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醒來發現只有15分鐘就得出門,你會?

周五的時候,我們培訓用戶故事地圖。

幾個人分成小組,做一個最簡單的用戶故事梳理。

每天醒過來,到出門,你要做哪些事情,用一個動詞+一個名詞,組成一個動作,每個動作寫在一個標籤紙上。

每個小組裡的每個成員都要寫,裡面必須包含你起床後到出門前所做的事情。

這是一件極其有趣的事情。

你可以發現,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那麼不同。

有孩子的,要弄孩子。在合租的,要去看看鄰居。

有人一定要洗澡,有人一定要化妝,有人一定要吃早飯。

有人要放音樂,有人要健身,有人要看手機,有人要澆花。

四個小組,需要發言把這些動作按順序串聯在一起,發現大家全都不一樣,有特別極簡的組,有孩子家長組,一半時間都耗在孩子身上,有特別矯情的組,要洗澡化妝聽音樂做早操吃早飯。有兩個合租在一起的組,為誰叫誰起床放在前面爭執。

試著用別人的視角來看待世界。

在做產品之前,我們真正的了解我們所面對的用戶么?這幾天在聽知乎live里教寫作,一個劇本成功的關鍵是人物塑造,人物要有血有肉,不要標籤化臉譜化。

我們是不是也在給我們的用戶標籤化和臉譜化呢?

我們有去了解過多少個用戶?做過多少次用戶訪談?觀察過多少個用戶「典型的一天」

所以,我們做的產品,才那麼的不接地氣。

僅僅是我的痛點,我認為的痛點,我的經驗告訴我的痛點。

好了,下面要進行的是如果出門的時間只有15分鐘了,你要把哪些動作刪除了,哪些動作保留?

大家基本都只剩下刷牙洗臉穿衣服拿包,這些基礎動作了。小組裡的hr死活都要把化妝留下來,而且一再保證自己化妝只會用3分鐘。小組裡的程序員非常懷疑的說,這樣勉強上線,化妝這裡很容易是坑啊(他說了一個專業術語,我忘記了)

這裡說的就是MVP了,最小可行性方案。

做產品不是滿足用戶需求,而是他們的價值觀。

每天我們會接到很多需求,把需求變成功能,那不是一個產品經理,而是一個需求搬運工。在確定了你的「人物」之後,開始為這個人物設定情景。

劇作講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景為「合情合理」提供必要條件。這些需求,哪些不是15分鐘需求,哪些是有背後含義的需求,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你理解用戶的「核心事件」就是他要在情景中作出的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說不好故事,做不好產品,就是把事件做的太多了。你又想用戶做這個,又想用戶做那個,很多時候,一個產品,只要一個核心事件,完成一個事件的處理就足夠了。

定下人物,確定好事件,把圍繞這個事件的「任務」拆解開來,把不必要的先刪除了,只抽離出必須的。

價值觀不過就是知道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最好的。

把產品上線分成三個步驟和時間線,不要為了做一輛汽車,先做兩個輪子上線,是沒有用的,用戶不會滿意,你可以先給他一輛自行車,先讓他可以滿足「代步」這個需求,不斷迭代,完成汽車,這就是用戶地圖裡講的最核心的部分。

劇作,除了人物,情景,事件,任務,這幾個要素之外,還有一個要素是「懸念」

設置懸念並不難,難得是如何渲染懸念感。

拋開外化條件,懸念其實是故事已經完結後的一個解釋。

好吧,這不就是運營要做的么?給這個上線的產品一個解釋,告訴用戶這是什麼,你要怎麼使用它。未來它會變成什麼,你將會得到什麼。

用戶地圖,不僅僅可以用了做產品,也可以當作一種思考模式。

你的選擇來源於你的價值觀。所以,每次做判斷,你都可以想想這個問題,如果只有15分鐘出門,我會做什麼呢?


推薦閱讀:

【李叫獸】正常人為什麼無法站在用戶角度思考?
用戶系統(下)第三方授權、賬號綁定與解綁
像我這樣的用戶能對知乎有什麼貢獻?
知乎是如何獲取最初的 100 萬用戶的?
針對營銷成果或產品特徵某一項最為成功的廣告詞是什麼?

TAG: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