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
今天,用手機,用移動互聯網的人,全都在進行碎片化閱讀,或者碎片化學習。只不過學習效果天差地別。實際上,碎片化閱讀、或者碎片化學習絕不是今天才有的。我們設想幾百年前的古人,偶爾遇到陌生人聊了幾句偶有所感,或者走在街上看到許多對聯、招牌,等等。所有這些活動都在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實際上,人的大部分知識都是碎片化的時間裡學來的。只不過,今天這種情況由於有了手機,變得更突出而已。
所有人在面對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學習的時候,都有兩個共同的困難:第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不要外面碎片,到了大腦里依然是碎片;第二,碎片化收集的知識,容易遺忘怎麼辦。
通過下面的6個步驟,你就可以把碎片化閱讀高效的轉化為知識體系。這是成為一個知識管理高手的必經之路,也是成為很牛的知識工作者的畢竟之路。總之,是成為牛人的必經之路。
1,構建你的思維框架
如果沒有思維框架,所有的碎片化學習都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想形成知識體系,就如同蓋一座房子。滿地都是磚頭材料,就想今天知識信息泛濫。最缺乏的是建築草圖。如果有了草圖,你不但可以蓋房子,而且可以蓋各種各樣的房子。但如果沒有草圖,再多的磚塊材料,都沒有用。建築設計師沒有很多,會蓋房子的人沒有很多。同樣,能構建知識體系的人也不多。很多人低估了形成知識體系這件事兒的難度。
知識本身是工具。以工具為例。形成知識體系,相當於自己製造工具。所以,你依然需要工具的圖紙,哪怕是草圖。即便沒有也可以,如果你有別人的模具也可以。直接在上面套用就可以方面的製造出自己的工具。但是,從頭開始,那就難了。
所以,知識體系的核心是圖像,是結構。而知識體系是由一系列有結構的、相互關聯的小知識組成的,這些小知識包含了概念、觀點和事實等。我們平時可以輕易的吸收各種零散的小知識,但是那個結構才是核心。這種結構,可以稱之為思維框架。有了思維框架,上面就可以懸掛各種概念、事實、案例或者零散知識了。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平時放衣服。如果,家裡面沒有衣櫥、沒有衣架、沒有各種整理袋。如果你有幾百套衣服,而且各種各樣的,內衣外衣,冬天的,夏天的,各種款式的。那麼即便你再心靈手巧,也很難把它們擺放整齊。即便你可以把他們擺放的很整齊,那麼擺放的時候,使用的時候,都會極其不方便,而且會耗費大量時間。而對於知識而言,對於我們如饑似渴的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的人,思維框架就是衣架、衣廚、整理袋、收納箱。或者更簡單的說,思維框架就是衣架,你可以在上面懸掛任何東西。但是沒有它,你就只能滿地仍,到處找了。
有知識體系的人比如牛頓。牛頓開創近代自然科學的那本名垂千古的著作叫做《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牛頓的三大定律可以推出成百上千個命題,這些命題都可以用來解釋潮汐,解釋月亮周期,解釋太陽的周期,可以用來算行星軌道,等等。以至於後來除了微觀的量子力學之外,宏觀世界的力學問題都可以用牛頓力學來描述,比如說材料力學,固體力學,生物力學,空氣動力學等等。牛頓這個例子,體現了知識是可以衍生的,也就是說他創造的知識是可以創造知識的知識,是可以吸納知識的知識。牛頓的知識體系是憑空而來的嗎?當然不是。他從歐幾里得幾何學(我們初高中學的幾何)那裡學會了這種公理化的知識結構,思維框架。只不過應用在了自然界的運動上面。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再如鋼鐵俠馬斯克,馬斯克同時運作三家公司:太陽能公司(Solar city),生產電電動車的特斯拉,生產可回收利用的火箭space x。三家公司開創了三個產業,都是巨頭。馬斯克為什麼能同時運作三家公司呢?原因就是他的知識結構是高度體系化的。採訪人曾經問特斯拉,你為什麼那麼有創見?特斯拉的回答說,我善於從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問題。他的第一性原理實際上就是跟牛頓的那個力學是一樣的,他掌握了第一性原理之後就可以產生大量的知識。第一性原理本身就是知識體系重要的表現形式。
馬斯克是繼喬布斯之後又一個創新領袖。有人說,也許一百年後大家會記住馬斯克,卻把喬布斯給忘了。因為,馬斯克要把100萬人送上火星,他本人要在火星上退休。火箭發射時間表直至2025年,距今只有九年。
