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教育擴招——帶來了平等?還是不平等?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我想先針對本專欄的「插播」板塊強調幾點:
1、t雖然本專欄目前的主打內容是社會學理論介紹,但是為了能讓大家感受到鮮活的社會學研究,所以不定期更新社會學的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有可能是較新的,也有可能是前幾年的,但是比較經典;
2、t我摘取的研究秉持的原則:只摘取核心期刊研究。因為核心期刊的研究審稿比較嚴格,所以錯誤較少,研究水平更高。目前中國社會學期刊只有三本比較受認可:《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社會學研究》。雖然並不代表其它期刊上的論文不好,但是這三本上的論文質量絕對高。但大家可能也想說,太少了吧。沒錯,這就是中國社會學的現狀,我也說過,社會學在中國還很年輕。所以想進入社會學專業學習的同學,英文必須好!因為大量的社會學經典論文都是英文的。而且現在西方的學者研究中國的也越來越多了;
3、t為大家介紹社會學研究,也能更讓大家感受到社會學,甚至說社會科學與諸如「哲學」之類的人文學科的最大不同。至少社會學發展到目前的階段,還是講實證的(還記得孔德嗎?嘿嘿),它不會想哲學那樣講究思辨。所以社會學者在討論社會問題的時候,不會直接就說「我覺得、我認為」,因為社會學界沒人想聽「你是怎麼『覺得』的」,大家關心你是怎麼做實證研究的,要麼用數據說話,要麼用田野調查說話,要麼就閉嘴。你可以用實證之後的研究結論做出預測,這時候再說「我認為」才可以,但是這時候的「認為」一定是建立在你有一份高質量研究的基礎上。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問題,都會有自己的邏輯去解釋,但這套解釋是否與現實相符,這就是社會學要做的事,去驗證。所以我現在有些困惑,知乎的初衷不是要建立一個分享專業知識的平台嗎?怎麼現在大家都講講自己的故事,講講發奮史,就有很多人點贊了呢?大家就那麼愛喝雞湯嗎?反正這個專欄沒有雞湯,有的只是讓大家儘可能清晰地看到,社會學到底在關心什麼?是如何做研究的?
4、目前才剛剛開始為大家介紹理論部分,具體到研究方法還沒有涉及,所以很多時候為大家介紹論文的時候,難點就在於數據分析這塊(包括統計模型什麼的),這部分我儘可能簡化些,但也會盡量解釋。當然)社會學專業的朋友還是要好好了解的。
OK,現在讓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教育擴招是否促進了教育公平?
一、擴招何時發生?具體到底是什麼情況?
從1998-2004,新的本科生增長量每年大約增加26.9%。總體本科生入學人數從1998年的34,100,000人增長到2004年的133,300,000人。(數據來源:Yinmei Wan,Expans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98:Its Causes and Outcomes.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06, Vol. 7, No. 1, 19-31)
來個圖更清晰些:
(圖表來源: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 社會學研究,2010年03期)
二、擴招的結果是什麼?
教育擴招的政策究竟帶來了什麼?說法不一。至少在政策制定之前,人們是這樣想的:
1)t國家經濟發展有好處。受過更好教育的公民會有更強大的生產力;
2)t擴招減輕了教育不平等,增加了社會流動的可能性;
3)t擴招為實現更民主的社會提供可能,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可以更好地參與政治決策。
(Yinmei Wan,Expans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98:Its Causes and Outcomes.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06, Vol. 7, No. 1, 19-31)
然而,很多實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擴招的影響並不這麼理想。教育擴招也許並沒有帶來階層之間的差距縮小,反而增大了不平等。本文主要根據李春玲的有關「教育擴招」與「教育不平等」的研究,為大家提供解讀問題的另一種視角。
三、針對教育擴招和教育不平等,有什麼理論?
通常,社會學的研究先根據理論提出假設,再做實證研究驗證理論和假設。有關擴招產生的影響,有人提出:不論如何擴招,受益者主要是上層階級、城市人口、農村男性等等社會優勢群體,擴招的成果惠及不到其他弱勢群體。原因是什麼?
1、t最大化維持不平等假設( MMI: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假設)
教育擴招可以讓更多的人的子女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優勢階層不論在經濟、文化、社會資本方面都更佔優勢,所以除非有80%的優勢階層子女都進入了高等教育機構,否則擴招的成果永遠也惠及不到弱勢階層。換句話說,除非上層階級的高等教育入學量達到飽和,下層階級就沒法享受到高等教育。
2、t有效維持不平等假設(EMI: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假設)
針對上一假設,有學者認為,即使達到飽和,不平等依舊存在,因為上層階級在擴招的大學中,更有可能進入高質量、高水平的大學。這一點在現在的中國好像體現的挺明顯的,大學也分三六九等,現在人們關心的不再是能不能上大學,而是能上什麼樣的大學。於是都想要擠破頭進入985、211。但如果細心觀察一下進入這類高水平大學的學生,他們的家庭背景一般來說不會太差。
總結來說,上述兩個假設都認為教育擴招不會帶來教育平等,因為上層階級不論在大學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佔優勢。
當然,更具體來說,我們選擇是否升學進入下一階段的教育是一個理性選擇過程:
3、t個人教育決策的理性選擇理論( RCT)
我們在考慮是否繼續讀高中、讀大學、讀研究生等等是會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的:
1)t收益:下一階段教育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回報率。就是我繼續升學,畢業後,我能因為我的高學歷獲得高回報嗎?這也是目前很多本科生選擇繼續讀研究生的考慮,因為碩士文憑比學士文憑更佔優勢(雖然不絕對)。
2)t成本:下一階段教育所需的成本。這就包括很多了,學費、生活費等一系列經濟投入,還有好幾年的時間投入等等;
3)t損失:我如果沒有選擇繼續升學,就我現有的學歷而言,有沒有可能導致我的社會地位下降?
