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純粹的貴港人nn——記《貴港文化遺產》系列連載終稿

系列文章已獲原作者(楊旭樂)授權。

今後等「抓拍貴港」這個專欄申請下來了,就專門轉載楊兄的系列文章。

這雖然是專欄首發文,但卻又是作者的終稿文,裡邊寫了作者大概的創作歷程。這一步步走過來,目睹了貴港大大小小的歷史變遷,這感情,多少值得我們後輩去體會。

做 一 個 純 粹 的 貴 港 人

——記《貴港文化遺產》系列連載終稿

兩周前,在原定最後時間的倒數第二天,《貴港文化遺產》第200期終於寫完發出。這是筆者在紅豆社區博客寫貴港文化遺產連載的一個句號!從開頭,到結尾,整整三年光陰過去了。回首三載春夏與三載秋冬,那一刻的心情當是百感交集,翻越雪山草地,走到長征的盡頭,我呆了十分鐘,長長的吐氣,超過30萬字、1500+張相片的草根版《貴港文化遺產》系列連載終於翻到了最後一頁,終於可以打出「之200」這個終極數字。

過去的三年,在2012年6月—2015年6月這段時間裡,這個系列連載有幾個時間節點值得自己去重新回望,去感懷這三年里敲打鍵盤的軌跡。

2012年12月,完成第70期,那時傻傻地以為,再用半年時間,在城區30個圩鎮中各擇一處代表性即可完成整個系列連載:城區70期,鄉鎮30期。時12月底寫了《貴港文化遺產系列初完成》記之,以「吼吼,加油!」結束。

進入2013年,才發現,寫到100期就收工不現實!才100期,這是對貴港這座歷史名城的嚴重藐視!遂將連載目標調整為200期,計劃前後用三年時間搞定200期(城區與鄉鎮各100期)。整個2013年,忙得像條狗,上竄下跳狀,到12月,才勉強寫到第100期,沒錯,一年才寫了30期!城區篇100期完成時寫下《行百里者半九十》,時間過半,期數過半,但深知任務卻遠未過半,因為「與城區篇相比,資料文獻的缺乏與路途的僻遠,無疑是極大的考驗,何時終稿,尚是一未知數。」

到了2014年,陸續下鄉趁圩,走村串垌,市轄區諸鄉鎮採風走訪是以「港南區—覃塘區—港北區」為順序,春去秋來,到當年12月,搗鼓到了第170期,12月31日以《2014,收穫不少;2015,期待滿滿》作為年度陳詞,感嘆「時間原來都在這裡」。

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最後30期,時間是充裕的。然而,諷刺的是,現實卻是龜速得很,到最後1個月,還剩一半又幾近停滯。以致於有一位網友在QQ上留言,「久未更新,你還好嗎?」。最後,終於,連滾帶翻,在最後的大限之日即將到來之際,完成了第200期。

今年上半年,三頭六臂的挺過來了。在發出第200期的當天,又有位網友留言跟我說,「是不是倉促了些?」我知道,是《貴港文化遺產之200(終稿)》里的「終稿」兩字刺激了他。要知道,「終稿」兩字一定要標上是早都計划了。眾所周知,貴港歷史文化寶藏一直是塊高品質的富礦,還有很多文化遺產內容沒有收錄,沒有提及,但是,確實是無力再繼續像前年那樣,從100加到200一樣,再將200加到300、400、500。追求可以無止境,但連載亦有大結局之時。

按往例,結案陳詞是少不了,尤其是大結局之際。在過去兩周里,間隙時間一直在想,這個三年一遇的結案陳詞怎麼寫,特別是標題怎麼寫?!

在過去三年里,通過貴港文化遺產連載系列文章,不斷有網友通過不同的方式與我聯繫交流,探討體會,抒發感懷。在此也特選些場景與朋友們分享。

有次跟一位在長期在外地工作的貴港網友聊,在談及家鄉故土時,我笑說,千萬不要「去貴港化」喲,他說,「我正在努力地做回自己」。(為什麼叫遊子,因為在潛意識裡,家鄉永遠都是根脈。)

有位網友剛加QQ,第一句就問「您是大學教授?」好吧,我確實是聽過大學教授的課,還是很多年以前,而且還是會計專業課程。(我哪裡像叫獸了?)

前年的某晚,冷不丁的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表明來意後,對方問,「我想知道寫這個連載背後,是不是有個寫作創作團隊呢?」我深呼吸了一口氣說,我背後只有清民兩部《貴縣誌》。(不知道對方聽明白沒有)

印象比較深的還有,是一位粵東楊姓網友,說是搜索到我寫的《橋圩鎮楊氏宗祠遺址》一文,裡面提到粵東客家楊姓在貴港的淵源,想找尋當初他們當地本族一支遷移到廣西的本族客籍支脈去向,並說解放前這支遷桂宗支與祖籍地還有口信聯繫。(然自責的是,自己卻一直沒空將在貴客籍楊姓的相關資料整理出來發過去)

也有讓自己感到愛莫能助的時候,有位跟我討論清代貴南里圖範圍的網友,有一天突然問,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他們村小裡面小賣部賣劣質零食給學生的現象,說留守在家的小孩每天都向家裡老人要錢才肯去學校,不是小孩想吃零食,而是如果不去校內那家三無小店消費消費,會被其他同學以及店老闆的配偶老師瞧不起、甚至數落,家長也去反映過,但沒什麼效果。希望能暴暴光也好。(說實在的,聽到這種事,每個家長都想炸了那家校內黑店,炒了那「老師」的魷魚!)

而讓筆者感到最壓力無比的是一封電子郵件,這封郵件是一位年近古稀的李姓退休老師發來的,信中說,在城區100期寫完時,他用A4紙裝訂成冊,每本240頁,分發他身邊的老朋友們閱讀。作為其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搗鼓起現代即時通QQ軟體,寫了這封信件:

「我是博客的忠實讀者,從之一開始,一篇不漏的細讀,深感貴縣有你們這些執著的年青人,貴縣本土文化的傳承無憂矣!……都想當面說聲謝謝,苦於無法聯繫,不得已想到了用QQ。……包括老縣委書記在內的愛好貴縣歷史的老貴縣人都八九十歲了,都酷愛老貴縣,目睹文物古迹的消失,他們擔心有朝一日地球上再也不存在布山——貴縣的痕迹!看了博文才長嘆一聲——貴縣文化有救了!」(戰戰兢兢,如履簿冰,誠惶誠恐,夜不能寐!!!這就是當初看完這封信的感受,至今還記得。今年早春之際,拜會了李老師,大悟,原來「貴縣」是每一代貴港人內心深處都揮之不去的烙印!)

寫到這裡,大結局的標題已然呼之即出——「做一個純粹的貴港人」!再次,向長期以來喜愛及關注本微信公眾號、紅豆博客的網友及紅豆社區網管表示深深的感謝!最後,要跟朋友們分享的是,筆者的《貴港文化遺產》系列連載將準備結集出版,目前正在集中時間進行重新編輯整理工作。


推薦閱讀:

TAG:历史文化 | 贵港 | 城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