職,她只能留在實驗室繼續做研究員
在伯克利大學時,吳健雄就遇到了相守一生的同為物理學家的丈夫袁家騮——袁世凱次子袁克文的兒子
1942年5月30日,吳健雄與相識六年的袁家騮結為夫妻
當時同在美國求學的錢學森也來見證了這段美好姻緣,還為他們的婚禮拍了一部小電影
圖:吳健雄與袁家騮婚禮
就在吳健雄結婚的同年六月
美國為了先於納粹製成首枚原子彈,聚集了當時西方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開始實施「曼哈頓計劃」
此時吳健雄因為沒有美國國籍而沒被邀請參加「曼哈頓計劃」
她在這段時間曾先後到史密斯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講師
但是「曼哈頓計劃」開展到一半便遇到了讓這些世界級的科學界一籌莫展的難題
圖:吳健雄博士
這個難題就是核爆炸引燃容易,但在核爆炸之後理論應該產生的鏈式反應卻突然中斷了——因為大多數的中子都消失了
中子消失了原子核裂變鏈鎖反應就會停止,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中子離奇失蹤呢?
這個現象讓奧本海默和費米等一行科學家非常費解
於是他們想是不是在核裂變的過程中產生了什麼物質把中子吸收了呢?
圖:奧本海默奧本海默突然想起吳健雄曾經做過關於鈾原子核分裂的產物的實驗研究
他作為「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立馬找到了吳健雄,把這個難題交給他心目最權威的核物理學女王
1944年起,吳健雄作為一位沒有美國國籍的中國女科學家加入到曼哈頓計劃中
她負責的工作是最關鍵、最機密的難題部分
後來她開發出了一種用於隔離在核裂變中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氙-135的裝置
把消失的中子找了回來,使這顆原子彈能夠順利爆炸
但美國對於這一部分的歷史很多時候是選擇避而不提的
因為在那個國籍歧視、女性歧視的美國科學界
吳健雄有這般建碩確實是挺讓人不想面對的
這事直到1992年,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吳健雄美國理工界最高榮譽的普賓獎金時
這個秘密才得以公之於眾,吳健雄才擁有了「第一顆原子彈的助產士」的稱號
但是吳健雄最突出的貢獻並不是在製造原子彈上面
而是用實驗驗證了楊振寧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的假設
使這兩位科學家獲得了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在微觀世界裡有一條被全世界科學家認定的金科玉律——「宇稱守恆定律」,通俗地說就是左右對稱原理
但是楊振寧和李政道卻對這條「不容置疑」的定律產生了懷疑
然而懷疑也只是一個假設,沒有實驗支持永遠只能是一副空殼
圖:李政道與楊振寧作為理論物理學家的楊和李那時候找了許多實驗物理學家,想與他們合作驗證自己的假設
但是因為當時的科學界認為「宇稱守恆」是不可能推翻的
再加之要完成這個實驗也是極度困難和費時間的
在權衡利弊之後,很多科學家都不願意與楊、李合作
所以楊和李便找到了同是華人老鄉又是「β衰變的權威」的吳健雄
圖:吳健雄當時吳健雄的老師泡利也極力勸阻她
認為她的才能不應該浪費時間在這些顯而易見不成立的實驗上
因為他覺得「上帝不可能是個軟弱的左撇子」
甚至還敢跟別人打賭吳健雄這個實驗不會成功
吳健雄卻顧不得這麼多,她立馬放下本來要與丈夫旅行演講,一頭栽進實驗室做實驗
圖:泡利與吳健雄吳健雄設計了一個極化核鈷60β衰變的實驗去檢驗宇稱是否守恆
這個實驗在技術上是相當困難的,不單要進行β衰變,而且還需要在極低溫的環境下才能進行進一步的觀察
當時她居住在紐約,而擁有製造極低溫環境設備的國家標準局卻在華盛頓
她在做實驗期間一直穿梭來回於華盛頓和紐約之間
一天的睡眠時間也只有三四個小時
實驗室裡面放著些餅乾和麵包, 餓了就吃,吃了繼續做實驗
黃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一遍又一遍的嘗試,一次又一次的驗證
吳健雄的實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β射線的不對稱現象非常明顯」
為了證明這個實驗萬無一失
她還設計了多個方案來否定自己已經取得的結果
在多次「否定」無果後,吳健雄才把自己的實驗結果正式在美國物理學會上公布
流行多年的「宇稱守恆定律」被徹底推翻,整個科學界都為之震驚
圖:吳健雄和她的實驗合作者在一起
如果沒有吳健雄的出現,這條謬誤了這麼多年的定律該讓多少物理學研究停滯不前啊
1957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把諾貝爾獎頒發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卻把當之無愧與楊、李共享此榮譽的吳健雄拒之門外
這使很多人都感到非常意外和不滿
但是她本人卻很淡然地說:雖然這件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但是我並不是為了爭得榮譽才去做學問和實驗的,何況我還得到了很多承認我的獎譽
圖:袁家騮與吳健雄確實,吳健雄一生得到過的獎項也是多到數不完
除諾貝爾獎以外幾乎所有重大的國際獎項她都獲得過
1975年,吳健雄還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長,這是美國物理學會歷史上第一位女會長
他還曾先後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麥丁堡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圖:1973年,周恩來總理接見物理學家袁家騮及夫人吳健雄
吳健雄雖大半輩子都在國外,但是她卻盼望著能夠回家走走
但是每次想要動身,總是有諸事煩人阻撓
1973年中美關係得以緩和
吳健雄才能排除萬難在丈夫袁家騮的陪同下重返闊別37年的祖國
那時她還特地把當初離開中國時穿得那件旗袍找出來穿上
儘管年已老邁,吳健雄仍然不遺餘力地奔走在美國和中國之間指導國內科研和教育事業
1986年,吳健雄還捐出自己所有積蓄成立吳仲裔獎學基金,鼓勵中國學生奮發圖強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在紐約病逝,終年85歲
遵照吳健雄本人遺願,丈夫袁家騮將其骨灰帶回祖國,落葉歸根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會停止
而時間有意義是因為它能記住一個人給予世界的饋贈
這個外表柔弱的中國女人,永遠剛強地屹立著
到現在還是像那顆以她命名的「吳健雄星」一樣熠熠生輝,照耀著我們
她不僅證明了微觀世界中的「宇稱不守恆」
同時還證明了在科學世界中男性與女性的「宇稱守恆」
推薦閱讀:
※如果科學家不相信上帝,那麼為什麼他們用耶穌紀元的公元前公元後的方式記錄歷史書的日期?
※何芳良:紀念鍾揚
※為什麼艾滋病病病毒沒有與感冒病毒合體,具有更強的傳播性?
※「逗比博士」倒水進儀器竟發明懸浮術,又靠撿垃圾、撕膠帶拿下了諾獎
※Sheldon 是個好物理學家嗎?Leonard 呢?
TAG:吴健雄 |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Project | 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