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的最佳代言人 | 浪潮工作室
撰文 | 黃童超
亞裔美國人曾經承受毫不掩飾的嚴重歧視,但卻贏得了今天的地位。他們的成功靠的不是什麼儒家文化,而是美國社會本身。
過去兩百多年間,美國總是被視為「機會之地」。無論你來自哪裡,無論你出身有多卑微,在美國都有可能成功。美國這塊磁鐵吸引了無數人——包括前赴後繼的亞洲人。即使到了今天,大洋彼岸的亞洲人仍然絡繹不絕地漂洋過海,尋找美國夢。
亞洲移民和他們的後代在美國取得了非凡成就。皮尤研究中心說,「亞裔美國人是收入最高、受教育程度最高、人數增長最快的種族群體」。
如果告訴那些還未動身的亞洲人——「亞裔美國人是美國夢的最佳代言人」,他們恐怕會按耐不住自己的衝動想直接游過太平洋。
- 2012年6月,美國舊金山,人們從唐人街的美國國旗壁畫旁經過。/視覺中國
在美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里,亞裔美國人也是人們的羨慕對象:2015年,亞裔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全美第一,比第二名白人多出1萬多美元,比墊底的黑人多出整整一倍;2015年,美國出生的25歲以上的亞裔,有55%擁有學士及學士以上的學位。相比之下,白人這一數據不到40%,而黑人和拉丁裔更是只在20%左右徘徊。
可是在羨慕之餘,我們對亞裔美國人又有太多的誤解。是不是所有亞裔都這麼出色?華裔是不是最厲害?亞裔的成功是因為他們勤奮刻苦?是因為亞洲文化對家庭傳統的重視?是因為亞洲人「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要解釋這些問題,我們得先回到100多年前。
即便被歧視,也要去美國
亞洲移民最早來到美國,主要是受到了加州淘金的召喚。第一批踏上美國土地的亞洲移民是華人。他們不是什麼商人和銀行家,只是普通的甚至是貧困的、沒受過什麼教育的華人勞工。
這些華人在美國農田、鐵路等地方找活干,生活簡樸,極其能吃苦,能夠接受一般美國人無法接受的微薄薪水,再加上文化不同,因此也逐漸被美國人視為競爭對手。
- 19世紀,加州淘金的華人。/Wikimedia
華人隨後遭遇到了幾十年如一日的嚴重歧視。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在《美國種族簡史》里提到:那些試圖淘金的華人,都被西部淘金營地的白人趕跑了;1871年,加州洛杉磯,一夥白人歹徒一夜射殺絞死了17名華人;1885年懷俄明州一個煤礦,華人勞工因為罷工遭到屠殺;同樣在1885年,加州一個華人社區,因為不堪暴力威脅與騷擾被迫搬家。
除了這種明目張胆的暴力襲擊,美國政府還讓華人傷透了心。1882年《排華法案》出爐,美國移民的大門基本上徹底對華人關閉,這項法案一直到1943年才廢除。
華人的悲慘遭遇基本是亞洲移民的縮影,日本人在1907年也享受到了類似待遇——美日政府通過《君子協定》,開始嚴格限制赴美的日本移民。
- 2005年5月,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華裔博物館裡展示的一份移民文件。/AP
當時的法律宗旨就是趕走低端亞洲人口,歡迎高素質以及有錢的亞洲移民攜妻兒來美國定居。諷刺的是,至少在加州,政府可從來沒對黑人這麼審查過。於是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只能藏在火車車廂里,躲在船里,義無反顧地從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牙買加進入美國。
在美國本土,被逼無奈的亞洲移民也只能退縮到美國社會的小角落裡,繼續謀生。華人在唐人街之類的聚集區開起了中餐館、洗衣店。就算是這樣,法律的騷擾也在繼續。在19世紀的舊金山,如果華人洗衣店不用輕便馬車把洗好的衣服送還給顧客,就得徵收更高的執照費。
而在1941年底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美國將境內數以萬計的日本移民暫時轉移到了軍事拘留營,某種程度摧毀了他們的生計以及積累的財富。
- 1942年9月,加州紐厄爾一處拘留營,日本移民在收穫菠菜。/Wikimedia
包括托馬斯·索維爾在內的眾多學者,都認為二戰結束前亞洲移民的境況實際上沒有比黑人好到哪裡去,甚至有些情況下遭遇了其他種族群體從未經歷過的歧視。
教育很重要,父母更重要
曾經被視為落後的、不受待見的亞洲移民,曾經長期遭受毫不掩飾的歧視與暴力的亞洲移民,卻上升到如今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地位,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奇蹟?
