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的 Live -- 國內、美國、北歐(芬蘭)學醫和生活

2000年開始學醫,這些年看著國內的醫療環境一步步進入了冬季,醫學院校報名的人數年年減少,讀研的人數一年年減少,臨床醫生壓力與日俱增.....周圍有些小夥伴選擇離開這個行業,兒科、急診紛紛告急...5+3+X的模式,更是讓醫學生們面臨著社會給予的巨大壓力,面臨著娶妻生子、養老送終、30歲依然一事無成、缺乏存在感、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的問題。我想你們或許和我一樣,經常的迷茫著。

做這次Live, 一方面是知乎的邀請,另外我也想和關注醫學生和醫學生活的你一起聊聊,我不是留學磚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夫,身處這個行業,所以更明白這個行業的艱辛。2012年我在美國加利福利亞UCLA大學羅蘭.里根醫院做博士課題,當時是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的,畢業工作一年以後,我去了歐洲最大的神經外科中心,芬蘭赫爾辛基中心醫院實習臨床。雖然芬蘭國家不大,但是赫爾辛基醫院神經外科還是赫赫有名。

我出國從申請到出去,雖然也走了一些彎路,但都比較順利,當時也有機會留在歐洲拿醫生執照,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回來,回來也挺好。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還是有很一些經驗和教訓的。

美國和芬蘭的差別很大,個人感覺芬蘭更加類似於社會主義的感覺。在芬蘭的時候生過一次病,醫院就給了一個手腕帶,整個醫院每個環節都有護工陪同,而且醫院是沒有收費窗口的,也不需要交費。所以芬蘭幾乎沒有醫療糾紛,但是醫生的收入比起其他發達國家來說,也會少很多。 在芬蘭的時候,可以上台,如果主任覺得你做得不錯,讓你主刀也是可以的,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的。我朋友在加拿大做普外,後來也是可以自己上台的,感覺這個很大程度還是看在什麼醫院,你自己的基本功和主任的OPEN程度。

到美國醫院第一件事,就是做患者隱私保護的培訓和TEST,通過以後,才可以進入臨床,在美國是肯定不會有上台這種機會的,不過我同事在加拿大醫院,一直有上台做助手,所以每個國家差別挺大。

國外大學畢業以後,很多人會花個一年的時間去遊學,我去赫爾辛基的時候,JUHA教授談起自己的經歷,他畢業以後也是去了不同的國家的神經外科中心遊學了兩年,後來回到赫爾辛基,把他們醫院從一個籍籍無名的中心做到了歐洲最大的神經外科中心之一。他們中心每年會舉辦一次為期一周的手術現場演示,請全世界有名的神經外科大夫過去做演示手術和講課,每年也會有全世界各地的Fellow去他們中心實習,非常的開放和OPEN。就像武林高手,熟悉各大門派的武術套路,取長補短,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

談談我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吧:

1.我覺得不管做什麼事情,目的明確最重要

見過很多人,為了出國而出國,到了國外新鮮感一過,語言、環境不熟悉,很難融入到對方的社會裡,便開始度日如年。我在申請以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PUBMED、GOOGLE學術上查對方教授發表過的文章、方向,去他們學校的官網了解教授的介紹,盡量多的GOOGLE對方的信息,有時可以查到對方的Facebook之類是最好,國外的大夫是很注重個人宣傳的,很多都有Facebook這些,還可以和他們互動,了解他們愛好。

知己知彼,了解對方,為申請打下基礎,也是為以後申請上了的互相和諧相處打下基礎。

寫申請信的時候,我沒有採用一些網上的模板,申請信我都盡量簡潔,大家都很忙,誰會有時間去看你申請信里那些身世悲慘或者艱苦求學的故事呢? 申請信我把簡歷和做過的事情列出來,一份CV+一份以前的工作介紹(PPT),發表過的文章等,打包發給對方。

幾個細節:

1 郵箱不要用一些特別幼稚名字的,盡量正式;

2 所有發過去的文件命名清楚、條理清楚;

3 採用PDF格式,避免對方收到的時候顯示的是亂碼;

