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的快樂:與神共存的現世 | 印度 · 目的地

作者:Lavigne

與早已淪為展示的梅黑蘭格爾堡不同,鮮花之下的藍城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市井。吹笛舞蛇的占卜師、頭頂泥罐打水的妙齡女子、叫囂著拉客的古董商、大片掛在牆頭的艷麗掛毯……城市上空慢慢蒸騰起一層藍色的薄霧,濕潤了我的眼底。

從城堡上往下望,可以清晰的看到舊城與新城的分界,因為焦特普爾舊城被一條蜿蜒10公里的城牆圍起來,據說這條古城牆是在焦特普爾作為馬爾瓦王朝首都一個世紀後才建成,共有八個城門環繞,至今仍完整保留了15世紀原始的防禦格局。

印度1949獨立以前,焦特普爾作為拉賈斯坦地區勢力最強大的三大獨立王國之一,又毗鄰巴基斯坦等西亞國家,因此擁有強大的防禦軍隊,當邊境關係緊張之時,遊客常常能看到天空中飛機盤旋、警笛長鳴,而當地居民還是一如既往享受著古城的懶散,笑著告訴你「那不過是日常的軍事演習罷了。」(They are just doing routine training exercise)

焦特普爾的藍是無處不在的,是拉賈斯坦四色城市中最名副其實的「藍色之城」。關於印度的傳奇和震驚對於我,開端不是泰姬陵,不是新德里,而是焦特普爾。雜誌上、電影中那些濃得化不開的藍,在抵達之前我還專門為我想像中的國度配了一套藍色印式長裙。

至於藍色之城這麼統一協調的城市色調來源一直是個謎,難道是一向喜歡參差對比色的印度人突然轉變審美取向,在古代就提前領會了單一色調更具感染力的配色原則?四處打聽得到不同版本的解釋:

有人說這是因為藍色向來是屬於婆羅門家族的顏色,在古代只有婆羅門貴族家庭才允許將房屋塗成藍色以召顯貴,後來多有平民模仿;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當地敬拜的神靈喜歡藍色,為了祈禱神靈保佑,大家無處不用藍色訴說著他們的虔誠;更為讓人啼笑皆非的解釋是,焦特普爾地處沙漠炎熱缺水,衛生條件差,當地蚊蟲成災,這種模仿靛藍(Indigo)的顏色據說有驅蚊的效果,長年累月全城都流行這種顏色了。

中古集市

即使再錯綜迷亂的小巷也不會讓人迷路,只要你認準位於舊城中心的鐘塔,朝著梅黑蘭格爾堡的方向一直走,就會看到這個當地最繁華的舊集市(Sadar Bazzar)所在。旅行者在這裡可以體會到最鮮活的焦特普爾民風,黃沙漫天、人聲鼎沸,當地人也習慣到這裡來採購日常用品,從蔬菜瓜果到銀器首飾,手工藝品、香料、紡織品無所不有。

Sadar市場曾經是焦特普爾傳統的成衣市場,這裡尤以一種被當地人稱作Laharia的綁染織品出名。所謂綁染,就是先將布料摺疊,再用絲線捆綁紮結,放入染缸中,令其根據絲線的捆綁及布料的摺疊方式染出不同形狀的圖案花色,其原理與扎染一樣。但是比另一種常見的扎染織品bandhani顏色更為鮮艷多彩。

由於Laharia特有的斜條紋花色織成的紗麗像層層波浪,西方人將其譯作「ripples」。根據組成顏色的多少及花紋的不同,Laharia還有細分,由五種顏色組成的稱作「panchrangi」(印語中panch,就是五的意思),七種顏色組成的稱作「satangi」;Ekdali布料圖案上有小的圓圈和方塊;shikari則代表預先畫上動物和人物圖案的花紋,再將其染色的布料; tikunthi是代表圈圈和方塊三個一組的圖案布料;chaubasi則是四個一組的圖案;以此類推,satbandi是七個一組。