1960年代開始,《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將亞裔美國人描述為「模範少數族裔」,認為亞裔美國人的成功應該歸功於亞洲文化與價值觀,也就是「勤奮工作、家庭穩定、重視教育」。
不過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洛杉磯分校的兩位社會學教授有不同意見。珍妮弗·李(Jennifer Lee)和周敏(Min Zhou)的研究發現,文化確實很重要,但不是以人們想像的那種方式在影響亞裔美國人。
- 1977年3月,紐約唐人街,發生槍擊後一名警察在巡邏。/AP
二戰後,美國本土種族主義普遍退潮。到了1965年,美國又通過了《移民與國籍法案》,亞洲移民恢復了他們的赴美征程。這時候的亞洲移民,和19世紀亞洲移民有著本質區別。二戰後的亞洲移民雖然也有低技術勞工,也有沒受過教育的農民,但同時更多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術人才。
珍妮弗·李和周敏教授把重點放在了華人移民以及越南難民的子女身上,如今他們分別是美國第一和第四大亞裔群體。在加州洛杉磯,這些1.5代移民(不在美國出生,12歲之前來到美國)和2代移民(在美國出生)在學校表現優異。不為人所知的是,他們的父母在當年投向美國懷抱時,就擁有無與倫比的教育優勢。
- 1975年3月,南越首都西貢被北越攻佔,混亂中的南越難民。/AP
1.5代和2代華人移民的父親,有61%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42%的母親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越南難民後代略遜一籌,他們的父親和母親分別有32%和16%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
二戰後來到美國的亞洲移民,受教育程度不僅遠遠超過母國的平均水平,也在美國平均水平之上。那種認為「亞裔原本處在不利地位,靠教育扭轉了劣勢」的看法是錯誤的,這時候亞洲移民已經站到了一個很高的教育起點上。
所以美國的亞洲移民家庭容易出超級優秀學生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研究已經證實,學霸父母的孩子往往也是學霸。一個反例就是西班牙的華人移民,他們不是高學歷,只是普通人。西班牙的華人二代移民,有40%只期望自己上到中學十年級。西班牙華人後代不靠教育,靠的是從商。
- 2005年5月,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一些亞洲面孔。/視覺中國
那怎麼解釋那些來自貧窮或工薪家庭的亞洲移民後代,也能上美國常春藤名校?
上述受過良好教育的亞洲移民先輩,一手打造了課外教育體系,他們的子女可以從課後輔導班、大學預科課程、暑期訓練營等有形資源中提升學業水平,也可以從口口相傳的高中排名、名牌大學申請經驗等無形資源中獲益匪淺。課外教育體系向整個亞裔社區開放,即使你的家庭以刷盤子為生,也能接觸到這些資源。
一代亞洲移民既相信美國社會能夠向上流動,又擔心子女可能遭到種族歧視,摸索出了一條可以遵循的成功之路——他們教育孩子在中學時加倍努力,儘可能成績拿A,被名牌大學錄取,畢業後專註科學、工程、醫學和法律這四個領域。亞裔在美國發明的成功模式,你不能從亞洲移民的母國文化中找到。
- 2014年5月,紐約華人兒童早教中心,市長白思豪探訪學前班。/AP
美國布魯斯金學會也說,亞裔在教育上的成就解釋起來很簡單,也很枯燥:那就是他們更傾向於住在好學校旁邊。特別是東亞移民,即使是窮人,也要不惜一切代價住進好學區。美國政策制定者一定喜歡這個結論,因為他們只需專註提升整體學校的水平就行了,不用關注虛無縹緲的「亞洲文化」。
美國夢的代言人
如果教育真的是亞洲移民成功的唯一秘笈,那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了。教育固然重要,但假如沒有美國社會的巨大進步,亞洲移民絕無可能僅靠教育就改變人生。
布朗大學經濟學家納桑尼爾?希爾格(Nathaniel Hilger)解釋了亞洲移民的收入是怎麼趕上並且超過白人的。在1940年,加州出生的亞裔收入要低於加州出生的黑人,更低於白人。但是到了1970年,亞裔收入開始與白人持平。到了1980年,加州出生的亞裔收入全面超過了白人。許多亞裔家庭當然窮盡所有對孩子教育進行投資,但教育投資帶來的個人收入增長只是皮毛。
- 2012年6月,美國舊金山,餅乾店的工人在製作幸運餅乾。/視覺中國
希爾格教授接著發現,美國社會對亞裔的歧視突然消失了。在1940年的加州,擁有同樣文憑的亞裔、黑人,工資要比相同條件下的白人低得多。就算亞裔上了大學,賺的錢也遠遠比不上白人大學生。