馬斯克本身學的是物理,對火箭並不了解。但是從2002年他剛萌生探索太空的想法,度假的時候,他就開始研讀《火箭推進基本原理》。到現在,他讀遍了坎特雷爾的大學教材,列出了造火箭的計划進度表。火箭開發過程中的許多技術問題都是他做的決策。他說,「所有的信息都寫出來了,只要你願意讀書,你可以學得很快。」
主持人問到 Elon Musk 有什麼值得和年輕人和教育界分享的「秘訣」, 馬斯克的回答是:
我確實認為,有很好的思維框架(framework for thinking)。那就是物理學。那是一種基於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我通常這樣做,把事情一直拆解到他們最基本的事實,並且從那裡開始推理,而不是簡單的運用類比。物理學本質上是一種發現新事物的方法,即便作出的發現是反直覺的,就像量子力學。
亞里士多德是這樣描述第一原理:「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開發火箭的時候,馬斯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組成火箭的材料有哪些」這一根本問題。答案是:航空用鋁合金,還有鈦、銅和碳素纖維。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些材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馬斯克得到的答案是火箭的製作材料所花費的金額僅僅是火箭整體開發費用的2%。
這個比例如果和其他機械產品相比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比如特斯拉生產的電動汽車,材料費用佔總體費用的20%~25%。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馬斯克拿出了別人沒有的勇氣,從此以後他便開始將「大大降低火箭的總成本」作為開發的根本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埃隆公布了他看似有些狂妄的目標:用通常火箭成本的1/10來製作火箭。
也是運用這一思想,馬斯克將電池的組成分解,從而製造出特斯拉的成功關鍵:廉價電池。還是運用這一思想,馬斯克選擇直銷來掌握銷售渠道,從而把價格壓到最低。
掌握了第一性原理,就是掌握了最強悍的思維框架。說它強悍是因為,在那上面不但可以懸掛很多零散的知識。甚至可以發現新的知識,可以鑒別知識。顯然,馬斯克所說的第一性原理,並不是他創造的。而是他從物理學中學來的。正是有類似這樣的許多思維框架,他才能夠每天讀兩本書,從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到現在。
記住馬斯克說的下面這句話,它會讓你的學習效率提升無數倍,它會讓你的學習效果改進無數倍。
我想,大多數人都能學到比他們想像的更多的東西。他們太容易放棄了,而沒有嘗試。
一點建議:重要的是,把知識視為一種語義樹。確保你理解最基本的原理,在你進入任何枝葉之前,確保你把握了樹木的主幹和枝幹,否則,這些細枝末節將沒有懸掛之處。
比如巴菲特,他的知識也是成體系的。巴菲特十歲的時候,讀了一本書,名為《賺1000美元的1000個辦法》。這本書上說,如果你手上有1000美元,如果你能讓他每年都增加前一年的10%,那麼你將成為大富翁。實際上這就是複利法則。巴菲特深信不疑,因為他計算了一下,如果他能讓這筆錢每年符合增長50%,那麼25年後他將成為千萬富翁。也就是生活,為了很富有,他都不必每年增長50%(巴菲特的數學確實非常好)。然後巴菲特立即在朋友家宣布,他在35歲前將成為百萬富。別人都以為巴菲特出問題了。當然沒有。只不過巴菲特洞察了這條第一原理,而其他人對此一無所知而已。他的對自己的預言,他的信念,在別人看來是瘋狂的,在他那裡,只不過是一條原理的自然推論而已。
事實上,30歲的時候,巴菲特已經實現了百萬富翁的目標。這個指數法則或者複利法則,就是巴菲特的第一性原理。他把積累財富比喻為滾雪球,雪球越大,粘在上面的雪就越多。所以,要賺錢,首先不要虧,其次,儘可能的增長,第三,可持續的增長。他後面的所有投資的嘗試,學習,都是按照這個法則運行的。例如,他說,每天讀500頁書,你就知道複利法則的威力了。這是巴菲特的第一個思維框架,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思維框架。這就是巴菲特的一生對世人最大的啟發。800多頁的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複利法則就是核心。看懂了這個,就把握了這麼書,也能夠把巴菲特的所有行為、思想,都貫穿起來,當然你立即會知道如何行動。但如果沒注意這個概念、這個法則,那麼這800頁的書讀過再多遍也等於沒看。
