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時間①—國際紅茶分級
國際紅茶的分級標準,和國內審評鑒定有著天差地別。國內的分級基本代表了「這茶好不好喝」,如特級就比一級好,一級比二級好。
而國際紅茶的分級標準基本上是根據茶葉的部位大小和成茶形狀來的,這類分級和其內質(香,味)並無直接關係。即是說,國際紅茶的分級標準就只是單純的「分類」,而不是「分等級」。
—那為何要如此蛋疼的去分類分級? 本文的結尾將會給出答案。------------------------------------------------------------------------
根據紅茶茶葉採摘的部位,如以下從嫩到老的順序:
FOP:Flowery Orange Pekoe茶葉的芽尖部分被稱為新芽,英文是用Flowery來表示,新芽越多茶葉品質一般越高。之所以稱之為Flowery,是由於帶新芽多的茶香就像花的香氣一樣。所以會在等級的最初帶上「F」來表示。而在此之上,根據新芽和金芽含量的多少,從低到高衍生出以下的等級排列。TGFOP(Tippy Golden Flowery Orange Pekoe)FTGFOP(Finest Tippy Golden Flowery Orange Pekoe)
STGFOP(Silver Tippy Golden Flowery Orange Pekoe)SFTGFOP(Silver Finest Tippy Golden Flowery Orange Pekoe)Tippy是精選,Golden是金芽,Finest是很diao,Silver(有人寫成special))是超diao(大霧)。
基本上就是字母越多的代碼,茶葉越貴(霧)。當然了,SFTGFOP雖然看起來超diao爆,但實際上有很多並沒有像名字形容的那樣,只能說僅供參考。
另外,有些茶園會在SFTGFOP後加一個「1」,變成「SFTGFOP1」。指茶中的戰鬥機,不過大多是噱頭,沒必要特意追求。
(插入:#金芽(Golden tip)是指揉捻過程中葉面破壞後滲出的汁液包裹住芽尖,形成的金芽。#銀芽(silver tip)是指成茶後,帶有白毫的芽尖。)
而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其實FTGFOP就已經足夠好喝,再往上就有點玄學意味,而且價格也會翻翻。另外金芽的含量應該適中,而不是越多越好,就像A形曲線,超過一定量後整體口感反而會下降。
OP:Orange PekoeOP則是指嫩葉,即新芽的下一葉,通常較為細長薄潤。名字裡面的「orange」和水果或顏色都沒什麼關係。(國內的翻譯「橙黃白毫」請無視,不然你們看看自己的OP茶,芽尖都沒有,夏摘茶湯顏色多是深紅,茶葉顏色雜亂,哪來的橙黃和白毫。)
P:PekoeP則是OP的下一葉,即第三葉,葉片較短且葉肉已經開始有一定的厚度了。(國內網站把這一葉翻譯成白毫,同上。)PS:Pekoe Souchong第四葉,嗯已經蠻老了沒什麼好說了。S:Souchong「小種」,第五葉,所謂的矮肥圓,基本上是用來撐產量的和拼配低價茶葉。另外印度紅茶局只規定到TGFOP等級,往上級的只是茶園或茶商為了方便採購或銷售制定的標準,應該說是「企業標準」吧。
上個圖你們感受一下廠家自稱SFTGFOP1級別的紅茶。
----------------------聰明的人工分割線---------------------下面我們談談另一個東西,根據加工後的形狀進行的分類。這和上面的分級並非割裂分開,而是互相組合的,全部看完之後我們再來試著組合吧。而通過茶葉的加工之後,會呈現幾種形態,有下面這幾種:F:Fullleaf 全葉B:Broken 切斷F:Fannings 細切碎D:Dust 粉狀C:CTC 顆粒狀這幾個詞都蠻好懂,主要還是broken和fannings的比較難區分,但市場上比較少看到fannings。
fulleaf就不用說了;
broken的茶葉外形基本維持在2~3毫米的長度;fannings的茶葉則控制在1毫米左右;dust的茶葉已經成為了粉末;CTC(Crush Tear Curl)則是1毫米不到的圓形小顆粒狀。---------------------------人工分割線-------------------------
那麼,外形的分類詞如何與分級詞進行組合呢?讓我們來試一下吧!首先,如果大家有購買過錫蘭紅茶的話,應該會比較常見的就是,FBOP,即Flowery Broken Orange Pekoe,也就是將FOP級的茶葉切斷。
