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嘗過肉桂和水仙的味道嗎?

多年前學喝茶,武夷山的茶農帶來各種烏龍來給我們品,我這才第一次曉得,原來武夷茶講究出自哪個山頭哪塊岩,頂級的岩有「三坑兩澗」之說: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

這些地名在我看來稀奇古怪又陌生——而茶農只要當場啜一口茶竟然就能報出這是產自哪裡的什麼品種,甚至茶葉幾月採摘都能盲品出來!我心中敬佩不已,就此埋下了去武夷山的念頭。

「武夷問茶」的心愿不久前終於達成,今天吃心就與你分享這次旅行,老樣子,我跟我們家那位,花一個周末,打了個飛的。

  • 另闢蹊徑

玩武夷山的常規路線,是從景區的南門進去,買一套含九曲溪漂流的門票進山遊覽,我們家那個豬頭,為了省80塊錢一個人的竹筏漂流錢,決定沿著九曲溪畔,一路走進去。

我倆沿著幾乎沒有遊客的小路進山,一邊是迴環曲折的溪水,一邊是碧綠如梳的茶園,風光倒也新鮮。

沿途還遇到當地人趕著騾子運輸,你看這路連騾子都走得直喘粗氣,留下一陣動物氣息……我們人就更累了!

山路崎嶇,腳快斷掉,硬生生走了六公里——眼看人家在竹筏里漂著,我們在岸邊走著,我就特別生豬頭導遊的氣,我要投訴!

走到雲窩,抬頭望了望天游峰,我們決定放棄剩下的景點,直接出景區吃飯……兩個人、四條腿、打著哆嗦找飯店。

  • 山珍野味

武夷山市區里的飯店不出意外的話都是給遊客吃的——我每次寫各地美食,都會有當地人站出來留言:你吃的是遊客飯店啦!是啊,吃心來你們地盤玩兒就是一個遊客呀!

我不是什麼神通廣大的食神,到陌生的地方找美食,無非是多請教身邊朋友、多積累挑選飯店的經驗、以及多吃幾頓的好胃口,不斷試錯,總有收穫……

所以你們看我遊記中寫到的美食,未必是當地的權威之選,但必定是全力以赴去找來吃的。

(武夷特產山珍 石斑魚和野豬肉)

我們選的飯店來自我在「吃心一片兒」微博上求助後一位陌生朋友的推薦,名字挺美,叫炊煙山房。

嵐谷熏鵝是武夷名菜,這隻鵝有濃郁的煙熏味道。

我看當地的小炒喜歡放醬油和辣椒,燒菜手勢挺靠近江西的——南昌景德鎮的遊記我回頭再發。

家常豆腐和酸菜炒筍都不錯,但是水仙溪魚就比較難吃,一股土腥氣,魚身中間還有血絲。

傳說當地有一種「稻花魚」,是在水稻田裡長大的,因為水淺,所以背是拱起來的,鮮嫩不同尋常,但是那要深入山村,沒有本地人帶是吃不到的,哎……

武夷山市不少當地人還會推薦你去一家「武夷眾味」,並且反覆叮囑你一定要看清明碼標價,不然一不當心就吃掉幾千塊錢的野味。

  • 紅袍加身

休整一夜後,我們二進山,踏訪大紅袍——大家平時喝的「大紅袍茶」正是大源於此地。

(大紅袍與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並稱為「四大名樅」)

六棵大紅袍母樹長在天心岩九龍窠的峭壁之上,據說那塊岩石的位置剛巧能擋住猛烈的日晒同時反射柔和的陽光,終年還有山泉浸潤,所以才成為神茶、名揚天下。

不過,如今大紅袍的概念已經被過度炒作與包裝,事實上,武夷山政府早在2006年就對大紅袍母樹實行「停采留茶養樹」。

但是連武夷人自己也感慨,是「大紅袍」幫武夷茶打響了名氣。

從北門往大紅袍母樹方向走,一路人流如潮,帶團的導遊拿著小喇叭循環講述大紅袍的民間傳說,什麼清朝秀才中狀元、皇帝紅袍加身、派猴子採茶啦……就當趣聞聽吧。

見過大紅袍的老祖宗、各個角度拍完照片之後,團隊遊客就原地掉頭往外走了,而我們則選擇往水簾洞方向進發,那裡才是我們此行的真正目的!

  • 三坑兩澗

多年前喝三坑兩澗的茶,埋下來武夷山的種子,如今終於身臨其境。

這裡的石頭巨大而奇特,就像頑皮的仙人從天界拋下的古老玩具,七倒八歪地豎在山裡,而茶樹就種在這岩石間的方寸之地。

山間雲遮霧繞的,「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我們翻山越嶺,路過一個個熟悉的地名:牛欄坑養著牛嗎?悟源澗能悟出什麼來?越過流香澗的時候,我拚命聞,空氣里香不香?