巴菲特第二個思維框架來自於他的導師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他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而後又精心的研究了《證券分析》,以至於該書本地里出現的每個例子出現在哪一頁,他都知道。也就是說他投資裡面的各種例子、現象和理論,都在大腦裡面,形成了一個有機的聯繫。反覆的閱讀和精讀,他把格雷厄姆關於投資的思維框架搬到了他的大腦里了。當然,後來,在投資業績上,他遠遠超出了他的老師。
再比如說芒格,芒格說現在社會非常複雜,我們如果想用很簡單的思維來應對複雜的現象,那根本是不行的。所以,如果我們能成功地應對現實的複雜世界,我們腦袋裡面必須有大量的模型。這大量的模型就是思維框架。要有多少個模型呢?芒格說,100多個吧。有了這些模型,就會產生核聚變那樣的效應。實際上就相當如,你在大腦里建了很多城堡,建了許多櫥櫃,還有許多衣架,等等。這幫你儲存比別人多得多的知識,當然也容易調用。
在說馬雲。馬雲的知識當然是成體系了。能夠說話滔滔不絕,而且有內容、有深度的人,都有強悍的知識體系。他的知識體系從哪裡來?來源很多。一個重要來源是《道德經》。馬雲有一個思維特點,正著說反著說都很厲害,比如他說,「我們過去的二十年到三十年,說把人變成機器,而未來的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是把機器變成人」,正好是一正一反。而《道德經》裡面就不斷在強調這個反向思維。馬雲是把握了這種思維方式,反向思維的這種思維方式。再比如說他還有一句名言,他講到,今天很艱苦,明天更痛苦,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這實際上是時間的思維框架。馬雲另外一個思維框架的來源是金庸小說。他可以滔滔不絕的跟金庸聊三個小時武俠小說。可見他對金庸小說的熟悉程度。其實,一部很好的小說,就是一個思維框架。這個思維框架可以對現實中的各種事件、人物進行對應,解讀。
也就是說,知識體系在本質上是人的思維框架。有了這些思維框架,我們才能夠把握知識。
有了這些思維框架,我們才能把知識選在這些框架上面。這就像掛衣服一樣,如果我們沒有衣服架子,沒有衣櫃衣櫥這些東西,那衣服怎麼放都是亂的。我們之所以要設計這個衣架、衣櫥、衣櫃這些東西,就是為了能夠把衣服擺放的整齊。尤其是在衣服多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些必要的設備的話,這些衣服是不可能放整齊的。所以我們有整理箱、整理袋等等這些東西,都是為了把衣服放在整齊。有合適的工具才能讓它們各就其位。
把碎片閱讀形成知識體系的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首先得有知識框架、思維框架。如果沒有,那你必須專門去構建。就像上面這些人那樣去構建,這個過程需要專註,需要投入。其次,你必須要有足夠多的思維框架。就像芒格所說,你要成為很牛很牛的人,你得需要100多個模型。而且萬能的思維框架是很少的。知識多種多樣。有的知識像磚頭,有的知識像衣服,而有的知識就像水。比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是我們想要去積水的話,我們拿竹籃子去積水,肯定就不行。所以我們如果想積水的話,那就要用個水桶、杯子、鍋碗瓢盆這些都東西。所以,你的思維框架不但要多,而且要多種多樣。
2,熟練到改變了大腦,你才不會遺忘。
今天學明天忘是正常的,過目不忘不正常,甚至不可能。比如我們聽了一個十五分鐘或者十分鐘的非常精彩的演講,如果過五分鐘之後讓我們來重複這個演講的話,大部分內容我們當時就忘掉了,更何況第二天、第三天呢。所以說任何一個精彩的內容,如果沒有及時地去複習,沒有經過記憶的這個流程的話,那肯定會忘掉的。
要知道我們人性的弱點,那就是懶於複習!自以為知道了,學會了,掌握了,其實並沒有。
所以我們在學習新知識地過程中,對付遺忘這件事情始終是放在首位的,對付遺忘的方法,只有三種。第一,不斷的複習;第二,儘快應用;第三,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增強對他們的理解,把新學的知識融入到已有的知識中。在本質上,第二、第三,還是複習,只不過是更高層次的複習。
及時複習克服遺忘曲線。
聰明的學,比努力更重要。
這才是你想要的效果。
你必須理解學習的生理學本質。
記住這位記憶科學的鼻祖——艾賓浩斯,所說的這句話吧。它會為你節省大量時間。它會為你成倍的提升學習效率。它會幫你免於半途而廢。
無論一個人何等通透的掌握了希臘字母,如果沒有進一步的練習,他將永遠無法在必要的時候重複出來。
記住這位記憶學鼻祖所說的這句話吧。它會為你節省大量時間。它會為你成倍的提升學習效率。它會幫你免於半途而廢。