BOP,即Broken Orange Pekoe,也就是將OP級的茶葉切斷。簡單地說就是將分級詞和分類片語合起來,FOP組合Broken成為FBOP,OP組合Broken成為了BOP。
那麼,問題來了。
OP的Fannings形態是不是「FOP」?這就尷尬了,和FOP級撞名。為了緩解尷尬,我們把它做「BOPF」。而這樣命名的真正原因和工藝有關。當OP進行切斷後,會出現不均勻大小不一的成品,所以需要過篩掉的較細碎的部分,而剩下的較大的則成為了Broken部分,被過篩掉的就成為了Fannings部分。也就是說OP想成為Fannings形態,就必須經過Broken,所以,名字也很無奈得要把broken加上。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
粉末狀的dust是不是由fannings里再篩出來的?答案是NO。因為真正的粉末是需要「做」出來的,篩出來的只能叫做「碎末」。同樣,BP(Broken Pekoe),BPS(Broken Pekoe Souchong),SFTGFBOP這些都是按照上面的形式來。但是CTC比較特殊,有些比較良心廠家,會這樣來標明:CTC FBOP。即指用FBOP來加工成CTC。但一般廠家都是直接標記一個CTC完事。
----------------------------純手工分割線----------------------你們感受一下文章頂部圖片,因手頭沒有fannings的茶,所以只能選了幾個比較有可比性的出來。可以看到春夏摘分級相同的但實際上形狀並不一樣,而茶園不同的就算分級一樣也有所差距。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等級字母越貴越貴。。。-----------------------------------------------------------------------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於這些代號都有所理解了,那麼回歸開頭的問題,-為何國外要這麼蛋疼把紅茶這樣簡單的分級分類,而不是通過像國內審評標準一樣來按品質分級?
大家都知道國外喝紅茶不用蓋碗,而是用大壺,茶壺。一般情況下單人份的投茶量控制在2-3克,150-200ml,3分鐘浸泡時間,且一般一泡或兩泡即拋。道理我都懂,但是和分級分類有什麼關係?
關係一:
在茶葉堆里,有芽有嫩葉有老葉有梗,有2厘米的有1厘米的不到1厘米的。細短嫩的茶葉內含量析出快,長肥老的茶葉內含量析出慢,金芽香高滋味淡,老葉無香多澀苦等等。這一系列不同步的析出,使得茶湯沒辦法形成一個標準化的口感,導致每一次泡茶的味道都無法保持一致。而如果要追求最佳體驗的話,就得根據茶葉本身的狀態(例如大小葉比例,鮮嫩老的狀態等)來調節浸泡時間和投茶量,這無疑是個麻煩。但是如果有分級分類了的話,就能實現「定量定時定口感」的目的。關係二:方便拼配,因為拼配講究所有批次中味道的一致性,還有外形的差別控制。有了分級分類,拼配過程中不僅能調節金芽銀豪的含量,還能控制大小長短,新嫩老葉的比例。關係三:
fannings和CTC、BOP則可以更方便地製作茶包和調合奶茶,容易做到完全且快速地析出,大大提高效率。綜上,對於國外的人來說,分級分類是絕對有意義的。可惜國內仍有不少人,對broken過的茶葉表示鄙視,認為那是茶包式的體驗,車仔立頓式的感受。希望看了這篇之後,能稍微讓大眾改觀,Broken是一種工藝,而不是一種妥協。碎茶並不等同於劣質茶。-----------------------------------------------------------------------以上。並不是什麼很高深或吊炸天的知識,卻啰嗦了一大篇,再加上語死早,見諒。希望各位如果有不同意見也請留言。然後覺得有點幫助的請點個讚唄,謝謝!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贊我的話),下一次會寫一寫關於紅茶Jumping的一些事。另外,圖片是自己拍攝,文字是自己編輯的,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1500元/斤的金駿眉,值這個價嗎?
※地球上都哪裡產紅茶?不坐飛機三分鐘逛完
※紅茶時間⑥—從擁有美好的茶具開始
※大吉嶺、錫蘭、阿薩姆,這些高級茶店的單品紅茶有什麼講究?
※小種紅茶與工夫紅茶,你能正確區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