4)t風險:我想要繼續升學,但是有可能失敗。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都是需要投入的,但是很有可能我考不上,那我之前的努力投入豈不白費了?
這幾個因素,不論是誰在面臨升學的時候都要考慮的問題。前兩個收益和成本不必細說。後兩個因素在不同階層之間的差異更明顯。上層階級更會考慮損失問題,因為想要穩固自己固有的社會地位,接受教育是一條必走之路,所以他們會更有可能選擇繼續升學;而社會地位較低的人不用擔心自己的地位再下降到哪裡去,所以更傾向於不升學。而就風險來說,上層階級的子女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培訓還有文化資源支持,所以升學失敗的風險更小些,即使失敗,上層階級也可以動用自己的資源保證子女的升學(比如找關係上學、交擇校費等);而下層階級很難承擔這樣的風險,一旦自己失敗,努力就白費了,之前的高昂投資全都付諸一炬。
四、數據來源是什麼?怎麼分析數據的?
研究採用國家統計局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進行篩選而得,分為1975-1979出生(在擴招前接受高等教育),1980-1985(擴招後接受高等教育)兩個年齡組。並以家庭背景【包括父親職業(家庭的階層位置)、 父親受教育年限(家庭的文化資本)、 父親月收入(家庭的經濟資本))】、城鄉差異、(父親的戶口身份)、性別、民族,四個變數來衡量教育不平等的差異。採用logit 模型進行分析。
(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 社會學研究,2010年03期)
這一部分就顯得專業性比較強了,想和我討論數據分析和模型應用的,可以私信我,在這裡我就不講了~
五、所以最終結論是什麼?
1、MMI 假設得到證實。大學擴招並未使高等教育機會的階層不平等、 城鄉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下降,即使大學擴招使高等教育機會在短期內高速增長,其促進平等化的效應也沒有顯現。
2、EMI 假設得到證實。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的等級分層與教育機會不平等有交叉作用, 較高等級的高等教育領域( 如大學本科教育)的機會不平等大於較低等級的高等教育領域( 如大學專科教育),尤其表現在階層不平等和城鄉不平等方面。
3、RCT 假設得到部分證實。大學擴招期間和之後, 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不僅沒有下降,而且某些方面(城鄉差距)的不平等程度還有明顯上升,這間接支持了理性選擇理論。根據理性選擇理論的說法,教育擴張本身並不能導致教育機會不平等下降, 在教育擴張期間,教育不平等程度下降還是上升取決於教育成本、 教育收益、 失敗的風險和地位提升,因為這四個因素決定了人們的教育決策。教育成本下降、 教育收益上升和失敗風險下降可以有效地提高中下階層和弱勢群體追求高等教育的願望, 從而有可能縮小教育機會不平等。大學擴招以來,中國社會在上述四個因素的變化方面似乎都不太有利於中下階層和弱勢群體追求高等教育,相反,日益高漲的教育成本、 不斷縮減的短期教育收益以及失敗風險和代價的增長,都有可能促使中下階層和弱勢群體放棄上大學的機會, 從而導致原來的教育機會不平等進一步加深。
(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 社會學研究,2010年03期)
六、我的總結
1、本文只是很粗略很粗略地為大家介紹了一篇研究論文,其實以專業角度看,真的很淺,因為我省去了大量的數據分析還有細節解釋;
2、雖然粗略簡單,但是我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大家人人都成為專業的社會學研究者,而是儘可能地為大家提供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很多人不是都想擁有社會學的想像力嗎?除了閱讀社會學的書籍,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實證研究的研讀。
所以這篇文章的社會學的想像力體現在哪裡?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教育擴招是好事啊,能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這難道不好嗎?但是我們除了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高等教育系統之外,你有沒有想過,進去的都是什麼人?或者說,進入優質大學的都是什麼人?我們為什麼都要擠破頭讓孩子進入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這背後帶來的究竟是否是進入優質大學的可能性?你有沒有關心過,除了你自己,還有你周圍和你同質性很高的人,別的人的生存狀態都是什麼樣的?比你社會階層低或者社會階層高的同齡人究竟都在哪裡?他們在做什麼?如果你能這樣想問題,思考周圍的人與事,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漸漸邁入社會學的門了。
好,有的人可能會說,沒必要啊,我活好自己就好了,想別人想那麼多幹嘛?那麼就你個人來說,難道就沒有風險嗎?如今各種數據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缺乏社會學思維訓練和統計分析能力的人,如何辨別數據來源可靠性?如何分析數據真假?
難道你還想說,社會學有什麼用啊?
這麼多字,大家別光看完就完了啊,順手帶個贊吧,寫這麼一篇很辛苦的……
感謝大家能有耐心看到這裡,我會持續為大家帶來社會學的想像力的,么么噠~歡迎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Yinmei Wan,Expans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98:Its Causes and Outcomes.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06, Vol. 7, No. 1, 19-31
〔2〕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 社會學研究,2010年03期
END
推薦閱讀:
※藝術社會學思考11——我始終在尋找和製造清晰的解釋,來滿足自己對於藝術世界的認知饑渴
※法意編譯|「帝國」與民族國家,可能是現下社科界最時髦的兩個詞(1)
※人的邏輯層次差別續----論社會地位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