下面是更具體的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的方法。
3、收藏、做筆記
第一步,收藏。
遇到好文章,第一步能做的事就把它收藏下來。
為什麼要收藏?原因很簡單,就因為你覺得它好。一定是文章裡面提到了某個概念、某個現象、某個案例或某個觀點讓你覺得好。這個點或者是加強了我們以前的某個認識或者彌補了我們以前的某個知識漏洞,那麼第一步要做收藏。如果不收藏的話,那麼過一段時間,你突然想到了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有個案例能用上,或者有個觀點能用上,或者就僅僅是想起來了還想再看一遍。而你卻找不到它。那麼你會在糾結懊悔上浪費許多時間和感情。
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這些工具能夠幫你系統化的分門別類的收藏。即便再多的文章也可以收藏的很有條理。
第二步,做筆記。
在這個時代,我們很多人形成了知識收藏癖,現在這是社會上的通病。很多人一看微信看的好文章,趕緊保存下來,越積越多,再回頭看的比例卻很小。所以僅僅收藏是沒有用的。正如我們剛才說的,人的遺忘是非常迅速的。你必須對它進行加工。哪怕是在上面標註一下重點,都是好的。或者僅僅在你認為說得好的句子上,加上「這個好」,「這個有用」,都會加深你對那個知識或事實的印象。最好是截個圖,順手分享出去。你分享出去的文章可能沒人看。但你截取其中的一段話。或者是做個標記,截張圖出去,可能就會有朋友回應評論了。你關注評論,或者再評論的時候。你就加深了印象。如果同一個知識,或者同一個例子,你來來回回關注了5次。艾賓浩斯想你保證,你忘掉它都會很難。
簡短的筆記習慣了之後,自然會過度到深度筆記。大家都知道一個例子,毛澤東所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羅振宇也是用這個方法,只要他看東西,一定會做筆記。這些高手們,沒有一個是不做筆記的,甚至是記日記。原因非常簡單。還是上線提到的遺忘曲線規律。學到新知識之後,儘快複習時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複習方式。而且,做筆記,構建了新知識和原有知識知識之間的鏈接,這個過程恰恰符合知識擴展的神經科學本質。
4、迅速分享
跟誰分享?只要能分享的對象,都要及時跟他們分享一下。比如說,同學、同事、朋友等等。
及時分享。只要是能及時分享,一定要及時分享。為什麼要及時?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之前說的,因為我們遺忘速度實在太快。
為什麼分享很重要?從原理上面來看,分享就等於再次把這個知識激活了。哪怕是一個概念,或者只有一個例子,只有一個故事,都值得分享。當我們去說的時候,我們立即會發現原來我們對這個例子還有哪些模糊的地方,對這個概念還有哪些模糊的地方,自己立刻就有感覺,然後說的全過程,說之前可能會想,說的過程還在想,說完之後自然會回顧。等於說一遍,複習了三遍。也就是說把大腦里的知識激活了三遍。要記得哦,重複5遍想忘記都很難的。這是分享的第一個重要性。其次,《道德經》上說了,「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句話尤其適用於知識。知識是越分享越多的。分享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想到你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說完之後對方給你一個回應,無論是同學還是同事或是朋友,立刻給你個回應,或者他聯想到的一件事,那麼你的知識立刻不單是鞏固,而且增加了新的知識。當然,分享可能會給你帶來新朋友,以及影響力,等等。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根據學習金字塔(下圖),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把一個東西教給別人。
學習金字塔的秘密就在於記憶過程神經科學本質,記憶效果越好的學習方式,對應著對神經系統刺激程度最大、刺激次數最多。例如,做一個演示,模擬真實的情景,或者教別人,這些過程中都涉及到,不斷的調用大腦里的知識。寫過文章、做過演講、做過分享、上過課的人,都知道。為了把一件事兒表達好,需要作何等程度的思考。
學習金字塔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結構,思維框架。按照層次將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排序,一目了然。
