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絕命之欲,徹骨癲狂——從《著魔》看祖拉斯基的影像思考

在東歐電影史中,安德烈·祖拉斯基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波蘭生產出了一系列享譽全球的電影作品,其中最負盛名,最具有大師氣質的作品主要來自於三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安德烈·祖拉斯基。有的人將他們稱為「波蘭三傑」。其中祖拉斯基是相對名聲較小的一位。

這位東歐的大師級導演已在今年2月份去世了。今年上半年的時候,許多電影媒體和影迷將他的數部作品重新翻出來推廣給世人,一些地方也做了他的專題影展。早先,人們記住他更多的是因為與蘇菲·瑪索的婚戀。而在他去世之後,更多人才將目光重新聚焦到他那些偉大的作品上。於是,祖拉斯基這個名字似乎比他生前更加廣為人知。這不得不說有一些諷刺的味道。

身兼作家與導演的雙重身份,祖拉斯基的電影總帶有很強烈的文學色彩。他的鏡頭猶如他的筆法一樣,獨特、豐富且具備強烈的政治批判。波蘭那片飽經滄桑的土地,賦予了祖拉斯基古典式的悲劇氣質。從他的處女作《夜的第三章》,就不難看出其對歷史和政治的懷疑和抨擊。因此,他的大部分電影都被波蘭當局禁映了。正如許多掩耳盜鈴般的封殺令一樣,政府的禁令絲毫掩蓋不了祖拉斯基電影的光芒。在陸續創作出《魔鬼》、《愛是最重要的事》、《著魔》、《公共女人》、《狂野的愛》和巔峰之作《銀色星球》之後,他被譽為東歐最具風格化、最大膽和最具藝術性的導演,奠定了其大師地位。

祖拉斯基的電影常常充斥著亂倫、性、暴力的元素。他從未讓這些東西淪為簡單的噱頭和視覺衝擊,而是將它們作為一種政治的外化表現。在祖拉斯基的主題中,政治是每個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的身體也是兩種政治形態的載體:原始形態和終極形態。因此,祖拉斯基將鏡頭聚焦到人物的身體,表現他們被折磨、被撕裂、被吞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壓抑,癲狂的慾望往往是催化劑。當軀體破碎到一定程度後,靈魂也就隨之瓦解,人性中的一切都逐漸消失,最終幻滅。

這種主題在《著魔》中被體現的淋漓盡致。按祖拉斯基的話說,《著魔》的創作動機源於他當時經歷的婚姻危機。實際上,他另一個動機是因為《銀色星球》的拍攝擱淺。這部在若干年後重新得以製作發行的電影,當時傾注了祖拉斯基大量的心血,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科幻巨制。但是因為政府當局的干涉,祖拉斯基的拍攝計划進行到一半被迫中止。當時的波蘭文化部下令銷毀該片的一切道具和膠片,劇本也被審查機構永久封存。

因為國內創作環境惡劣,祖拉斯基的大部分電影都是在法國完成的,《著魔》也是其中一部。這部電影在影史上可被歸為最偉大的恐怖片行列中,影片時刻充滿了超現實的危險和瘋狂。在慾望的不可捉摸和愛情的驚悚形態下,也深深植入了對極權政治的控訴。《著魔》的複雜性和多義性讓它成為最難被解讀的電影之一,裡面隱藏了太多的隱喻和符號。這種多義性來源於祖拉斯基迷茫式的表達方式。他的電影象徵意味都很濃烈,數不清的意識形態交相輝映,編織出一座座冰冷殘酷的迷宮。

迷宮中最鮮明的意象就是嘴,具體地說,是嘴唇。在祖拉斯基的影像中,嘴唇代表了話語權,以及衍生而來的其他權利。與此同時,祖拉斯基的作品又是失語的。在他大半生經歷中,童年的戰亂和成年後坎坷的藝術生涯,給他的電影烙下了無法磨滅的批判印記。殘酷壓抑的集權統治,首先帶來的就是人民的禁聲。失語導致身體的迷失,靈魂自然也會愈加陰鬱。因此,祖拉斯基所表現的實際上是一種物極必反的過程,是身心遭受禁錮後那種受虐般的釋放。在他的電影中,角色的嘴唇常常是一種突出的存在,但它們很少緊閉,大多是瘋狂地張開,鮮血淋漓。

