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只管今朝對飲,哪怕後會無期

文 | 行之

01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旅居到湖北安陸,當時已經27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多數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到處遊歷。這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12歲的孟浩然。李孟二人一見如故,喝酒擼串,旅行作詩,不在話下。

開元十八年的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今天的武漢相會,要送一送他。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和李白在黃鶴樓周邊,喝了頓離別酒。酒後,李白親自把他送到江邊,望著他的帆船遠去,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02

轉眼十年歲月,這時候孟浩然已經隱居在自己的老家襄陽,患了一種叫背疽的疾病,經常有好友來探望。從黃鶴樓李白送他下揚州到這期間的十年,李白只再見過他一次,同時寫下了另一首詩《贈孟浩然》送給他: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開元二十八年,另一位大名鼎鼎,叫王昌齡的詩人南遊襄陽,來拜訪孟浩然。當時孟浩然特別高興,設宴款待,和王昌齡推杯換盞。這宴席上有一道菜歷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肴,即漢江中的查頭鯿。

本來孟浩然得了背疽,最忌吃海鮮,但是當時和王昌齡喝酒喝嗨了,把忌口的事就給忘了,吃魚吃了個痛快。結果本來孟浩然的背疽都快好了,這場宴席後不幸複發,繼而嚴重惡化。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他就病逝了。

這一年,孟浩然52歲,而李白40歲。孟浩然病逝的時候,李白還在南陽遊玩,他完全不知道他的老朋友已經和他永別了。

03

王昌齡怎麼也沒想到,到襄陽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這一年,他42歲,帶著無法紓解的悲痛繼續打馬上路,卻沒有想到,此後在巴陵意外地邂逅了李白。

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惺惺相惜,趁著月夜,坐在江邊的小船上,一邊泛舟一邊喝酒,聊著聊著,聊到孟浩然的病逝,兩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月光灑落的江面上,只有兩個男人傷心的哭聲久久回蕩。

李白恍然想起十餘年前,在煙花三月的黃鶴樓下,他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的帆船漸行漸遠,那天的暮色十分好看,遼闊的江面和遙遠的天空連在一起,江水像是在天際流動一般。

王昌齡和李白分別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給他: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王昌齡這一送,和當年李白送孟浩然是如此的相似。只不過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變成了「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一樣的留戀,一樣的凄美。

04

在今天,當我們翻開唐詩,會發現很多名篇都是有關送別的。而且往往這些詩句都寫得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比如:

王勃在長安送杜少府,寫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維在渭城送元二,寫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高適在睢陽送董庭蘭,寫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岑參在塞外送武判官,寫的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基本上,判斷唐朝詩人們之間的關係如何,看他們之間有沒有寫過送別詩就知道了。送別詩寫得越深情,就說明關係越到位。

05

在今天,人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很多人把陪伴當做一個人是在不在乎自己的衡量標準。那是因為今天信息和交通都很發達,陪伴有很多種方式。電話,視頻,微信,都是陪伴的一種方式,實在想見面了,也無非是一張機票可以解決的事情。

但是在古代,陪伴並不是用來衡量一個人在乎不在乎自己的標準。因為那個時候信息和交通都太閉塞了。那個時候車、馬、郵件是真的都很慢,要見一個人是非常難的。所以不管是親人,朋友,還是戀人,一旦告別,就意味著下一次的相遇,要花費很大的成本。

所以母親給兒子送別時,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因為母親不知道兒子什麼時候能夠回家,衣服一定要縫的牢一點,好讓他能多穿一陣子。

朋友給故人送別,是: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因為朋友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還能再聚,所以一定要趁相逢多干一杯酒。

女人跟情郎送別,是: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因為女人知道這一別,此生再難相見,所以趁著船還沒有開,多看一眼便是一眼。

06

在古代,我若在乎你,並不是一直陪伴你。因為陪伴太難了,家書抵萬金的年代,多少人見上一面都是奢侈。

在古代,我若在乎你,便是把和你的每次相見,都當做最後一次。

今天的人們,很習慣說「下次」,「改天」,「到時候」。古人不習慣這些,因為以他們的條件,要和在乎的人見上一面並不容易,所以要幹什麼,千萬別等下次,因為「改天」可能就是一輩子。

所以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等什麼呢,誰也不知道「到時候」,究竟是什麼時候。所以若見面了,高興了,就趁現在盡歡吧,千萬不要辜負了美酒和月光。

07

日本的茶道里,講究「一期一會」的精神。一期是一生的意思,一會是表示僅有的一次相會。

一期一會所傳達的觀念,是人在生活中,應當把和眼前人的每一次見面,都當做最後一次。因為如果一生的時間,只能和對方見一次,往往要以最好的方式對待對方。這樣的心境,包含著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無常觀,放在通俗的語境來說,就是「活在當下」。

