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高清原作欣賞(二):色彩三要素的視覺遊戲
01-28
【多圖預警,流量黨請先關注,有WIFI再看】
下面這張,背景的橘紅色和中央上方的橘紅色相比,背景明度高,純度低;中央上方明度低,純度高;中央上方和下方的橘紅色相比,上方色相偏紅,明度稍低;下方的色相偏黃,明度稍高,兩者純度差不多。下面是另外兩張同為橘紅色調的作品:這個背景橘紅的明度比上面那張高了非常多。左右兩個黑色塊對比,左邊明度高、右邊明度低。黑色和白色在色彩理論里一般不認為它們是「彩色」,所以一般不去討論黑色和白色的純度。在這張畫里,如果認定右邊的黑色塊為純黑,那麼左邊的黑色塊比較而言,可以視為加了大量黑色,明度和純度都非常低的橘紅色。下圖中的橘黃色,有十分微妙的不同。以中間為參考,明度左邊稍高,右邊稍低,純度左邊稍低,右邊稍高。下面那條橘紅色是不變的,大家可以用這條橘紅色對比著橘黃色看。
下圖這張畫,跟上文提到的兩張橘紅橘黃色調的畫屬於一類,叫做「冷抽象」。大多數人去看冷抽象的畫就三個字,看不懂。這時候,如果不去看介紹,你至少還能靠色彩理論講出一點東西來,比如這張畫所研究的東西,就是用不同的色相、明度、純度去表達幾個相近的形式,看能對人的知覺產生什麼不同的影響。你如果凝神注視一會兒,可能會在這平面的關係里感覺出立體來,比如右邊紅色線條在藍色背景上就有一種前進的空間感,左邊黑色在同樣的藍色背景就顯得退後,大家想像一下背景如果是天空的話,紅色這個就類似於早晨順光,黑色就類似於傍晚背光的剪影,所以顏色的對比是會引起人對空間的知覺改變的。前面這個綠色和橘黃色是什麼,不就是紅色和藍色的補色嘛,那畫面下面這一塊差不多就是紅藍這一塊切下來90度旋轉,鏡像,反色,然後把線和面的顏色對換,這樣就又造成不同的感覺。你看,掌握了一些基本色彩理論就能看懂一點了,不是很難吧。你讓藝術雞湯們編個感人的故事出來看看?下面這張是馬蒂斯晚年剪紙系列中的一個,這一件不是剪紙也不是畫,而是陶瓷材質的。它的藝術形式實際上就是用一個形狀和幾個顏色去重複,在重複中又有變化。大家仔細去看,就會發現看似相同的顏色之間有微妙的三要素變化。下面這張是保羅·克利的作品。幾個色塊,通過比例大小的不同和次序的變化,組合成人臉的塊面。還是那句話,見到有那種說抽象畫好畫,隨便亂塗就行的人,請把這些細節照片糊他一臉。每個色塊的顏色微妙不同,筆觸和肌理也有細節的差別。就像我老師以前跟我說的,你平塗也得有個平塗的功夫。
梵高的房間系列其中一幅。這張畫現階段我們主要看一下它那種黃色系的顏色,仔細分辨一下,把自己的眼睛想像成PS的吸色功能,在床、桌子、兩個椅子的黃色上都吸一下,色相是不是都有不同?床偏土黃,桌子偏土紅,兩個椅子偏綠。黃色本身是一種明度很高的顏色,但是在這張畫里,這些黃色的明度都是中等偏低的。地板的色相一種偏綠,一種偏紅紫,這兩個色相不同,但明度十分接近。這樣的處理讓人感覺顏色影影綽綽,那種地板微微反光能照出隱約的事物的感覺是不是很到位?下圖為康定斯基作品,背景那幾條黃色到橘紅色的漸變是否帶給你一種空間漸漸後退感?前面那個柱子狀的物體很有意思,上半截是仰視的透視,感覺你就站在一根高高的柱子前抬頭往上看,下半截卻是平視,感覺你站得離柱子比較遠,所以看到的橫條都是平行的。兩個圓形,一個是柱子狀物體後的藍色圓,假設背景黃色是一個漸漸後退的空間,那麼這個藍色圓就處於比紅色圓位置靠前的空間里,但藍顏色有退後感,而且它的輪廓線不明顯。反觀紅色那個圓雖然空間靠後,紅色本身卻帶有前進的感覺,而且它有一條清晰的黑色輪廓線,符合空間在前的物體特徵。這樣子這兩個圓就形成一個空間上的悖論,誰在前誰在後?黑色的線條和塊狀同理,有線條細節的物體邏輯上應該在空間靠前的位置,但是它卻在背景暗示空間的後方。結合柱子狀物體的的透視來看,到底是近還是遠?這張畫其實就是一個視覺遊戲。再來一張黃色調的,大家再次把眼睛當吸色器,到處吸幾塊黃色對比一下。畫過油畫的人可能有體會,想要把黃色畫得關係豐富又不顯得臟,是個多麼高難度的技術活。又是冷抽象作品。大家自己分析一下畫面里幾個綠藍色調的色塊,它們的三要素變化給你帶來怎樣的空間前後感?
