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B2B平台的品類邊界在哪裡?
國內的B2B平台已經有近2000家,做各行各業的都有,各種模式也層出不窮,撮合的,自營的,SAAS的,私有雲部署的,做細分行業的,做平台的,不管哪種類型的平台,大家都覺得自己的平台包治百病,通吃所有行業。但是筆者經過這一年各個平台的走訪學習後發現,事實上B2B和B2C一樣,是有邊界的,並不是所有的品類,都適合做B2B,但是大多數做B2B的朋友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今天筆者深入的和大家交流一下,B2B的品類邊界到底邊界在哪裡。
要講清楚B2B的品類邊界在哪裡之前,我們先講講,B2C的品類邊界。
1、決定消費者在哪裡消費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在於消費者的消費全價成本,全價成本裡面包含了商品貨值成本,風險成本,時間成本等等,不明白的可以去問度娘:讓渡價值。
2、非計劃類消費商品(又叫生理需求商品,渴了,餓了,累了,困了,病了等),消費者對物流的時效性要求極高,B2C平台如果要滿足配送要求會導致配送成本無限放大,物流成本會吃掉所有的利潤。
3、越高頻,消費周期越短的商品,貨值一般就會越低,最小單位商品配送費用佔總貨值的比例就會越高。
舉個例子,礦泉水就是一種很典型的並不適合線上銷售的產品,一瓶農夫山泉,線上價格即使0.2元/瓶,消費者還是會從線下購買,一個原因是消費者線上購買,不能及時送達(時間成本),即使及時送達,物流成本也已經遠遠高出了商品本身的貨值,線上銷售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B2C的邊界在於單筆訂單的利潤是否可以覆蓋掉快遞的配送成本。
那B2B可以解決掉B2C的瓶頸嗎?
答案是肯定的。
便利店體系,是用距離上的「近」,來對抗線上物流商的「快」。
快消品當中困擾B2C的時間成本和物流成本,在零售行業裡面不存在,因為門店離消費者足夠近,購物的時間成本也足以讓消費者接受,門店可以通過批量提前採購,降低商品的物流成本,所以B2C的瓶頸,在B2B裡面不存在。
快消品B2B的邊界在哪裡?
原材料行業的B2B ,如餐飲食材行業,門店採購來的原材料廚師通過加工,產生二次增值,門店採購的主要決策因素是質量和便宜。而消費品行業B2B與原材料行業B2B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點:雖然平台可以很高效的將商品送達至門店,採購決策者不是商品最終的消費者,店主進貨後是直接拿來「賣」的,所以門店看重的不僅僅是價格,更看重周轉。
消費者是否決定購買一款商品的原因有千萬種,但是總的來說,有一個核心的概念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越高頻的商品,品牌的認知度就會越高,越低頻的商品,對渠道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因為大多數快消品的消費頻率都很高,所以品牌商品在零售門店內就會變得特別的有優勢。
所以B2B最理想的交易對象,就是暢銷的A類商品。
問題出來了:
1、存量搬不動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裡面提到過,大多數A類商品品牌商,都有比較完整的商品分銷體系,傳統的存量太大,規矩太多(區域市場保護,代理權,嚴查串貨,價盤保護等等),而且出於對新渠道分銷能力的懷疑,一般的廠商不會輕易的給到平台和區域經銷商同等的待遇。即使給了,平台也沒有能力像經銷商那樣去維護市場。所以,A類商品上不了線,是困擾所有快消品B2B平台的心病。
2、增量做不了
現階段大多數快消品B2B平台是不具備新品推廣的能力的。對於市場推廣和終端生動化維護,根本不是B2B 平台的強項,也不是B2B平台的價值所在,平台的價值,是在於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整合與利用,新品推廣和市場維護,是要通過社會化分工,讓更專業的廠家或者第三方來負責完成。但是現階段,不論是廠家意識還是這類社會化的基礎設施,都欠缺。所以要實現獨立推廣新品,快消品B2B平台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既然存量搬不動,增量做不了,平台的價值在哪裡?
零售門店內SKU一般在2500-4500個左右,A類品牌以及對品牌認知度較為高的品類,雖然銷售額佔比很高,但是SKU只佔門店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商品和品類,消費頻率相對都不是很頻繁,對品牌認知度也不是很高,比如說生榨椰子汁這個品類,對於消費者來說,對產品的認知是在品類上,而不是品牌,所以這類的商品,就比較適合,休閑食品,文具,紙品,調味糧油等等,很多品類,都有這種特點,這種能夠在終端內自然動銷,不需要人為刻意推廣的產品,才是B2B可以解決掉的品類。
所以,快消品B2B的品類邊界在於產品是否能夠在終端的自然動銷。
所有的大數據,供應鏈金融,線上交易,統倉共配等重構行業的技術,都是在邊界之內才可以。
這是底層邏輯!
推薦閱讀:
※一張圖對比自建站和平台推廣
※中藥材大宗交易平台模式的探索
※近年出現了一批依託大宗商品在線交易的B2B平台,如何看待這類平台的發展以及背後的商業模式?
※大型批發市場整體搬遷到線上的解決方案,即通過線上完成訂單及支付流程,再通過倉儲跟物流服務完成整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