《著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伊莎貝爾·阿佳妮一個人的電影。這名擁有完美容貌的女演員,精緻的五官很好地襯托出她性感豐滿的嘴唇。難怪祖拉斯基會說,地球上只有阿佳妮一個人能演的了《著魔》。在這部瘋狂失態的電影里,阿佳妮也貢獻出了生涯最高水平的演技。她將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安娜的精神狀態中,以至於拍完後發誓再也不接恐怖片了。可以說,這又是一個出色演員成就一部電影的典型案例,若沒有阿佳妮史詩級的表演,《著魔》會失色大半。

在這部作品中,表面的情慾釋放和具象化的魔鬼已經給人很強烈的衝擊力了,所以主題中充滿曖昧的,複雜的套層結構更是難以言說。但不能忽略的是,影片起幅後的一系列空鏡頭點明了導演深藏的意圖。整齊而破敗的房屋,斷裂的鐵絲網,壓抑的鐵板牆和蕭條的街道將故事背景交代得非常明顯。而當鏡頭橫移時掃過的德文標語,更是直接說明了柏林牆的存在。《著魔》不單單是一部描述慾望的恐怖電影,它內里仍舊貫徹祖拉斯基所堅持的主題,體現極權對人的異化,又是一出時代悲劇。

在處女作中,祖拉斯基用《聖經·啟示錄》作為故事的引子。而在他最後的作品《黑暗宇宙》里,《神曲·地獄》是故事整體脈絡的開端。《著魔》由於表現了魔鬼降臨的情節,也不可避免地也給影片蒙上了宗教意味。宗教在這裡只作為一種手段出現,是無數子命題中的一個。祖拉斯基在情節背後隱含的,是統治者壓迫人民,禁聲的社會所導致的信仰缺失。但這個主題又是曖昧不清的,掩藏在安娜與馬克無止盡的爭吵背後。

拋開政治影射這一層,《著魔》又是超現實的,是後現代主義的。現代電影文化一直致力於的一件事是,努力擺脫後現代主義的知識殘留。在這個趨勢下,祖拉斯基與主流電影界背道而馳,重新審視了生命哲學的意義。生命哲學是最早由尼采、叔本華等人間接闡述,一戰之後蓬勃發展的一套哲學體系。因此祖拉斯基的作品又擁有許多形而上的內容,他的電影頻繁地探討人類、自然與社會三者的關係。這是《著魔》不僅限於一部恐怖片,一部現實批判劇,而能上升為偉大作品的關鍵所在。

在這部電影里,阿佳妮分飾兩個角色,並都進行了完美的詮釋。這種鏡像人物的關係設置,也在祖拉斯基的其他作品中屢見不鮮。安娜與海倫的關係,具有典型的一體兩面性,但在導演充滿挑逗意味的鏡頭和剪輯中,安娜與海倫實際上在不斷互換著意象。影片中那幾段明顯有所指的台詞中,我們大概能看出,安娜正處在異化的過程,而海倫則是異化之後的一種偽裝。絕望的馬克無法挽回妻子安娜的同時,盲目地把海倫當做情感的安慰劑,正是掉進了魔鬼的陷阱。馬克的異化以安娜為起點,以海倫為終點,最終喪失全部的理性,淪為魔鬼的犧牲品。

這也是《著魔》多義性的另一種體現。實際上,片名 Possession,就點明了這種多義性的存在。這個單詞不僅有著魔的意思,同時還有迷戀、佔有之意。從安娜與馬克,安娜對魔鬼,馬克對海倫的關係中,都表現出了從著魔到迷戀到佔有的過程,也就是慾望從壓抑到爆發到終結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影片中具體落在了魔鬼一步步成形的情節上。拋開影片的社會指向,祖拉斯基通過角色心性的變化,和魔鬼成形的終局,詮釋了慾望的釋放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這種代價就是人性的泯滅和軀體的消亡。祖拉斯基全片都在表現安娜的崩潰、瘋狂、自殘,以及在飽受折磨之後,靈與肉的矛盾是如何變得不可調和,進而撕裂自我,被黑暗吞噬的慘烈結局。安娜的矛盾,源於對丈夫馬克的迷戀,也源於自身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卻又導致了情感的缺失,導致了家庭關係的冷漠而產生的病態迷戀。這種病態的迷戀,又是整個威權社會的典型縮影。社會的封閉,信仰的缺失,帶來的結果就是,逼迫人們去信奉那些不被接受,被視為異端的禁忌之物,並喪失理性地去迷戀其中。這是劇中角色異化的本質,也是祖拉斯基埋藏在故事背後,提醒這種政治形態的反人類本質。

