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篆刻大神趙之謙的個性

他的名字在篆刻界經常被提起,好多篆刻講座里也經常引用他的話,比如那句他在刻贈老友魏錫曾「巨鹿魏氏」一印時,曾在邊款中留下的那句「古人有筆猶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的句子。他34歲時就開始立意「一心開闢道路,打開新局」,志在「為六百年來撫印家立一門戶」,沒錯,他就是篆刻大神級人物:趙之謙

趙大神其實小時候很窮,窮到了自家整天靜不下心來讀書,因為溫飽問題沒有解決,吃飯都成問題,哪有心思讀書,可那時候,不好好讀書根本沒有出路,讀書是為了參加高考,實在沒辦法,趙小神就勤工儉學,一邊讀書,一邊靠賣點字畫賺錢補貼家用。

不過這樣的努力的趙小神並沒有因此就考上大學,但卻在買賣字畫的的過程中結交了很多國內的金石專家與書畫大師,17歲的時候,跟著金石大師沈復粲學習金石文字,金石文字基礎在這個階段打得那叫一個牢實。遂後,他又開始專心鑽研秦漢印。

學習秦漢印的時期其實是他的篆刻學習的發矇期,他本人是浙江紹興人(這個地界太能出文化人了,得空了專門理一下),學篆刻當然會受浙派的影響,後來漸受鄧派影響,又在風格上接近娟秀多姿。

我們都知道,鄧派創始人鄧石如是「印從書出」思想的倡導者,趙大神學來學去,還是在書法入印的圈子裡轉,這個時期,他的篆刻進入一個相應的水平,其實已入大師境界。

不幸的是,趙大神青年時期,鬧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的革命浪潮中又先後失去了嬌女與愛妻,此時的他雖藝名盛傳,但仍然感覺到人世的悲涼來,這也可能後來他自號「悲庵」的緣故,少年嘗盡人間苦,青年又歷大悲傷,受這樣的精神打擊,有人世悲涼的感覺,應當是可以理解的,於是,趙大神開始信佛。

(悲庵)

既決心參悟佛法,心當然是定的,這從他那方著名的「餐經養年」的印上可以看出來,閑的時間都用於鑽研藝術,於悟禪之際參悟印法,突然某一天,趙大神領會了佛學裡「不破不立」思想的精髓,這一年,他34歲。

緊接著,他就開始找來戰國泉幣、秦漢碑版、權詔、鏡銘……深入研究,並把這些文字寫刻入印,從此融會貫通,自家風格從此形成,是謂「印外求印」的典範。

(餐經養年)

趙大神的篆刻生涯用一句話可以形容:「知前人到處,到前人未到處。」對,就是這樣一個有探索精神的人,前人到了哪裡,趙大神一步步走到,且用自己的腳步一步步探索前人未走到的新境界。趙大神就是這樣一位神人!

既然是大神,該留下來成千上萬方的印吧?沒有,趙大神一輩子刻印,流傳下來的印也就只有二三百方而已,為啥呢,還是因為趙大神的自家的品性。

有一次他刻了一方朱文「坦甫」印,「坦」字極難處理,在他邊跋中刻云:「篆不易配,但求其穩。」其實就是趙大神當時刻的時候信心是多麼的不足,已經不是說要「求好」了,就是「但求其穩」而已。但這同樣也體現出趙大神對刻印的精益求精精神。

(坦甫及邊款)

他對於印面所用文字,要求嚴格到字面不雅和不易布置的字,他就堅決不肯勉強下刀。據傳好友魏錫曾曾經要他刻「悌孫」兩字的印,但他思來想去,還是認為這兩個字的字面既不好,文字本身的結構又不易布置,堅決不刻,改刻了「睇堂」兩字;另一次江湜(弢叔)要他刻「弢叔詩草」四字,他認為這四個字有市俗氣息,也堅決不刻。

這種嚴謹完全是骨子裡面帶的東西,更典型的故事還有那方他自己刻了兩遍「魏稼孫」的三字白文印,這其實只是給好朋友刻的一方私印,但趙大神對這三個字的布置,費盡心思,當第一次刻成之後,認為不理想,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於是乾脆磨了重刻,最後成就這方經典名作。一代大家,自家對自家的要求嚴謹到這種程度,真不多見,或者有,但記錄下來的並不多,趙大神磨了重刻的拓本,有幸被朋友記在了《二金蝶堂印譜》中,真憑實據,翔實可信。

(魏稼孫及邊款)

寫到這裡,趙大神的故事,只是說了一點,但品性大致清楚了。忽然就想到了周應願在《印說.遊藝》里的「十不刻」來:

「篆不配不刻,器不利不刻,興不到不刻,力不余不刻,與俗子不刻,不是識者不刻,強之不刻,求之不專不刻,取義不佳者不刻,非明窗淨几不刻,有不刻而後刻之無不精也。」

由此想來,趙大神估計也是對自己的篆刻設了非常嚴格的標準的。這也是一代大神一生下來,得到他的篆刻作品的也只有五六十人而已。

作品少,但方方精品,這就是趙之謙,真大神也!

(【老李刻堂】之6,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篆刻入門:臨漢印里也要學筆法
篆刻流派及印人略談,秦漢至今中國主要流派集
《百戲齋藏京劇劇目印選》(高清原拓)
篆刻邊款創作中常用的謙敬詞,篆刻邊款謙敬詞大全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