下面這張主要去欣賞它的幾個不同的藍色色相,以後我們會講到色彩的冷暖關係,藍色屬於冷色,但是藍色跟藍色之間比較,也可以有偏冷的藍色和偏暖的藍色,比如這座冰山的藍紫色比起海水的藍色就偏冷,海水的藍又比天空的藍偏冷。感受即可,以後會詳細講冷暖。里希滕斯坦作品,這張就是幾個大色塊的明度變化。繼續吸色,一條白色的裙子,受光的地方色相偏黃,背光色相偏藍,但這張畫如果拖到PS里變黑白,你會發現它的明度控制在一個非常小的範圍內。以後會講到色調,這幅畫屬於高調,意思就是畫面整體色調的明度都偏高。賈科梅蒂作品,基本上就是用幾個純度很低的灰色來進行明度變化。這是我很喜歡的當代畫家盧克·圖依曼斯(Luc Tuymans)的作品。同屬高調,畫面控制在非常狹窄的明度範圍內。
與畢加索同屬立體派的布拉克作品。這幅畫的明度範圍就跟上面幾幅相反,從白到黑,明度範圍拉得很大,但是純度都很低。下圖為印象派畫家德加作品。裙子是藍黑還是白金?都不是,但是畫家告訴你,他眼裡的白裙子是有微妙的色相變化的。藝術和物理學其實在這方面挺像的,你看到的真是你看到的那樣嗎?藝術和物理都能告訴你,不一定。藝術家和科學家之所以偉大,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因為他們都能為大家指出觀看和描述世界的另一種方法。這種迷迷濛蒙說不清道不明的顏色,純度低、明度中等,一小塊地方的色相就非常豐富,感覺每個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獨立的抽象畫。
壓軸作品,印象派中的點彩派代表人物,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有個小細節看畫冊很難發現:修拉自己點出了一個畫框……這個白褲子對比著上面德加的白裙子看,兩個人用的顏色色相範圍其實有很大差別,德加的白色偏紫偏綠,修拉的白色偏橘紅偏藍,但給觀眾的感覺卻都是白色的衣服,神奇吧,這就是所謂的色彩關係。現在你可以更深理解為什麼繪畫的顏色不需要特別精確的色號和色卡之類的東西,因為繪畫的色彩關係是通過對比得來的,不存在某種一定和現實中的物品一模一樣的顏色,否則畫家要畫條白褲子就直接塗白顏料就行了。這張拍的時候手抖了……下面這張是草稿,專業里叫做小色稿。個人感覺這張可能是寫生作品。欣賞學習美術作品的一大樂趣就是對比小色稿和最終成品,期間可以體會到藝術家從開始的構思到最後完成的改變和修正。比如這張小色稿里你可以看到修拉一開始就確定了這個構圖和草坪的色塊分割,但最終他決定把畫面中那個穿著蓬蓬裙的女士掉了個個兒,變成面向左邊了。
推薦閱讀:
此專題是對本人專欄: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 系列的一個補充,我光在指南里吭哧吭哧地講,好像讓大家真正去欣賞的圖有點少。所以我考慮把這幾年在美國各大美術館裡認真拍的一些原作的照片貢獻出來,一來讓吃瓜群眾也能欣賞到,二來希望給各位美術生一些極具參考價值的乾貨。這樣就誕生了這個新的專題。
在這個原作欣賞系列裡,我們主要看圖為主,大家既可以一邊看,一邊複習、理解之前在指南里講到過的概念和方法,也可以什麼都不想,靜心欣賞你能感受到的美。
本專題的照片均為本人拍攝,用的不是特別好的專業相機,加上知乎有上傳大小限制,但是圖片質量應該會比很多網站上的都要高一些,電腦上看比手機上看效果更佳,各位如果想要下載自用欣賞或學習請隨意,但恕不接受知乎以外全文轉載、改寫轉載及任何商業用途轉載。------------------------------------這一期,主要給大家帶來的是近現代的一些繪畫作品,作為對 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十一):RGBCMYKRYB??? 以及 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十二):色相、明度和純度的三體世界 兩篇指南文章的補充。我選擇的這些畫,都能在某方面體現出這兩篇文章中提到的概念。大家就把這些畫都當成Blendoku彩獨,玩一玩色彩三要素的遊戲。