相比在普什卡見到的名貴polato綢,製作過程要相對簡單,價格也相對便宜很多,是扎染技藝中更具有印度本土風格的一種,在出口紡織品中通常被特指為「印度扎染布」。在焦特普爾鐘塔下的Sadar市場,色彩艷麗的Laharia被捲成麻花捆狀,像日本古畫似的一排排摞在台階上,幾個法國女人叼著煙,將Laharia慢悠悠的一卷卷打開,與台階上蒙著面紗的賣主討價還價,一陣風吹來,沙舞飛揚,成匹的Laharia在黃沙和微光中像雲彩翻滾,成匹買回去只需要五六十塊人民幣。

不能不提的是Sadar市場北面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位以三十年煎蛋餅生意出名的老頭,我們暫且叫他「煎蛋師傅」,他用幾塊鐵板搭起來的小隔間可謂是享譽世界,各個版本的Lonely planet導遊書都專門推薦,包括法國、西班牙,韓國、日本的導遊書都將煎蛋師傅和他的「Omelette shop」作為焦特普爾不可錯過的一道風景線給予推薦。所以在鐘塔廣場梭加地門(Sojati Gate)下常年佇立著大大的手寫招牌「Omelette Shop」,戴眼鏡的煎蛋師傅帶著一個學徒每天無論風吹日晒,在鐵皮隔間里滋滋作響烤著他獨創的「雙蛋煎餅」:

兩個雞蛋剖成四瓣,煎到嫩中帶黃,灑上辣椒粉、洋蔥片,四片外焦內軟的麵包一裹,就是香噴噴的Omelette了!外面擺著三五板凳,儘管沒有任何店面雅座,也抵擋不住世界各國遊客按圖索驥的美食熱情!風沙飛揚,大家就互相圍成圈,用手稍作掩蓋快速將熱乎乎的煎蛋餅塞入口中,豎起大拇指讚揚老伯技術名不虛傳。

或許是樹大招風,眼紅煎蛋師傅的當地人陸續開出各類Omelette Shop,整個鐘塔廣場煎蛋香味瀰漫,煎蛋師傅急中生智,無師自通學會了產權保護和自我營銷,在招牌下不斷掛出各類假冒提示,還有LP推薦的頁碼及原文作證,老伯會熱情的邀請你寫下自己的美食感受,貼在店鋪門口,世界各國的便簽已歪歪斜斜掛滿一張小黑板。我和蕾蕾早餐基本都在煎蛋師傅的鐵皮房外解決的,為了感謝師傅的好手藝,我們也留下了自己的便簽推薦,據說蕾蕾的朋友第二年再去印度時,還在同樣的位置找到了她的筆跡,實在是讓人溫馨的線索,異國他鄉因為這小小的聯繫而倍感溫暖。

最獨特的民俗村莊游

沿著Sadar市場中軸線直走抵達梭加地門(Sojati Gate),出去就是焦特普爾新城區了,一直延伸到新馬路(Nai Sarak),是更大的一片巴扎集市。巴扎集市上最多見的就是各式懸掛在店門口的大幅羊毛地毯,焦特普爾一帶手工藝特別發達,盛產手工編織棉紗毯,高品質的印式地毯被稱作「dhurries」,全部由手工紡織而成,通常有3-4平米大小,精細的花紋圖案找不出一張重複,多綉有真絲綢緞,伊斯蘭風格的花卉紋居多,售價三五千盧比不等。

印度手工地毯是比紗麗更為高檔名貴的布藝品,從16世紀莫卧兒帝王阿克巴在齋普爾建立第一所地毯紡織工廠開始,這種編織技藝就開始在整個印度發揚光大。據說這種編織技藝是由穆斯林帶入印度的,最初印度人的地板裝飾是用一種叫做「jajams」的小塊墊子拼成的,在莫卧兒皇室的宣揚下,才逐漸有這種大幅的精美地毯出現。為滿足皇室需求,民間開始大規模的生產編織地毯,大型紡織機開始投入使用,在各個紡織工廠里都有波斯編織技師傳授獨家秘笈。不過最初編織工廠都設在監獄裡,俘虜和囚犯都要為皇室日復一日的紡織地毯,拉賈斯坦的比卡內爾監獄至今仍以製作精美的dhurries而聞名世界。

隨著皇室勢力的削弱,再也沒有大量經費贍養專門的編織技師,許多高品質的地毯在民間消匿,不過如今拉賈斯坦各地政府開始把地毯編織工藝作為一項國粹和民間技藝保存下來,在焦特普爾邊上的小村莊salawas就是高品質dhurries的生產製作中心。如果時間充裕還可參加旅遊局推出的村莊民族游,參觀焦特普爾周邊五個古老村莊,製作陶罐、羊絨、地毯等民族工藝以及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習俗。

村莊民俗游:非常值得推薦!

