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中國校園走到了這一天,被欺負的孩子只能打回去以暴制暴|浪潮工作室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撰文 | 馬元西

教孩子以暴制暴的叢林法則,其實反而會使校園欺凌變得更加泛濫、不可收拾。

北京某著名小學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又一次撥動了無數家長牽掛孩子的心。很多人都在講述自己對孩子進行「叢林法則」、以剛克剛的教育,鼓勵孩子被欺負時勇敢還手。表面上看,這樣做似乎很有道理,它可以暫時讓孩子免於暴力困擾。但事實上,這種想法不僅暴露了對校園欺凌的無知,更把孩子的人生推向了暴力的深淵。

校園欺凌越來越普遍,從前大人眼中的「兒戲」,已經變得越來越有破壞力

2010年一項針對北京、杭州、武漢以及烏魯木齊9015名中學生的研究發現,在一個月之內,至少有25.7%的學生遭受過欺凌,一月中被欺凌的天數在十天以下的學生就佔到了84.4%。男生和女生被欺凌的方式不太一樣,男生會面臨擊打、腳踢、推搡以及被鎖在室內等欺凌手段,而女生則常因為長相和身材被人取笑。

2012年,Hui Wang等人發起了一項針對廣東省四個城市的8342名中學生的調查。他們發現,20.83%的學生(1738人)曾經捲入過校園欺凌。總人數中18.99%的學生被欺凌過,8.6%是欺凌別人,還有6.74%既被欺凌、同時也欺凌別人。經常被欺凌的學生和不怎麼被欺凌的學生存在顯著的差異:前者常常感到孤獨,更頻繁地捲入打架鬥毆,經常逃學,並且有自殺念頭;後者則認為學校里的學生都是善良友好的,父母很多時候支持自己的想法,並且他們知道如何在校園中應對壓力。

  • 2003年11月21日,益陽市某中學初一學生在教室內被同班同學用水果刀刺死。/視覺中國

吵嘴、打架或者欺凌,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常見的事件,往往被大多數家長和學校視為「正常」的小打小鬧。然而,這隻限於親密的孩子間玩笑式的、有分寸的小彆扭,一旦發展到惡意、長期的欺凌,問題就發生了本質變化。挪威學者Olweus曾指出,欺凌存在兩個特徵:一是雙方的力量並不對等,即一方比另一方強大或暴烈,處於弱勢的一方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或者協調餘地;二是持續性,即這種欺凌已經不是單純的一時打鬧,而是演變成為長期的、系統性的打擊、壓榨。

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害者,校園欺凌對涉事雙方都會產生很強烈的影響。中國家長習慣於放任兒童,然而一旦孩子間的衝突惡化,就萬不可再以「兒戲」觀念等閑視之。

欺凌他人其實伴隨著明確的目的:要想成為孩子王,就去欺負幾個人看看

早期關於欺凌的理論,總是從人格角度強調欺凌者的攻擊性。欺凌被看做是一個穩定的侵略過程,不管社會條件如何,一旦發生就不會輕易改變。毫無來由和有意為之的欺凌,很可能是主動的、抱有明確目標的攻擊行為。這樣的定義促使人們意識到,欺凌不一定是因為孩子的社交不熟練或者情緒失調,而更可能是欺凌者藉以實現目標的手段。

有學者發現,孩子們會不會捲入一起欺凌事件,要看他們是不是有取得群體地位的目標和動機。拉峰塔納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青春期男孩在衡量各種事物的重要性時,74%-79%的人將「個人地位」排在了「友誼」之前,並且認為獲取地位比遵守規則更重要。也就是說,在他們眼中,混到「江湖地位」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學者們也確實發現,欺凌者在行動時會選擇一些有明確特徵的孩子——受害者往往在生理上有獨特之處,或者性格怪異、行為方式與眾不同——所有這些似乎都註定了,一旦他們遭受欺凌,既不敢還手,也不敢反抗、求助他人。

這些受害者常常有以下特徵:個子矮,體格不健壯,看起來也很虛弱。性格內向,膽小,不合群。他們沒有什麼朋友,因此欺凌這樣的人不必擔心會有人來解救。有一部分受害者經常喜歡告老師,這使得這些孩子在大多數人眼中很可憎,於是欺凌他們不僅不是「罪惡」,反而還會使自己變成「英雄」。受害者們往往學習不很好,並且認為自己很笨,生活中總是悶悶不樂。受害者通常家庭關係不太好,不能很好地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相處。父母對他們也往往並不管教,不能給他們情感上的支持或者家庭凝聚感。

  • 北京某中學原高一女生小晴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被3名同學圍毆,此後出現精神分裂癥狀。/視覺中國

通過欺凌弱者,欺凌者可以反覆向團隊其他成員展示力量,並藉此獲得更高的地位,而不必擔心遭遇反抗。這就使得他人的在場十分重要,因為「展示權威」的行動必須有人目擊。因此,在對校園生活的自然觀察中,研究者發現,群體性、結伴而來的欺凌行為佔到了總體的85%-88%。

