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核心競爭力及養成方式
那什麼樣的能力和資源具有成為核心競爭力的潛質呢?不外乎技術與人脈。
先說大家最容易理解的醫療技術。在現代醫療裡邊,每個科都需要另外一些科的醫生共同輔助來治療病人。所以,其實很難說有哪些科比其他科更高大上。那你是醫學生或者是低年資住院醫生的時候,你需要一個寬泛紮實的基礎,但是呢,你的真正核心競爭力,來源於你對某項技術的掌握,別人覺得你特別靠譜。這項技術不一定是高精尖的,選擇你熱愛並且擅長,需求量大,同行競爭少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就有競爭力。當你成為主治醫師以上的級別時候,一定要專,否則是不可能在醫療的競爭中取得優先地位的。你的醫療技術不一定要全國頂尖才叫核心競爭力,關鍵在於你所處的醫療平台的微生態是如何的。舉個例子,前和睦家外科主任李書雋,引進和睦家前是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移植科的主任,專攻肝移植。但去和睦家之後,沒有其他科的支持、沒有患者,也很少能做肝臟相關的手術了。他肝移植的技術也構成不了核心競爭力。反觀,美國的中小型醫院可能每個科就兩三個醫生,這些醫生也不一定是全國頂尖的,但是每個醫生的技術都是那個微生態下唯一的,那這個就是核心競爭力。一個人的能力是不會真空存在構成核心競爭力的。所以,什麼是一個好的醫療微生態,讓每個人都發揮核心競爭力?沒有短板,發展均衡,沒有內部競爭的微生態。另一個資源是人,人包括在醫療圈內和患者圈。比方說李暘,他是百歌醫學創始人,他也是和睦家普通外科醫生。李暘不會寫科研文章,李暘只是個默默無聞的普外主治醫生,醫療技術不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但是李暘的核心競爭力是每年從百歌醫學畢業幾百個醫學生中的精英。李暘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是他掌握了醫生的人脈。
@李暘另外一個掌握人資源的好例子是崔玉濤,他是個新生兒科醫生,也不寫科研文章,但依靠他在微博上面的筆耕不輟的科普,他積累了大量的病源。他的厲害之處不只在於新生兒的治療,更在於對於普通兒科病源和家長的影響力。病源多就是你跟醫院,僱主,投資方議價的資本。崔玉濤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是患者源。所以說從事普科的醫生,具不具有核心競爭力,太有了。如果你有一堆病人的話,所有專科醫生都圍著你轉,你就是牛逼。用句互聯網的語言來說,就是把你的患者流量變現。鑒於知乎上面有很多的準備USMLE去美國做住院醫培訓的醫生,我再說一下,美國醫生需要培養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首先,美國醫生大概可以分成幾種。第一種是臨床醫生,他們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第一,有過硬的醫療技術,第二,有穩定的患者人群,第三,有一個很好的跟其他專業的醫生的關係,可以隨時轉診病人。這些核心競爭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更好地服務患者,從而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第二種是在學術機構工作的醫生。這些醫生從事醫學教育工作或者從事醫學科研工作,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科研工具與方法(比如獨有的動物模型、一個巨大的患者隨訪資料庫),學術聲譽,科研經費,科研產出,以及他們對於自己學科的其他臨床醫生的影響力。第三種是醫學行政管理,包括醫療安全質量管理,學科的經營,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受過商學院教育,有經營頭腦,有良好的人脈。在美國,修鍊這些核心競爭力就跟你去打怪升級一樣,提升臨床技能,你就要去做專科,多做案例。提升科研技能,你就要去做博士後研究,學獨門技術,多發文章,多拿經費。提升管理技能,你就要去商學院,讀MBA,參加各種管理委員會。所以,說到核心競爭力,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關鍵在於你是希望想做哪個方向的醫生,然後只要朝著那個方向既有的職業發展軌跡,繼續加碼學習就可以了。
早期的百歌醫學畢業生,現在已經逐漸分化了。我就非常信任 @胡向欣的兒科技術,我自己女兒的病都是請他遠程診斷的。胡向欣走的是臨床醫生的道路,而且他又正好處在中國奇缺兒科醫生這個風口上,他的醫療技術很容易就成為他的核心競爭力了。還有 @余劼,他將要在廚縣做內科住院總醫生了,他走的是偏醫學教育和管理的道路,如果余劼繼續走下去,在百歌醫學畢業生裡面,他最有機會成為美國某個內科住院醫項目的住導(Program Director)。內推找余劼!我和陽晨走的是醫學科學家路線,陽晨先是華盛頓大學的病理住院醫,然後是耶魯大學的腎臟泌尿病理專科。我提供病人,他提供病理,這是優質資源互補,一起寫基金的好基友。還有很多很多的後起之秀等以後再一一列舉。這些人的核心競爭力隨便再排列組合一下就有很多種可能性。百歌醫學,作為一個醫生集團的話,核心競爭力畫面太美了。
第一個團體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即將面世。由我、陽晨、 @劉雨洲 主編,四十三位作者合著的書:《赴美行醫:故事,觀點,與指南》即將出版。這本書有一章,專門是講美國住院醫畢業之後的職業發展,大家有興趣可以買這本書來看一下。推薦閱讀:
※行業清流被整改,同業操戈為哪般?
※付費問答的蝴蝶效應
※深夜的燈光,不一定點亮你的職場前程
※認清老闆的套路和規則,才能避免被「潛規則」
※《技術大牛成長史》之:小張和老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