深入了解焦特普爾民俗手工文化

9:30—13:00或14:00-18:00

價格:600盧比(餐費除外)

Salawas至今還生活著48位熟知傳統編織藝術的紡織工人,一條1.3m×2m的精美dhurries依據其設計的繁複程度和使用顏色的多少,需要耗費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的時間,因此2500-3000盧比的售價實在是很便宜的了。由於現在化工材料的廣泛使用,dhurries為了保持其傳統的色澤和柔軟度,常常使用棉紗、絲綢,或者駱駝或山羊的毛髮用以編織。當編織圖案初步完成後,工人們還用傳統的石磨技術將其表面打磨成傳統的啞光色。

Salawas的紡織中心:Roopraj Dhurry Udyog

Tel:0291-896658 Email:rooprajdurry@sify.com

這裡可以觀摩完整的編織技術,他們會回答關於印度手工紡織地毯的任何疑問。如果嫌地毯過於大不好攜帶的話,可以讓工廠幫你快遞,快遞一張地毯的費用一般在1050盧比左右,我就後悔當時嫌貴沒有買,回來國內一看,技藝差很多的印度地毯都是這個價格的好幾倍

若是嫌dhurries太大太貴的話,還推薦Salawas一種木板印染的小塊織品「fetia」,由當地幾家穆斯林家庭製作,先用手工編織,再用雕刻花紋圖案的木板將其壓印,可用作床單也可壁掛,單塊的fetia售價為300盧比,兩塊可講價到450盧比。

制陶工藝

在Zhalamand、Salawas和Kakani幾個周邊村莊中,還可看到拉賈斯坦傳統陶罐的製作。印度女人頭頂水罐的走路姿勢配合著紗麗的飄揚,往往讓人看得神往,據說在古代印度的審美觀中,頭頂水罐的姿態便於保持一個女人的平衡與優雅。在農村地區常常可見每家每戶都儲存著各種花色圖案的罐子,我們都知道在許多文明古國,罐子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日常用品,許多遠古文明的脈絡都是從罐子上得到啟發。這是因為在古代,罐子不僅是實用的生活用品,還承擔著宗教祭祀的作用。

拉賈斯坦所有的手工藝品中,罐子的歷史最為久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印度神話中,第一隻罐子是由濕婆創造的,他為迎娶Sati女神塑造了一隻叫做Rudrapal的容器。由這隻罐子世襲下來,印度有專門的「potters」階層,如今許多的罐子也被叫做Rudrapal,以他們的祖先的高貴血統而自豪。這聽起來有點像我們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女媧造人」,拿起地上的泥土捏成了人,由此繁衍生息。在焦特普爾,連一隻罐子都有情感地位,都有神明的印記,印度人將罐子頂在頭頂,他們用身體膜拜天地萬物,微物之神是他們信仰寄存的地方。

在今天,拉賈斯坦不同的地區生產不同形式的罐子,比卡內爾生產紅底黑紋的土泥罐,烏代普爾用泥土和驢糞製成無釉赤陶的罐子,當然最為出名是齋普爾、焦特普爾生產的藍釉陶罐,據說這種藍釉工藝最初應用於皇室瓦片以及莫卧兒統治者的墓冢裝飾,後來這種技藝才被應用到塑罐上。因此藍色之城人們頭頂著藍色罐子,更讓我冥冥中看到了神明的存在。


推薦閱讀:

傳統銀行不給力,網貸給印度互聯網金融的想像空間更大
2018年印度債務融資交易會井噴么?
印度政府自己做移動錢包是在與民爭利嗎?
所謂孟買的情義,正是冷酷無情
印度神話專題——只是夢一場

TAG:印度 | 旅行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