首先搬出震撼人心的羅斯科作品鎮樓:誰再跟你說羅斯科就是亂塗兩筆顏色的,請你把下面這兩張照片拍在他的臉上,讓他塗兩筆試試。畫面上的三個主要顏色,明度和純度的關係如何?橘黃色明度高、純度高;上一張的寶藍色明度偏低(跟背景紫紅色明度差不多),純度偏高;下一張的寶藍色明度偏高(比橘黃色明度低一點但不多),純度偏低(寶藍本身是一個明度偏低的顏色,因此加入白色後,會提高明度而降低純度)來看一組以繪畫三原色:紅黃藍為主的作品。
下圖紅色和藍色的純度相對都高,黃色的色相偏紅,因此明度降低,純度也降低。下圖偏左下的紅色偏右下的紅褐色,左邊明度和純度都高,右邊明度和純度都低。如果用偏左下的紅色和畫面中央的亮部比較,則此紅色明度低,純度高。下面這張在色相、明度、純度三方面都很有意思,總體來說除了中間幾個大筆觸純度很低外,這張作品的其它顏色純度都比較高。其它部分的三要素變化太複雜,文字很難描述,大家自己體會……下面這張作品跟上一張的顏色處理有異曲同工之妙。本來這張想要放到筆觸、痕迹和肌理裡面講,但是它那變化莫測的顏色實在是太漂亮太震撼,就提前放出來讓大家先睹為快。想要練眼力見兒的同學,可以自己隨便揪兩個局部對比三要素。局部:這是另一個版本的小色稿,畫面構成跟最後成品已經差不多了。
最後,隆重出場查克·克羅斯(Chuck Close)的作品。Chuck Close這個名字可能很多吃瓜群眾沒聽過,但是他的代表作可能比他的名字眼熟,就是這張拽到天上的照相寫實主義作品:這一張圖是網上找的,我沒見過原作。(圖片來源:We Talked To Chuck Close About Curating, Haiti, and "FIERCE CREATIVITY" | The Creators Project)按說一般人能達到這樣的寫實水平也就固步自封得過且過了,但是他這麼拽還不夠,他還可以更拽,充分證明了技術沒有最牛,只有更牛:每一個格子根據整體效果的色相明度和純度要求,各自有自己的小變化,這需要多麼強大的色彩理論背景知識和敏感的色感才能做到?遠看是人物的造型,近看就是色塊的組合和更小的色塊組合。在一定距離外呈現有邏輯的秩序感是由局部的混亂建構而成的。這很量子,也很禪,扯遠了。還是那三個東西,色相、明度、純度,三者極其複雜的變化構成了這一切的混亂和秩序。----------------------------------
這次就到這裡,感恩各位吃瓜群眾的支持鼓勵,喜歡請點贊!同時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對本期的各種想法。工作忙恕不回私信,請善用評論!
如果想要收到以後的文章更新,請關注專欄: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或者關注此ID。這次更完之後,下一期應該要到聖誕節後了,提前祝過聖誕節的人聖誕快樂,不過聖誕節的人那就12月25號快樂!下次見!再次重申,各位如果想要下載自用欣賞或學習請隨意,但恕不接受知乎以外全文轉載、改寫轉載及任何商業用途轉載推薦閱讀:
※盤子里的別樣風景 Jacqueline Poirier | 藝術家的手繪本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Natalia Kadantseva | 藝術家的手繪本
※為什麼有的藝術很「難看」卻很有名?
※悲傷的人往往戴上快樂的面具--評安德烈·德蘭的<哈樂昆和皮埃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