一個轉彎,忽現慧苑禪寺,哦,慧苑坑到了。

我們正在寺門前猶豫要不要進去,鐘敲響三下,寺院關門了,出來一位師傅把木門合上,我們走到旁邊一看,這寺院根本就沒有圍牆!

手中有門,心中無門……果然有禪意。

從寺院的齋房裡走出一位黃袍和尚,他看看我們說:天色不早了,你們要趕緊出山咯!

我們便與老和尚同行一段,他指著路邊的茶樹說:這株一百多年了,茶有青苔氣!

我們一看,果然樹枝上爬滿青苔。

師傅又指著遠處的山峰說:那是天問峰,你有什麼煩惱,問問天就沒了……

我們轉頭遙望山峰,待回過神來,他已經消失在暮色中,後來我們飛步追趕也沒有再見到他,真的跟仙人似的……

  • 武夷問茶

此行除了踏訪原產地,我們也很想了解岩茶的製作,特意托上海的朋友介紹當地的茶農,我們就這樣認識了梁秀清師傅。梁師傅一副樸實的農民打扮,開著皮卡來與我們匯合。

眼下制茶工坊已經過了忙季,梁師傅在略微蒙塵的作坊里為我們講解「做青」的過程,茶人們總說: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採茶:每年春天,四月底到五月初是採茶季,茶葉開片了就採摘,多為一芽三葉。

曬青:日光萎凋,葉片變軟,促進多酚類物質變化和香氣的形成。

搖青:茶葉在水篩上搖晃,相互碰撞摩擦,走水與發酵同時進行,形成「綠葉紅鑲邊」。

竹子做的水篩,不能太重,面積與密度要剛好,幫助釋放茶香。

手工搖青全靠制茶師純熟的經驗與手藝,師傅要觀察茶青的大小厚薄與老嫩,控制搖青的時間和力度,梁師傅說:「重的要搖一百多下呢,拋篩子也有講究,茶葉要搖成一團,你們外行人人只會搖散…… 」

殺青:也叫炒青,高溫破壞茶葉中酶的活性,停止發酵,一般在220度的炒鍋裏手工炒8-10分鐘,師傅很容易燙傷。

揉捻:炒完青,茶葉被揉捻成條索狀,講究「不輕不重,不緩不急」。追求品質的茶農還會「兩炒兩揉」。

焙茶:140度高溫讓茶葉條索收縮定型,80-90度慢慢焙茶,越是好的茶,越是耐焙,傳統炭焙喜用硬木炭,火功持久。

「做青是君,焙茶是臣」,茶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還原岩茶獨有的風土。

以上做青的介紹大家就權當學茶聽課筆記看吧,我是業務愛好者,歡迎專業人士指正。

  • 岩骨花香

之前喝岩茶,總聽人講「岩骨花香」這幾個字,沒來武夷,我喝不懂,剛剛摸過武夷山裡的石頭,再坐下喝茶,叫人豁然開朗。

一款老菜茶,雖不是正岩名茶,但是因為樹齡老,所以所以入喉有力、骨骼清奇。

聞杯蓋,香氣是往下沉的,而不是往上飄的,我心中暗自一驚。

武夷岩茶的兩個當家品種:肉桂和水仙。

肉桂霸氣、張揚、醇厚,水仙則細瘦、有勁、有白花香。

它們的香氣不是縹緲的高香,而是沉穩、持久的香,你能感覺到花香是一團一團聚攏在一起的。

茶湯入口綿、入喉有力,我似乎漸漸理解了什麼叫岩茶的「清、香、甘、活」……

喝得飄飄欲仙,我們告別梁師傅出門打車,司機是個本地小夥子,他說:哎呀你們在這裡上車,那一定是喝到好茶了,我們武夷人啊八成家裡都會做茶,但高級的岩茶就出在天心村,那裡住的都是從山裡搬遷出來的茶農,我們家一車茶還不如他們家一袋茶!

我這才曉得,梁師傅臨別時塞給我的一小罐茶葉是何等珍貴……

聞香品茗也好,美食美酒也罷,發自內心地喜愛並享受這些細膩微妙的滋味,試著去學習與探究:上網查閱資料、讀相關專業的書或者親自到訪原產地……這一切不功利的努力,會讓你的生活變得充實有趣、享受起來更有底氣!

更多美食與生活,歡迎關注微信「一片吃心」 或者 微博「吃心一片兒」!


推薦閱讀:

究竟該不該劃「普洱」為第七類茶?
【案例分析】為什麼鐵觀音滋味太淡?
茶葉前傳丨作為世界級的萬能葯
上不了大學,該如何從事關於茶的行業。?
我,一個愛喝茶的咖啡師

TAG: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