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大後就再沒看完過一本書? | 培養專註力你需要知道大腦的獎勵機制(一)
某天,你覺得自己已經荒廢了太多時間,不可以再這樣下去,想打起精神好好學習一下。於是,你拿起一本很早以前就想看的書。翻到第3頁時,你突然想起要提前預定下個月回家的火車票,於是打開APP訂票。訂完票看到APP的廣告banner上彈出明天618京東有大促的消息。雖然你沒有什麼特別想買的東西,但是覺得不可以錯過這個撿便宜的好機會,於是你又打開京東的頁面瀏覽起來。最終刷到了一些戰利品,想把戰果發到群里和朋友分享一下,發現朋友圈有人發了新狀態。你覺得朋友的最新狀態有必要及時掌握並點贊,於是又點進朋友圈把最新的圖片和狀態大致瀏覽一番。中途遇到幾篇感興趣的轉發文章,擔心被隨後的朋友圈消息淹沒,決定當場一條條看完。做完這些事情後,你猛然發現2、3個小時過去了,到飯點了。你只能帶著失落和悔恨去吃飯。吃完飯後回到書桌前,你看到上午信誓旦旦立下的計劃又沒完成,心裡一陣煩躁,覺得乾脆不看好了,於是打開視頻網站開始無憂無慮地刷網劇。
然後這本書就被無限期擱置了。。。
以上的情景是不是看起來很熟悉?上大學時,流傳著一個關於背考研單詞的笑話,說「永遠在背abandon」。學渣們都秒懂。造成這種困擾的原因就是大家的專註力不夠,注意力在不斷地被分散。而專註力不夠的背後,不是由於你的懶惰和意志力不足,而是大腦的獎勵系統(Reward System)在作怪。
獎勵系統是這樣一種神經機制,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中樞神經的獎賞迴路會釋放神經遞質多巴胺。多巴胺告訴大腦其他部分該注意些什麼,要付出什麼樣的行動才能得到這些獎勵。這種期望源於人類最原始的獲取食物、繁衍後代的動力,它會驅動人們付出努力,為這個慾望著迷,從而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被存儲在海馬體中,並在杏仁核中形成條件反射,於是構成上癮的反應。
獎勵系統怪異的地方在於,不論獎勵的結果是否對你有利,但凡刺激源能使你產生大量多巴胺,這種期待獎勵的機制就會開始工作,驅動你去採取相應的行為。比如你明明已經屬於三高人群,但面對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散發出來的香味和誘人的造型,你仍然無法抗拒為其買單。或者你本來不需要添置新衣服,但看到店鋪海報上的性感美女,還是走進店裡逛了一圈。這都是因為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對食物和性有著本能的訴求,大腦必須對這一類刺激做出反應,分泌多巴胺,產生對快樂的期待,然後驅動個體去執行命令,以保障人類的存續。
在食物和交配機會稀缺的原始時代,獎勵系統固然是發揮積極作用的。然而在目前食物和性過剩的時代,不關注獎勵系統的機制,就容易出現負面問題。尤其是獎勵系統和現代科技的不當結合,我們的精力正被耗費在大量無用的期待獎勵的環節當中。
記不清哪位名家說過這樣的話,大意是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生產力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空暇時間理應越來越多,然而現實是大家似乎變得比以前更忙碌。那我們的時間到底去哪兒了呢?當然是不停地刷新微博、新聞客戶端,像強迫症一樣查看每一條微信消息或者是郵件,無法停止地打開視頻網站一個又一個鏈接,每一局遊戲結束都繼續點擊下一局而沒辦法點退出按鈕。這些行為都相當消耗時間。以微信為例,雖然它是一個移動通訊工具,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但iOS用戶可以從電池用量中查看一下過去24小時自己使用微信的時長。很驚訝吧,一天有2、3個小時都花在微信上。微信在手機端發送每條消息的時間成本平均為1分半,這是一個會被大多數人低估的數據。
