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而出地指責了孩子之後,應該如何把傷害降到最小?
今天和往常一樣,我們和哥哥一起出門,坐上車準備出發去學校。
先生摸著方向盤突然急忙喊了一聲,「Joshua,你剛亂放我的手機了吧,你把我的手機放哪裡呢?」哥哥乍一下愣住,然後急急忙忙回應道:「我沒有,我沒有拿」,哥哥抿著嘴,流露出驚訝又被嚇到還藏著委屈的神情,頭迅速靠在安全座椅那邊,耷拉著眼皮。
整個車廂的氣氛突然凝固了。看著Joshua驚慌失措的表情,我心裡默默地記下了這一幕。
小時候會去親戚家串門,和親戚姐姐一起睡覺。醒後姐姐發現,她抽屜里的壓歲錢不見了。她認定是我,「肯定是你,你幹嘛偷了我的錢,你這個小偷。」我很驚愕,完全不清楚什麼狀況,只能慌張地說,「不是,我沒有,不是,我沒有……」
姐姐爆發的聲音吸引了長輩,了解了情況後卻怎麼也沒找到壓歲錢。大家都開始勸我,要說真話,要做一個勇敢面對錯誤的孩子。接受不了冤枉的我,跑了出去,躲在巷口裡大哭一場。
雖然我的事情最後真相大白,是姐姐把壓歲錢放在抽屜里的書本里,大家在匆忙之中都沒看到,但今天看著哥哥靠在座椅邊委屈的表情,竟然和我那時候的表現如此相似。
孩子的表情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脫口而出、未經過自證的下定義,會傷害人。
「Joshua,你剛亂放我的手機了吧」,先生的本意並不是為了吼孩子,但是孩子卻接收到了言語中的怒氣;
「要說真話,要做一個勇敢面對錯誤的孩子」,親戚看似的開解實質上只能讓我氣憤難過。
這些下定義都是指責,都是言語拳頭。不管是無心還是好意,內里是讓人無法忽視的壓抑和為難:我不信任你。
這拳頭重重地穿過空氣和軀殼,真切地撞擊在我們的內心上。敏感的哥哥聽完之後慌張失措,他委屈、隱藏,耷拉著眼皮靠在一邊,有點生氣但又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辯解。小時候的我,莫名被指責卻不能自證,我緊握著雙手的難堪和為難,也沒有人留意到。
雖然我們成年人已經習以為常去面對現實中各種有心或者無意的指責,但並不表示我們能夠完全容忍。嚴肅的表情、急促的語速、提高的聲調,都是讓孩子緊張的因素。隨意的指責最直接的影響是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這點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過。我們或許曾經被指責膽小,或許曾經被指責霸道,或者這件事情一定是孩子的錯誤,成人自信滿滿,威嚴畢現,但是這樣子的判斷只會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我們逐漸開始意識到指責的弊端,想好好和孩子說話。但即便是親密的關係,我們是不是也曾經脫口而出一些傷害了對方的話?我事後和先生溝通,先生感到難為情:「我本意並不是這樣子想的,話說出那一刻我就後悔了。」
也許這樣的時刻,你我都經歷過,每個人都難免會誤會、指責孩子,我們應該如何把傷害降到最小?
