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你的筆記系統丨把「收藏的」變成「自己的」!
本文發表在「百聞不如怡見」,給營銷人的個人成長增加些我的見解。
如果你問做什麼事情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並獲得長期回報,毫無疑問,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畢業之後,怡叔幾乎同一時間幹了兩件事兒,一是開設公眾號,二就是學習構建了個人筆記,記錄和整理信息。堅持到現在,可以說真是收益匪淺。趁著這兩天又重新整理自己筆記的功夫,順便把一點心得分享出來。1.0 為什麼要構建自己的筆記系統
如果要問為什麼非要構建筆記系統,那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 「知識管理」。簡單的理解,它一般指個人通過工具建立知識體系並不斷完善,進行知識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創新的過程。
看看你有沒有以下癥狀:
你是不是看過很多深度好文、萬贊答案,但既記不住,又說不出?
你是不是讀過很多書,卻在問自己讀這些有什麼用?你是不是收藏了很多乾貨等下次再看,卻再也不會翻出來?
大多數人都沒有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意識,也就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輸入】轉化為自己大腦中的內容。他們既不會存在【保存】,也不存在【加工】,更不用提進一步【輸出】,做到為己所用。
這一境況出現,當然與人大腦記憶能力有限有關,但更因為我們對學習的本質(人類將信息分類、儲存、練習、輸出的本能)一無所知。而構建個人的筆記系統,正是你進行知識管理,走向學習本質的重要一步。最終的意義在於,筆記將成為人大腦的延伸,協助我們記憶、保存,並在需要時快速提取,提升人的競爭力。也就是說:把「收藏的」,真正變成「自己的」
2.0 如何構建筆記系統首先,選擇電子筆記還是紙質筆記?
絕對的,就算你能做出上面這樣的筆記也與我們今天的主題無關....為了進行大量的知識管理,提升職場能力,電子筆記系統當然最方便實用。
接下來,我要介紹給新人構建筆記系統兩個原則:
原則一:【現在就建,現在就用】最重要
就像大多數人把收藏當作學到,把點贊當作記憶一樣....我們就算看到真知灼見也很難立馬行動,惰性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我不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以後也只是習慣性的收藏一下,那沒有意義。
立刻使用!找一個電子筆記,同步下載在PC和移動端,然後開始記錄吧。
額.....記錄什麼?
這會是大家的第一個問題,說到底是,筆記系統是由一個個文件夾組成的,我要怎麼分類歸檔,並在裡面填入什麼內容呢?這就要用到下面這個原則:
原則二:筆記系統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調整到適合自己的狀態
這個原則用來回答什麼的問題:記錄什麼都好,怎麼歸類都可以,但要養成自己定期的回顧習慣,將筆記系統快速迭代成更適合自己的模式。
關於最開始如何分類,我們可以借鑒網路:
我見過的分類很多很雜,有的人按百科全書的方式展開,細緻到每個學科/門類;有的人以網頁摘錄和書籍摘錄為主要目的建立文檔;有的人以輸出、輸出為分類原則....(下圖是4種不同分法)
我最開始建立筆記系統時,主要目的是記錄所思所想,因為我隨時隨地都在想事情,而記憶力又不夠好,因此我當時的文檔大分類是:【輸入】→【思考】→【輸出】。
【輸入】是為了記錄一切看見的價值信息,思考自然是記錄自己的大段成體系的想法,【輸出】當思考足夠豐富,可以變成文章時寫作的場所。
(最初的筆記是這個樣子)
然而因為在真正實踐時,【輸入】【思考】的信息非常繁雜,都在不同類別,沒有建立起接下來的文檔集,加上定期回顧的習慣沒有養成....這種粗糙的筆記系統很快就崩塌,僅僅成為記錄儀了。(即使是這樣也帶來了巨大幫助)
所以接下來,我將展示最近一次更新筆記系統邏輯的案例:
3.0 完善與迭代自己的筆記系統
我的做法是:用mindmap軟體把這次筆記迭代的思路具象化,這樣以後分類歸檔就可以有據可循,知識管理變成一項更系統的工作。
第一步是我當前的困惑:
上一版本筆記在積累到數百條之後,最麻煩的問題就是讓我分類不確定。具體表現是新的筆記歸入時我要思考一陣子...而且經常出現很多無用分類,事後被刪除。次生問題就是找也很難找。
第二步,回顧了我筆記系統的核心需求,對於我而言,最重要就三件事兒:
① 能記錄所需要的資料、知識,快速查詢
② 記錄自己的輸出,形成個人成長履歷
③ 思考、寫寫畫畫的無紙空間
第三步,結合上述困惑和需求,給到我迭代筆記的原則:以方便查找為第一原則。針對原則,我在設定文檔分類時,就必須明確定義它們的概念,A文檔和B文檔不能有重合,類別之間要MECE...等等
第四步,我將之前的筆記1、2、3級分類全部列出,整體去看問題出在哪裡...如下圖所示:
毫無疑問,問題實在太多了:
1級分類太多而抽象層次卻不一致、出現了非常多3級文檔、沒有對知識進行系統性歸類(營銷管理類目)、文檔名太隨意難識別、生活與工作沒有分開、思考與輸出混雜....