古人深諳一期一會之道,好友相逢,往往要把酒言歡,不醉不歸,分別的時候有極強烈的儀式感。這種特質經過詩化後,到了武俠小說里就尤為明顯。

基本上,在武俠世界裡,一見如故的人頭一句招呼都是:「在下某某,敢問閣下尊姓大名?」等到互報名號後,該吃肉吃肉,該喝酒喝酒,從來不婆媽。

武俠世界裡的人,看起來都豪爽,都自來熟,好像根本不需要花時間相互了解,就能成好朋友。

段譽和喬峰在酒樓里初次見面,莫名其妙就幹了幾十碗大酒。郭靖和黃蓉在飯館裡初次見面,莫名其妙就把全部家當送給了人家。虛竹和夢姑在地窖里初次相會,雙方連彼此臉都沒看清,就莫名其妙愛得死去活來。

很多時候,武俠小說好看就好看在它的莫名其妙。這莫名其妙不是沒有來由,而是簡單,直接,蕩氣迴腸。

武俠世界裡的聚會,幾乎每次都要盡興,喝要喝夠,打要打夠,愛要愛夠,恨要恨夠。很少有人會說今天很忙,改天再約。而分別的時候,往往只是淡淡的一句「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這種珍重和瀟洒,恰恰是今天人們所嚮往的。

08

武俠的意境和風骨,和唐詩宋詞的韻味在很大程度上是類似的。都是活在當下,一期一會。

因為未來充滿未知,所以大家彼此默契,只道莫問江湖路,但盡杯中酒。

這種生活哲學,即便放在現代,也絲毫不過時。

09

我記得大學畢業之前,和很多同學在一起聊天,大家彼此問得最多的,是畢業後要去哪裡,打算幹什麼。但是到了真正畢業的最後關頭,晚上最後一場離別宴上,再沒有一個人問未來的事。

大家只管舉起酒杯,擁抱在一起,祝福,喝酒,留影。有人哭,有人笑,有人醉,有人喊。全班的人都齊了,比任何上課的時候都齊。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最後一次相聚了。畢完業,大家都要各奔東西了,很多同學或許一輩子都再也見不到了。

大學幾年下來,很多同學在之前從來沒有像那晚那樣擁抱過,乾杯過,瘋狂過。幾年的大學同窗之情,在平日里如同溫水,大家都心知肚明,卻視若平常。但是到了突然離別的關口,這溫水像是突然煮沸一般,讓人感到有一種滾燙的傷感。

總是這樣的離別,讓我們刻骨銘心。

10

畢業後,我有過一些旅行,總在路上碰到一些新的朋友。在青年旅舍里,每天人來人往,見面的人從來不問多餘的事情,看得順眼,彼此便聚在一起唱歌,喝酒,吃飯。大醉了之後,第二天清晨,各自背上行囊去下一站。等到分別的時候,才想到,原來連對方的名字都不曾知道。

路上的人,最懂得一期一會的道理,在茫茫江湖中,不願意把太多時間花在探問對方上,而更願意把酒言歡,只說詩和遠方。

因為江湖中的相遇,很可能只相遇一次,那麼一定要做更喜歡的事,最開心的事情。這樣,即便是告別了,這一次相遇,也足以銘記一生。

11

把每次相見,都當做最後一次,不是悲觀,而是一種珍惜。

我二十一歲那年的冬天,縮在被窩裡,忽然接到一個電話,老家的朋友告訴我說,我的爺爺去世了。我當時整個人就像空了一般。在那之前,我總覺得,我見我爺爺,還有很多次機會,這次見不到,還有下次,不急的。後來才知道,對於老人而言,每見他一面,都有可能是最後一面。

二十四歲那年,我執意要買數碼相機,回老家後,背著它用延遲照相功能,和奶奶坐在老家門前合了幾張影。又跑到外婆家,和外婆及外公合了幾張影。因為等我爺爺去世後,我才恍然發現,我連一張他的照片都沒有。

沉思往事立殘陽,當時只道是尋常。放在生活中,也就是這般。

12

我們雖然都希望親人們長命百歲,朋友們永不分離,戀人們白頭偕老。但我們知道,很多人遲早會離開的,會相忘於江湖。緣來則聚,緣盡則散,命運如人生一雙布光的手,我們控制不了它,卻能珍惜每一個當下,以有限的時間挑戰無限的永恆。

把與眼前人每次的相見,都當做最後一次,是對歲月,對緣分最好的尊重。那麼即便離別到來,我們也能釋然地說一句: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2016-11-28

推薦閱讀:

「故事+」選手招募倒計時:致青年編劇的一封信
請進來講個故事吧?
官壇見人心
施捨乞丐一頓飯,誰知乞丐不是人

TAG:李白 | 唐诗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