1.要讓所有指責在當下得到妥善解決
先生在指責的當下並沒有看到孩子,他在前排摸著方向盤,孩子坐在後排安全座椅上。這是我們常見的情景,有時候我們三頭六臂也有疏忽的時候,並不是在任何時刻都能及時、細心地看到孩子的表情。但如果我們身邊的人看到了孩子的細微表情,請堅定不移地站在孩子的身邊。因為孩子的表情並不會騙人。
很多時候,事情發生時,家長第一時間反應是去評定對與錯,就像壓歲錢事件一樣,大部分家長都會採取平息戰事,趕緊天下大同的心態來處理問題。
- 然而,敏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媽媽,看看我」。
我看到了Joshua的驚慌失措,我接過話,平靜地說「Joshua沒有拿手機,爸爸不記得手機放在哪裡了。」孩子抬起眼瞼看向我,我補充道:「爸爸你再仔細想一想手機在哪裡,哥哥我們也一起想一想可好?」
- 父母要做的是複述,言語有時候同樣可以是一種擁抱和治癒,不需要用拔高三度的聲音,而是清晰地複述。孩子第一時間感受到的不安、委屈、甚至害怕,都會通過言語的力量被看見,不管是直接的肢體語言,還是平靜的語調和氛圍,都很重要。
「嗯好!」哥哥聽到這段話振奮了起來:「媽媽,我們幫爸爸一起想一想吧!」哥哥很開心自己得到了信任,開始努力地猜想手機到底在哪裡。而先生最終發現,他把手機放在了自己的上衣兜里。先生的臉色帶著靦腆,停了幾秒鐘轉過頭,看著哥哥說「Joshua,抱歉了,原來你早上遞給我手機的時候,我隨手把它放在上衣兜里,沒有發現。謝謝和我一起找手機。」
2.別忘了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 妥善的解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為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道歉。
坦誠自己的疏忽,並且就事情本身向孩子告知原委,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雖然在我看來,先生向哥哥的道歉並不完美,因為他並沒有就他的行為本身向委屈和無辜的哥哥說對不起。
「Joshua,對不起,我不應該誤會你」,這句話本身就是很難開口,更何況是情急之中?先生並沒有意識到他的道歉並不是範本,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竟以足夠溫暖了。
哥哥聽到這句話,一字一句地重複起來:「嗯嗯,媽媽,原來是爸爸把手機藏在上衣兜里,自己忘記了。」哥哥很開心地重複不停:「媽媽,就是這樣子的,太好了!」
我不知道孩子是為誤會的開解而開心,還是為手機被找回了而開心,或者兼而有之。但至少這個事情的處理效率,對於孩子來說,是足夠滿足的。妥善解決,永遠都不代表要完美解決(比如先生要說出完美無瑕的道歉範本),但如果內核是一致的(並沒有推卸責任,或者轉移指責),那麼這個道歉,孩子是接受的。
3.關鍵是時刻看見孩子的情緒
說實話,我們缺少情緒教育。萌芽是八十年代末的人,我所感受到的大環境是結果為導向,成績為導向,卻迷失了對自我情緒、內在感受的回顧和自省。不要說是對孩子,就連成人本身,對成人關係本身,都是退後的。孩子的情緒是家庭關係最好的檢驗坐標。
我不會責怪先生在當下誤會了孩子,我也釋懷了小時候長輩們的關心則亂。誰能保證教養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完美家長,我們都不過是邊學邊成長。但是抓住每一次可能出現的危機,我們坦誠相待,做好預設和準備,在生活中練習及時地看到孩子的情緒,是我們一次一次提高自己的教養力最好的秘方。
- 我們要學習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
在每一次說話的時候,請看著孩子的眼睛,看著孩子的表情,不管說了什麼話,請及時地看到孩子的情緒。這個簡單的步驟,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指責對孩子的傷害,避免自己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孩子。被看見,實際上是對同等姿態的呼籲,父母是否站在孩子的身邊,以同等姿態與孩子面對事情。
- 我們要學習看到孩子的肢體語言。
我的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兩歲,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嘗試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表達他們的情緒,吸允聲、吱吱笑、咿呀聲,我們要給孩子的情緒和肢體語言建立我們的檔案。當我們可以細緻判斷孩子的肢體語言背後的溝通意思的時候,我們才真正可以走進孩子的世界。
開心的肢體語言是孩子的綠燈檔,表示安全、快樂和歡迎。
焦慮或者當孩子反抗的時候是孩子的黃燈檔,我們已經要警惕,也許我們接下來的言行和表現會影響到孩子的情感過渡狀態。
當孩子真的暴躁不安,我們內心也要建立起紅燈信號,孩子需要我們為他去找到原因,找到突破口,這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像Joshua在車上的隱忍和委屈,我已經將其歸類為黃燈檔。
誰不想用心去照料自己的孩子呢,在找到方法和突破口之前,其實我們也都可以看看自己,自己的成長的過去是我們養育中最好的範本,家庭關係的相處永遠都不是完美無瑕的,和寶寶之間也是逐步培養起默契和感性的過程。因此,不要擔心有不安的突發,讓我們時刻保持看見,看到了,孩子的不安就真的可以減緩了。
推薦閱讀:
※8、9歲男孩不自信,自尊特別容易受傷,應該怎樣幫助他快樂成長?
※你正在剝奪孩子的天性
※幼齡男孩和女孩的玩具明顯的分化,這是孩子天性使然,還是大人的有意選擇?
※分享9個給孩子們的學習神器,值得收藏
※小孩子不懂事的印象是怎麼來的?還是說這是成人社會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