4 盡量聯繫本地的一些老闆,我幾乎沒有聯繫過華人老闆,倒不是貶低華人老闆的意思,個人感覺國外的老闆NICE一點。

一直覺得留學、找工作,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像別人展示自己,推銷自己,告訴別人你挺不錯。向別人展示你做過一些相關的工作,不需要別人照顧你,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如果別人發現,你以前的工作還做得不錯,甚至可以給他們做做助手,申請一般就沒問題了。

在這一階段,你充分的了解了你申請的老闆,你老闆也通過你的介紹了解你可以做什麼,過去以後,可以很快的投入工作,可以比較快的融入大家的生活。

有一點補充的:

在國外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任何時候把自己當成年人,不要老把自己當學生或者孩子氣,見別人的時候盡量穿得正式,如果是穿T恤,穿有領子的,注意自己的儀錶,指甲、頭髮都要乾淨,如果是女生,可以畫一點淡妝,這是一種對別人的禮貌。交流說話的時候不要太快,吃東西,特別是喝水、喝湯、吃東西的時候不要發聲音。

2.謙虛、低調,多溝通,國外的人脈圈子同樣很重要

和國內很多大夫有時候聊天,有時候覺得國內門診量大,病人多,手術量大,比國外做得多多了。我覺得去國外學習更加重要的不是說手術技巧,更多的是人家的觀念,還有新的技術,與時俱進。

手術技術、設備是一直發展的,現在有導航、有電生理監測、有術中熒光造影,有多普勒,有術中MRI和CT;手段也多種多樣,介入治療的風生水起,各種新的介入材料,神經調控技術,各種什麼伽馬刀、射波刀,還有機器人、ROSA等等,都在慢慢的改變著我們的醫療和手術模式。

任何時候保持謙虛,和別人多交流,去國外不會讓你一下子就變得優秀,變得不一樣了,但是我們可以開括眼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更加重要的是,認識這個圈子裡TOP的人,了解他們的方向、他們的思維方式,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不管是發論文,以後找工作,甚至想在國外留下來,拿綠卡,人脈都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覺得國內人喜歡講關係,其實國外的人也很看重人脈和圈子。

很多時候覺得,國外的人和我們也沒什麼兩樣,他們很多對中國人很好奇,也很嚮往,平時他們也喜歡一起八卦八卦,抱怨抱怨老闆什麼,多和人家請教,多看,多問,不用英語特別好,把要表達的關鍵詞說清楚,人家能明白你的英語是什麼意思。 你和日本、韓國人說英語,基本不太指望他們能挺懂,但是和歐美人說英語,有關鍵字,人家就能猜出你的意思。

想起某位前輩說過的九字真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確實是如此。

其實我還想說一句,不要太相信別人說過的經驗,不要太相信網上的一些攻略,不要這個上面花太多的時間。很多事情,對於某個人,某種情況下是行得通的,換了個人,換了個環境也許就不行了,而且很多事情是變化的,就像做手術,幾年前也許大家動脈瘤選擇手術,現在很多人選擇做介入,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想做的事情,動手去做,才會知道會碰到什麼問題。

路只有自己走過,事情只有自己做過,才會有真真切切的體會

2016-12-17日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LIVE,我們一起聊聊

周倩 的 Live -- 在美國、芬蘭學醫和工作

大家都愛看

  1. 很乾很乾的乾貨 :如何學好英語,和澳洲英語老師的一百封郵件 (知乎上最詳細的一篇英語學習貼)

  2. 【原創】在美國學醫及實習的一些經驗 - 知乎專欄

  3. 【原創】這些年我呆過的手術室丨赫爾辛基篇 - 知乎專欄

  4. 如何去美國做中醫、針灸師 - 知乎專欄

  5. 去美國、歐洲行醫,最好的時候在本科,其次是在拿到主治後 - 知乎專欄

  6. 周倩 的 Live -- 國內、美國、北歐(芬蘭)學醫和生活

  7. 十年 ‖ 從零開始到6份美國Match面試邀請、美國醫師執照 - 知乎專欄

  8. 學術會議高手速成 之 七種武器 - 知乎專欄

  9. 考研羊皮卷 - 知乎專欄

您的點贊和留言是我更新的動力,么么噠~~


推薦閱讀:

男朋友一直跟前任前前任前前前任一直保持聯繫,跟前任每天都會聊天(曖昧的聊天)經常性的送東西給前任?
數據的盡頭(中)

TAG:医学 | 生活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