但是到了1980年,黑人依然止步不前,亞裔則徹底甩開了黑人,並消滅了與白人之間的差距。比如在1980年,一個輟學的亞裔高中生和一個輟學的白人高中生,幾乎拿著同樣的薪水。同樣輟學的黑人高中生,薪水就慘不忍睹。
亞裔開始被當做白人一樣來看待(經濟上),不是因為亞裔天生驕傲,黑人天生下賤。上文已經提到,1940年後,來到美國的亞洲移民——特別是華人、日本人,平均受教育程度碾壓黑人,這使得亞洲移民的技能水平也在黑人之上。
由於經歷了幾個世代的奴役與歧視,黑人技能水平低下,更多地在勞動力市場上遭遇到「統計歧視」,僱主不招黑人也沒什麼損失。
而亞洲移民過去經歷的大多是美國人對他們的刻板偏見,也叫「品味歧視」。隨著美國種族歧視問題逐漸好轉,僱主再以膚色為由拒絕合格的亞洲移民,再給亞洲移民開出不合理的低工資,是非常不明智的。在競爭性勞動力市場上,你不要有能力的員工,別人就會搶著要。
- 2015年5月,北京,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進行演講。/AP
亞裔終於有機會能和真正的美國人平起平坐,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應得的收穫。如果下次有人大談什麼儒家文化是亞洲移民成功的關鍵,你就能一笑置之了。
儘管亞裔還面對各種各樣隱性歧視,但亞裔美國人確實是美國夢的代言人,亞裔同時也證明了:如果能縮小其他少數族裔與勞動力市場的技能差距,即使偏見根深蒂固,那麼他們也能和過去做個了結,實現美國夢。
微信搜索浪潮工作室(微信ID:WelleStudio163),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閱讀原文請點擊:美國夢的最佳代言人 | 浪潮工作室
參考文獻:
Nicholas Kristof. (2015). The Asian Advantage. The New York Times.
Oliver Wang. (2015). 『The Making of Asian America,』 by Erika Lee. The New York Times.
Jeff Guo. (2016). The real secret to Asian American success was not educa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Pew Research Center. (2012). The Rise of Asian Americans. Pew Research Center.
Edward Rodrigue & Nathan Joo & Richard V. Reeves. (2016). Asian-American success and the pitfalls of generalizati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Jennifer Lee & Min Zhou. (2014). From Unassimilable to Exceptonal: the Rise of Asian Americans and 「Stereotype Promise」. New Diversities.
Jennifer Lee & Min Zhou. (2014). The Success Frame and Achievement Paradox: Th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for Asian Americans. Springer.
Airan Liu & Yu Xie. (2016). Why do Asian Americans academically outperform Whites? The cultural explanation revisit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athaniel Hilger. (2016). Upward Mobility and Discrimination The Case of Asian American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wowell). 美國種族簡史(Ethnic America). 中信出版社.
推薦閱讀:
※我的前半生在追求綠卡,後半生卻拚命想回中國
※特朗普現象的邏輯
※英美論戰:美國女孩拿23條理由說明腐國比自家祖國強,恩,心疼大美帝
※Amber Alert(安珀警報)——幫助寶貝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