所以,片中反人類的魔鬼,也有了多重意義。它不僅是慾望的化身,誘惑并吞噬人類,同時它也是極權的化身,囚禁並異化人類。最終它長成了馬克的樣子,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樣子,在結尾帶來了疾病、戰爭和死亡。在這裡,安娜和馬克既是受害者,也成了魔鬼的幫凶。而他們倆所代表的,就是屈服於威權統治,被慾望所左右,喪失了理性和判斷意識的「沉默的大多數」。

然而這種「沉默」並非是真正的沉默,它的表象是無理的癲狂和深切的絕望。回想歷史上的各種政治運動,我們應該能理解,屈服權威的沉默者恰恰展現出某種非理性的狂熱。在《著魔》這部影片里,這種非理性的狂熱,以及狂熱所帶來的痛苦,集中體現在了那段驚世駭俗的地下通道的戲份中。

阿佳妮在這場戲裡,一個人完成了影史上最大膽的表演。她簡直成為了瘋癲、絕望和痛苦的化身。這段戲承接自安娜凝視耶穌聖像的場景,展示她徹底放棄救贖後,那種歇斯底里的掙扎和墮落。藍色的連衣裙背後一排凸起的扣子,像極了一個人枯瘦之後的脊椎,正如被魔鬼折磨的受害者形象,在視覺上異常恐怖驚悚。此時,安娜在空無一人的地下通道中大喊大叫,踉蹌前進,最終精神極度崩潰,乳白色液體灑滿全身。她驚恐的雙眼看向遠處,雙手抖動,渾身抽搐,時而大哭,又時而大笑,滿地打滾。最終安娜癱坐在垃圾堆旁,雙手緊緊捂著肚子,似乎在逼出體內的某種東西。她開始流淚,嘴裡留下乳白色的液體,鮮血從長發和雙耳間滔滔湧出。

這場戲當真有一股魔鬼般的攝人力量。不用特效,不用化妝,阿佳妮登峰造極的演技把一個人暴烈的陰暗面表現得淋漓盡致。鬼魅的光線,搖晃的手持攝影和破敗的場景,給予了被惡魔附身的安娜最完美的發瘋場所。安娜奪魄的邪惡,放肆地從體內噴涌而出,逼真到令人作嘔的程度。祖拉斯基為了烘托這種絕望的狂熱,放大了安娜的喊叫聲,並令剪輯點顯得突兀,從而形成一種斷層感,記錄安娜的人格不斷破碎的經過。

在影片的其他段落,祖拉斯基還有意識地使用奧森·威爾斯式的短焦鏡頭,將人物與空間緊密結合在一起。《著魔》中有大量的縱深場景,馬克與亨利爭吵時的樓梯,魔鬼的住所,以及那段著名的地下通道。這些場景帶給人一種極端的壓抑,在視覺上非常不舒服。於是,他運用兼顧了遠景與近景的鏡頭語言,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以及產生這種心理狀態的環境。

此外,這部電影的文學性在於,它並非按照故事的內在邏輯進行展開的。影片有著山峰一樣起伏的節奏,以特寫和近景作為句點,從各個方面指向了祖拉斯基對宗教,對政府,對慾望,對生命的思考。他的影片脈絡是按照這不同方面的深入程度層層遞進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印象主義的寫作方式,可被看作直接受到了康拉德的影響。而康拉德作品中的那些悲劇性的人性考驗,也都被他繼承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著魔》算是安德烈·祖拉斯基受眾最廣的一部作品了。它的顛覆性無可置疑,也深深影響著後世的許多作品。從這個角度來說,祖拉斯基的思想意識領先於時代,這也讓他的作品大膽狂放之餘,在哲學層面有著高度的解讀意義。

———————————————————————————————————————

我的微信號:論戲書影(PictureWriter),一個敬畏藝術,熱情寫作的地方


推薦閱讀:

《建軍大業》:一幅血肉分明的歷史群像
尼古拉斯凱奇有哪些好看的電影推薦?
《十萬個冷笑話2》這是一台可以快速拔高想像力的腦洞加速器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