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卡片創作之西蒙篇
1955 年 12 月 15 日,西蒙構想出「邏輯理論家」框架。「邏輯理論家」是個通過計算機啟發式尋找答案的程序,它不僅可以下棋,還可以作為符號邏輯搜索並發現定理證明。雖當時構思已經出來,但由客觀條件限制,計算機還沒有到位,但他已迫不及待行動。
在構思完成後,西蒙和紐厄爾在索引卡片用英文寫出了這個程序的構成部分規則,並為各個存儲器的內容(邏輯學公理)準備好卡片組合。
1956 年 1 月,冬天夜晚,在工業管理研究生大樓,西蒙把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以及一些研究生集叫來,給他們每人一張卡片。每一個人實際上成了「邏輯理論家」計算機程序的一個構成部分,或是執行某種特殊功能的子程序,或是存儲器的一個構成部分。每個參與者的任務是在上一個層次的控制程序要求下執行他的子程序,或輸出他的存儲內容。
這樣,西蒙和和紐厄爾用自然的人去模仿人工物對自然人的模擬,實現了由人構成的計算機模擬了「邏輯理論家」的行為。
在西蒙手上,卡片變成了一段段由人身承載的代碼及可執行的組塊,自然人之卡片構成了計算機之大腦,而計算機之大腦本就設計為模擬人之大腦。
卡片作為大腦的外延,試圖創造出比人腦運算更快的計算機;卡片作為原始計算機的最小運算單位,試圖模擬出人腦的最初形態。第一代人工智慧機器用人工的智能實現人工智慧,卡片功不可沒。
在設計出「邏輯理論家」4 個月後,西蒙參加了由約翰·麥卡錫、馬文·明斯基、納撒尼爾·羅切斯特和克勞德·香農組織的人工智慧專題討論會,這個會議也就是歷史有名的達特茅斯夏季研討會,被認定是人工智慧研究的誕生之日。西蒙在這個會議提出「邏輯理論家」的設計方案,成為會上僅有的兩個具體實現人工智慧的方案之一。
同年 8 月,「邏輯理論家」首次完成定理證明了伯特蘭德·羅素《數學定理》。10月,西蒙寫信給他說,「我們認為自己的發明不是一種算術的定理演繹和有條理的決策過程,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儘可能近似地模擬人類在不能運用有系統的程序時所採用的處理過程,以及真正包含發現的問題解決辦法。」
由此可見,西蒙想創造的並不是演算法工具,也不是想發明可替代人類的機器人,而是想解決人類有限理性下的決策難題,從而輔助人類更好地作出判斷。
如上所見,卡片就是設計這台複雜機器的橋樑。
當初西蒙和紐厄爾為何藉助卡片來設計這台機器?是卡片輕便靈活?是卡片適合創作,容易記憶?還是卡片適合作為簡化的外部大腦?更或者是當時西蒙和紐厄爾剛好手頭只有卡片?
暫時我還沒有找到確切解釋,但我知道,用卡片來構建框架、連接記憶、創造新型感覺的人,卻遠遠不止西蒙一個,我相信這不是巧合。
六經注我
寫完這篇文章,我剛好看到手頭的片與 iPhone 6P ,一比對,發現卡片與 6P 的屏幕竟然相差無幾,一邊是 60 年前第一代人工智慧機器的設計原型,一邊是當今智能機器的頂尖代表,我也不相信這是巧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奪命U盤USB Killer」?
※一些電影中計算機為什麼要擁有統治地球的權力?
※中國超級計算機創造最大虛擬宇宙
※最早的編譯器是什麼樣子的?計算機語言的怎樣一步步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