平時看文章、讀書、或者聽講座,這些方式都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所以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我們所學的東西在大腦中的留存度和鞏固程度,如果按照這個鞏固程度和留存度來看的話,分享給其他人或教給其他人的這種學習方式,是學習效率最高的方法。
5、把筆記變成作品(零存整取)
當我們大腦裡面的一系列點,連起來之後,就變成文章了,或者變成一幅圖,思維導圖、腦圖,等等。作圖或者寫文章是把知識系統化的一個關鍵步驟。因為,在這個過程你必須對知識進行設計,對概念、觀點和事例的聯繫進行設計,然後清晰流暢的展現出來。
比如,思維框架這個概念,芒格提到了,馬斯克也提到了,那就說明思維框架非常重要。然後再聯想哪個牛人是明顯有思維框架的,或者,沒有思維框架能不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做筆記就是聯想的過程,通過聯想,一個是加強了對當時這件事情認識和理解,另外一個是把大腦裡面原來存有的知識激活了,並且把兩者之間建立了關聯。這本身就是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跑步鍛煉這件事情很重要。
巴菲特說,他就是通過馬拉松來選擇接班人,巴菲特這個八十多歲了,他很重視身體鍛煉的方式是跑步;王永慶也是,他一生都堅持著跑步這個習慣;村上村樹這個小說家,他說馬拉松長跑給他帶來的靈感啟發;那麼這些都證明這些成功者無論是投資家、企業家或是作家,他們都重視這個跑步鍛煉,說明跑步鍛煉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重要。這些就值得寫篇小文章。
再舉個例子,比如複利法則。複利法則,巴菲特十歲就看到了複利法則,他當時想,我如果說我有1000美金的話,那每年按照10%的複合增長率在增長,那當他到35歲的時候,就成為百萬富翁了,然後他就不斷嘗試如何把1000美元變成100萬美元,所以巴菲特的思想的核心就是複利法則。然後隔幾天,我們又看到芒格也在說複利法則的重要性,而且芒果自己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芒格用自己的一生經歷,來推廣這個複利法則,那說明複利法則更重要;如果改天我們再看到芒格又提到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就是一生都踐行複利法則的,於是我們的認識又進了一步;如果過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說複利法則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那就說明複利法則就更重要了,可以說是人生的秘密。
那我們把這幾個人,以及他們的這些故事連到一起,那麼我們對複利法則就了解很多了。如果說還要不明確的,再在網上查一查複利法則,我們就能連貫起來就變成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可以以各種形式進行分享,以文章的形式、圖文的形式、音頻的形式、視頻的形式等等;或者說你在公司裡面做報告的形式,在學校里寫論文的形式等等。一旦分享出去之後,那麼立刻會有各種各樣的反饋。朋友的反饋、讀者的反饋等等,那麼你對知識的認識就更深刻了。
每天零零散散把關注的文章保存下來,把各種想法寫下來,做筆記,積累多了以後,連起來後變成一篇文章,這就是零存整取。要記住,零散的磚頭對你來說沒有多大用處,只有當它們變成房子的時候才發揮了最大價值。
6,運用杠鈴策略
把碎片閱讀變成知識體系的最優策略就是杠鈴結構。杠鈴結構的發明者是《黑天鵝》的作者,也是《反脆弱:如何從不確定性中獲益》的作者塔勒布。無論是投資、鍛煉還是我們日常生活,最好採取一個杠鈴結構或者啞鈴結構。比如:
吃貨的杠鈴策略:
吃飯時,點 70%自己喜歡的菜,30%沒有嘗試過的菜。
遊客的杠鈴策略:
旅遊時,80%的時間到推薦的景點遊玩,20%的時間隨機閑逛。
學習的杠鈴策略:
70%的時間到自己的專業學習,30%的時間廣泛涉獵其他知識。
谷歌的杠鈴策略:
80%的工作時間用於完成指定任務,20%的時間用於研究探索性項目。
對於碎片化閱讀也是如此的。
原因是,我們周圍總有各種不確定的、不可預見的事情發生(黑天鵝事件),這些事情會對我們造成重大影響,它們很可能是一次重大的機會,但也可能給我們造成很大的損失。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風險,至少是機會和時間風險。那麼,我們的生存法則有兩點:第一,必須保障自己的正常生存;第二,必須留下足夠的隨機性以便把握機遇。