欺凌行為具有隱蔽性。欺凌者為了躲避成人和老師的監管,以及避免被其他同學發現舉報,常常選擇在隱蔽的場所對他人實施欺侮。研究者在調查中發現,操場的欺凌事件發生率相對最高,佔到53.5%。其次是宿舍,佔到40.1%,而廁所佔 47.5%。

受害者在欺凌事件中處於弱勢方,長期受欺侮使得他們更加軟弱,導致他們對欺凌者的屈服、順從。這樣的時間一長,受害者不但不會揭發檢舉欺侮行為,甚至還會隱瞞自己被欺侮的事實,以避免泄密引起欺凌者再次打擊報復。

簡單粗暴的叢林法則,對根除校園暴力完全是抱薪救火

因此,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就十分重要。冷靜聽他們講述經過,不要情緒激動,這會讓孩子恐慌難堪。如果孩子一開始不願意說,不要強迫他們,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慢慢開啟談話,越早發現欺凌行為並干預越好。這樣一來,就可以提早防止事件擴大和惡化。人們從前的處理方式聚焦欺凌者居多,但加強對受害者的關注也很有必要,這會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支持。

鼓勵受害者多交朋友。朋友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這可以有效防止欺凌事件的發生。因為這時候孩子有可以訴說和求助的對象,團結起來的力量也常常比一個人大得多。和朋友、同學談論這件事,他們或許會給受害者建議——即使他們沒有很好的建議,這也會讓受害者感覺到自己是有後援的,並不是那麼孤單。

  • 2012年9月12日,武漢武昌魯巷實驗小學放學,家長們接孩子們回家。 /視覺中國

教導孩子避開暴力源,並盡量和朋友們待在一起,能躲開對方就躲開。要是實在碰上了,可以嘗試在對峙中避免負面情緒,不要表現出憤怒失望或沮喪。欺凌者常常就是從受害者的負面情緒中取樂的,如果孩子這時候表現出無所謂、不在乎的樣子,並主動遠離欺凌者,他們就會感到無趣從而放棄欺凌。

由於強大的升學率和指標壓力,大部分中學都在學生學習成績方面投入巨大精力,而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更無暇顧及每個學生特殊的需求。這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專註度的下降,也會導致一部分孩子畸形的發展。其實很多校園欺凌最開始都有跡可循,但也因為常常被當做惡作劇或者小彆扭而被忽視。因此校方就更要著重觀察孩子之間的相處。如果教師能夠及時發現欺凌並且正確直至,那麼持久的、反覆進行的欺凌也許就不會發生。

千萬不要鼓勵孩子還手。還手往往意味著更加嚴重的衝突和更加惡劣的後果。一次更比一次暴烈的報復行為,最終會在惡性循環中帶來毀滅性後果,傷得最重的常常是弱的那一方。被欺凌的孩子原本就是經過精心「選擇」、不太會反抗的,再叫他們和力量懸殊的對方較量,豈不是在欺凌之外又多加了一道重壓?長期壓抑的委屈和怨憤,一旦被放開而失控,就可能毫無選擇性地報復所有人甚至社會,也往往造成受害者成為雙重受害者。

有責任保護孩子的,不應該是孩子自己,而是成人。該苛責的也不是受害者的可憐或者欺凌者的霸道,而應該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學校的不作為。叢林法則的問題在於,它將以暴制暴渲染成一種合法且有力的手段。而這樣做,對孩子、我們和社會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當孩子面對暴力欺凌時,鼓勵、教育他們「自己保護自己」「伸手打回去」,是可恥且懦弱的行為。

孩子們有權利生活在一個和平安樂、充滿關懷的地方。與其喊打喊殺,早早在他們幼小的心中埋入暴力和仇恨,做些切實有效、真正避免校園欺凌的工作,才是一個成年人更正確的選擇。

weixin.qq.com/r/6zo1LZz (二維碼自動識別)

點擊二維碼鏈接,或搜索微信公眾號 浪潮WelleStudio(微信號:WelleStudio163),查看更多。

閱讀原文請點擊:教孩子以暴制暴的叢林法則,只會讓校園欺凌更加泛濫|浪潮工作室

參考文獻:

DArcy Lyness.(2013)Helping kids deal with bullies

CDC.(2011) Injury Prevention & Control : Division of Violence Prevention

Katie James.(2014) Perceived Injustice and School Violence: An Application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

Hui Wang.(2012)Adolescent Bullying Involvement and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 Lif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in China

喬毅娟.(2009)中國18省市城市中學生欺侮行為流行現狀分析

Yulan Chen.(2010)Being Bullied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Christina Salmivalli.(2010) Bullying and the peer group: A review

Guowei Chen.(2005) Bullying among school children——a psychologicalanalysis

Shao-I Chiu.(2013) Causes of Victims of Campus Bullying Behaviors and Study on Solutions

閆昌銳.(2010)農村中小學校園欺侮行為研究

Yuhong Zhu.(2015)Bullying Victimization Among 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推薦閱讀:

姑娘,唯獨這件事,你不可以錯
轉載:校園霸凌為何蔓延?
如何拍一部能打架還能撩老師的校園青春片
小花日記(1) · 打架
教給小孩子格鬥技巧真的能減少霸凌事件的發生嗎

TAG:校园暴力 | 丛林法则电影 | 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