張小龍曾經在產品中體現過他的情懷。某年春節微信版本更新時,他在歡迎頁面友情提醒大家「放下手機,多陪陪家人。」然而絕大部分的APP都不會這麼干,為了黏住用戶,它們在交互設計上都在有意控制著大腦的獎勵系統,做出各種沉迷引導。尤其是遊戲產品,在設計金錢和成長系統時,就會用帶有不確定性的,高頻次、花樣百出的獎勵刺激玩家不停地投入。有研究表明,遊戲刺激大腦產生的多巴胺和使用苯丙胺(毒品)產生的一樣多。
對於朋友圈、微博、新聞客戶端的沉迷,還夾雜著一種FOMO(Fear of Missing Out),即錯失恐懼症的心理現象,它指害怕會錯過社交媒體上發生的事情,從而產生焦慮和煩惱。這種擔心,一方面源於潛意識中認為最新的信息流有可能使自己的人生過得比現在更好,比如發現新的工作機會、交往對象、前沿知識等;另一方面源於我們對自身進行評價和定位時,需要與他人進行比較,比如看看自己的消費水平或者娛樂活動是否catch上圈子裡的節奏,有沒有落伍之類的。這種擔心還帶有時效性,比如錯過了好幾天的朋友圈消息也許你就懶得去看了,但對近期發生的你很難讓自己錯過,會強迫自己不停的去查看。有統計表明,工作、吃飯時不停地查看郵箱、手機,相當於智商降低10,作用類似於缺覺或者醉酒。
對於淘寶之類的購物APP,我只有呵呵的份了。因為購物本身就是會演變成上癮的行為,獎勵系統會驅使上癮者衝到商場買一大堆用不著的商品。甚至因大腦獎勵系統而發展出一門神經營銷學來刺激消費者花錢。那麼電子商務則進一步給剁手黨提供了便利,面對滿屏幕的商品和促銷活動,他們在裡面流連忘返也不是什麼費解的事情了。
最後講一個上個世紀50年代,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兩名科學家的一個實驗。他們在小白鼠大腦中能誘發獎勵系統的區域安裝了電極,然後在鼠籠里放一根槓桿,按下槓桿,小白鼠的大腦就會受到電擊。在期待快感的驅使下,這個小白鼠每5秒就會去電擊一下自己,直至力竭而亡。在開篇胡咧咧虛構的故事中,翻開書以後,如果自己被其他的刺激源吸引過去而無法回到閱讀當中,那便無異於按下了這根開啟獎勵系統的魔鬼槓桿。
下周我們聊如何用心流和延遲滿足來培養自己的專註力,去好好讀完一本書。
以上。
我是胡咧咧,我們不聊雞湯,聊心理學。
參考材料:
《自控力》 Kelly McGonigal
《FOMO:一種社交時代的專屬疾病 | 心理學解讀「霧霾」刷屏》| KnowYourself公眾號
往期文章目錄,回復關鍵字即可獲取相關內容
該不該相信我的命中命中?(下) | 關於拓展-構建理論、社會向善論和成長心態
該不該相信我的命中命中?(上) | 關於自證預言、悲觀主義和固定心態
讓你裹足不前的不是失敗,而是你要的完美(下) | 關於自我接納和5分鐘起步法
讓你裹足不前的不是失敗,而是你要的完美(上)
為什麼我們總是傷害親密關係?(下) | 關於認知衝突、四種溝通和感恩
為什麼我們總是傷害親密關係?(上) | 關於自我邊界、鏡像神經元和適應性
上下級關係的小船說翻就翻 | 關於獨立感、權威映射和習得性無助
為什麼TA總有用不完的精力? | 關於生物節律、深呼吸和類冥想
女生遇襲時需要的是心理學而不是防狼術 | 關於旁觀者效應、多元無知和旁觀介入模型
為什麼你忙忙碌碌一整天卻發現什麼都沒幹成 | 關於預期性焦慮、短時記憶和神經官能症
為什麼你喝水也長肉,運動卻不掉肉? | 關於基礎代謝、科學運動和飲食
3個月減20斤告訴你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 | 關於自控力、自我接受和道德許可
論A型人格和ADD(注意力缺失紊亂症)的強關聯
推薦閱讀:
※書單〡輕芒雜誌讀者都在「馬克」的 10 本好書
※凌叔華的《酒後》講的是什麼呢?
※我們為什麼要拆書?
※課文里隱藏的愛情故事,遠不止李雷和韓梅梅
※1.10-1.17 我親愛的甜橙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