如果你知道容易犯預測錯誤,並且承認大部分「風險管理辦法」是有缺陷的,因為有黑天鵝事件的影響,那麼你的策略應該極度保守或者極度冒險,而不是一般保守或者一般冒險。不要把錢投入「中等風險」的投資。而應該把一定比例的錢,比如80%—90%,投入極為安全的投資工具,比如國債,比如投入你能找到的最安全的投資工具。餘下的10%-20%投入極具投機性的賭博中。這樣一來,你就不受錯誤的風險管理的影響。沒有「黑天鵝」事件能夠超越你的「底線」傷害你了,因為你的儲備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了安全的投資工具。也就是說,即便那20%全部賠了,也沒關係,不傷筋動骨,你依然能正常的生活。但既然是高風險,必然高回報,一旦那20%賺了,那收穫就要翻倍了。如果這筆風險投資成功,比如翻了5倍,那麼你的總體財富就翻了2倍。
這裡面的核心是對風險所造成的潛在損失和收益二者進行比較所形成的風險判斷。見下圖。
碎片化閱讀可能會浪費掉你的很多時間,如果你抱著廣泛的了解各種可能的知識的態度,那麼一旦你彌補了自己的某個知識盲點,或者發現了對你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信息,那將是巨大的收穫。
閱讀內容的杠鈴策略:
80%圍繞你的專長、興趣,使得你的專長興趣更加突出。20%是與你關注的東西毫不相干的,這些知識有可能是你的知識盲點。比如,愛因斯坦喜歡文學、喜歡拉小提琴,這看起來跟他的物理學研究毫無關係。但小提琴可以調節心情,而文學加強了愛因斯坦文章的傳播力。
閱讀時間的杠鈴策略:
在學習時間上,70%的時間進行知識加工,整理思維框架、做筆記、整理筆記、畫圖或者寫作、討論、分享,等等。這些工作很花時間,但是為了形成知識體系,這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做到一定程度,你會有豁然開朗,一通百通的感覺,吸收知識的速度會大大加快。30%的時間用來進行碎片化的閱讀和收集。隨著思維框架的純屬,你分辨知識的能力會越來越快,雖然只有30%左右的時間,實際上對於你開拓視野,發現新東西,做必要的收集,已經足夠了。這30%的時間,最重要的事情是獵奇!可能某一個你以前不知道的事實或者概念,或者一個人物的故事,大大的震撼到你,顛覆了你的認識。那麼這就是你學習過程的高回報的過程。當然,你也可能看到了很多垃圾文章,垃圾知識。沒關係,這就是你開拓視野,產生顛覆性認知,必須付出的代價。在學習與成長這件事情上,這個代價不算大。
另外一種模式,那就主題閱讀的模式。比如每天看文章,文章多了之後,把這些文章跟自己的關注點聯繫起來。比如關注業界的某一個動態如匯率變化,或者投資策略,那我就專門看投資策略的文章和書。比如說巴菲特當年研究賭馬的時候,一次性從圖書館借了三百多本,把那個圖書館裡面所有的關於賭馬的書全都借回來研究,那就屬於主題閱讀了。要在自己已有的專長上在突破,或者發現了一個重要知識盲點,那就要用主題閱讀突擊一下。把它們收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
結論
針對問題提到的讀完之後形不成知識體系。根本原因是思維框架。如果沒有思維框架,碎片式的閱讀永遠都形不成知識體系。反之,構建知識體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容易忘記的是常態。一個知識或者技能,一個人可以學1000遍,而仍然學不會。這並不稀奇,絕大多數的原因是你無視遺忘規律,這是紮根於我們的生物體本性的規律。看到了這個規律,通過上述操作流程,讓他忘不了。要記得,如果我們把一個知識重複給別人講了五遍,無論是通過文字的形式,或者是通過討論的形式,或者是通過口頭表達的形式等等,任何形式,重複了五遍,基本上那個知識就忘不掉了。所以,叔本華說,你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你反覆琢磨的事情。
相關文章
-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 如何才能長時間保持高效學習
- 意志和自控力的秘密
-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元能力
- 大學四年應當如何度過?
- 用這4個認知,把握龐大複雜的知識
- 讀書到底為了什麼,讀研到底值不值?
- 每天堅持學英語,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學習最大的坑:把技能當做知識來學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變的核聚
知乎專欄:{ 核聚} 歡迎來逛逛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