噢,看來之前的迭代很不成功。最後一步,於是我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根據之前的原則重新理清整個系統。結果如下:
新的5個1級分類,明確了它們的定義和之間的互補關係。整個筆記系統最核心的部分是前三個:思考管理、知識管理、寫作(輸出)管理。
你可以理解為,它就像一台電腦。
思考管理=內存
知識管理=硬碟
輸出管理=顯示器
而根據職業與生活分開來看的另外兩個類目,主要是一些信息記錄的工作,和知識管理的關係不大。它們=移動硬碟....
(現在的筆記是這個)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新的1級分類,和你最初的【輸入】【思考】【輸出】區別在哪呢?
關鍵在於我對它們定義的改變:現在的思考管理是一切被納入知識管理的前的中轉站,如果你不經過思考就分類歸檔的筆記,其實和收藏一個知識點是一樣的...你再也不會重新找回來閱讀和運用。
因此,最大化筆記效用的方法,是用思考管理來定期進行筆記的消化。
4.0 如何真正運用好筆記
做好了收集、思考、完善迭代,我們的分類更加具體,但是這些其實都在為下一步服務 —— 如何真正運用好你的筆記。
我想介紹一個最基本的【道】,和運用它的【術】:
筆記運用之道:本質在於輸出。無論多少次輸入,多少次整理,甚至多少次深度思考,輸出才能讓價值突顯,讓知識、信息被實在的記憶和運用。因為教給別人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教學與分享讓自己記得更牢!)筆記運用之術,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 拒絕完整摘錄,要主動撕碎、提取、有自己的思考。
具體來看個栗子吧,我自己的筆記:
2015年10月10日(雙十...)那天我正好在知乎看一個十分應景的話題:
因為這篇網路文章對當時敵我戰略分析偏辟入理,作為一個還比較喜歡戰爭和策略研究的人,我決定把這篇比較客觀的分析摘錄下來學習記憶。
首先如上圖所示,我列出的是原始鏈接和前提背景,方便找到原文對比,和快速理解筆記內容到底在說什麼。
接下來我將這篇約幾萬字的文章拆分、撕碎,摘錄核心觀點,即我D能真正勝利的原因,做1、2、3、4條:
其實原文每條原因下依然分析了大段內容,我這裡的重點就是提取出來其中關鍵信息,簡化到每一條原因里,如上圖第二點。如果不自己加工,那和全文摘錄(複製粘貼)就沒啥不同了。
好了,網文摘錄的部分結束了,別以為這樣就完了。對於真正利用筆記來說,你至少還可以像我下面這樣做:
①對全文基本的總結,加入自己的評價和思考
②是否能提取普適的方法論?這要求不滿足於對象提供的答案,而是看能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模型。我是這樣寫的,或許有些幼稚,經供參考:
③與你的工作生活的關係。以我為例,研究戰略自然為了讓戰略運用到營銷傳播當中,對工作有真正的幫助。
這個案例又臭又長,可能很多朋友沒有辦法完全理解。我在這裡做個簡單的梳理,方便每個人操作 —— 筆記運用之術要求你至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去思考:
(也可以說是筆記摘錄的冰山模型)摘錄:這篇好文章!
簡化:具體有價值的地方在哪?
回答:為什麼它有道理?
思考:和我的工作生活有什麼關係?
發散:未來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之後,這篇筆記可能成為你的某篇文章、某次演講、甚至只是和妹子/漢子聊天的談資,只要輸出,都會對你大有助益不是么?
我想只要堅持這樣思考,總歸可以避免【只會運用筆記系統複製粘貼網頁,然後再也不會翻看,也不知收益為何】的情況發生了。
5.0 結語
上面從1.0到4.0的過程,就是我這幾年來對做筆記系統的一點點心得,感謝你能用心閱讀至此。
非常建議你不要照抄我的或者某個人的文件歸類原則,而是嘗試做自己的分類,然後不斷完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整理自己筆記的過程中,收穫成長,收穫能力的提升,亦是樂事。
現在就構建起你的筆記系統,讓那些乾貨好文,變成自己的知識吧。
其他與個人成長相關的文章:
國人「閱讀環境退化」的幾種現象
這裡可能有幾條值得你刻意訓練的思考方式
年輕人,請勿「快」讀書
如何鑒別那些沒營養的「垃圾文章」?
推薦閱讀:
※五分鐘快速了解DISC
※1本《好好學習》>31本個人成長+知識管理經典書?
※寫給2017:迷茫與解藥
※知識管理與精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