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5年」問題?(數字營銷2017職業雞湯系列)
之前「開篇」留了個問題:「您有沒有思考過未來3-5年自己能平和安定地穩定在某種狀態?」。不知道大家有思考過么?
先簡單解釋一下:思考未來的那種狀態是既包含工作也包含生活家庭的,因為脫離任何一個方面來談職業發展都是極其的「不穩定」「不現實」「不可實現」的。我所說的「能平和安定地穩定在某種狀態」即說的是自心能踏踏實實接受那種狀態和境遇,並無怨無悔地努力付出,最起碼能堅持1-2年以上。因為進入任何一個領域最開始最少1年的時間是熟悉階段,到後面2-3年才是發光發熱產出的階段,再往後才是積累加分的不斷收穫的階段。
大部分的時候很多同學來找我聊職業發展及後面的路的時候,我都會問這個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心安則身安」,只有「身安」了才能穩定持續地投入和積累從而達成穩步發展的訴求。
很多時候沒有絕對的公平絕對的對錯,一切都是由我們人的內心如何看待,內心是否覺得這樣的投入產出值得。會思考職業發展及後面的路怎麼走的同學一定是對現狀有著某些不滿,或對未來有著各種不確定預期的情況下才自然激發的思考。
而且我也經常建議這個問題不要立馬就給出答案。例如:拿「少幹活多拿錢」這樣不切實際的答案來調侃。為什麼這麼說呢?呵呵,因為在如今功利的社會中所有人心底里沒準都這麼想的。大家都少幹活多拿別人產出的剩餘價值,那誰願意來幹活被剝削呢?所以我說不要那麼快就給出答案,可能需要花3個月甚至1年的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一旦思路梳理清晰後就需要立刻行動並堅持,「堅持」可能反倒是最最重要的,有的時候「傻」或「偏執」的人反倒能比「聰明人」成長地更快。)。這個思考大概就需要不斷地搞明白這幾個緯度的事情吧:
首先是自知:「自知」說的很輕鬆,但很多人可能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在搞明白自己,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什麼是自己能堅持的什麼是不能堅持?自己在性格、出生、家庭、社會關係、人生觀、價值觀、行業觀、綜合素質、專業技能、人脈、資源、機遇等等各個方面的現狀,而且這個現狀隨著年齡以及職業行業及所處環境的發展也在不斷更新,所以要不斷的自我觀察。
其次是對整體大環境及行業上下游的認知,就像爬山一樣起碼要先知道山頂在哪裡,山路如何盤桓,才可談規劃。
最後才是根據「自知」+「對大環境的認知」設定出自己能達到以及能接受的可能「3-5年」後「穩定」的狀態。
若給這個問題的答案出來了,自然就能合理做出安排,等待機會或自己創造機會。道理雖然淺顯,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卻沒那麼簡單,我們好像始終在「霧裡看花」,前面我也提到了可能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搞明白「自知」的答案,更加上「對大環境的認知」。絕對不可能是那麼快的事情,我們能看到的往往是「馬後炮」和「事後諸葛亮」。所以我常常說可能需要3個月甚至1年的時間弄明白。
而在沒弄明白或梳理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前,該怎麼做呢?建議維持現狀,多學習多開闊視野,多去獲取上述各種緯度的知識,多觀察自己測試自己不斷「自知」。
為什麼建議維持現狀呢?這是我們經常說的「機會成本」,我們有的時候眼中看到的常常是「現狀」的不足、「得不到的」東西;而對於「已得到的」的「好」的都認為是「應該的」。這是典型的「圍城」效應,城外的人看著城內好,城內的人看著城外好。而「機會成本」恰恰是我們為了得到那些「得不到的」的東西而放棄的「已得到的」,這種成本往往大家在變動及做選擇時經常忽視的。也可能只有失去了才知道她的價值「彌足珍貴」。
另外,我們也必須面對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我們這一代的成就其實很大程度受制於個人家族上三代的積累,例如:家庭的教育、家族傳承的人脈、家族的積累等等。當然還有一大塊是機遇,例如:貴人、社會政策、行業發展機會等等。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很多都是事前無法準確明了獲得的。我們看到的很多光環的文章都是成功人士成功之後的復盤,往往「只看見狼吃肉沒看到狼挨打」,很多套路有一定的時效性和特定性,不一定能完全複製的。
不過「維持現狀」,並不代表不進步,每天是否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今天比昨天,這個月比上個月有哪些進步么?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的。」雖然這種進步比較發散,沒有被計劃和目標所管理,但好過原地踏步。我們都知道現在社會被推動高速發展,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的產業升級,若不跟上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隨著新的生產技術及生產力的普及,隨之而來的就是舊的過剩生產力的淘汰。
而且這種思考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觀察。定期階段性的給自己做小結和總結,然後根據小結找出的「不足」來及時調整後續的補課節奏,這樣才能持續積累提高,這種方法才是所謂職業發展的關鍵。當然也有那種運氣好的,遇到貴人或進對了行業和平台,自己不用猶豫,被別人推著走的。但這種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一直都有個觀點,我們在做很多決策或者選擇的時候,萬萬不可以將自己的未來或者結果押寶在別人或自己無法控制的對象上。這樣就是賭了。
其實說了這麼多,總結下來就是這麼簡單的方法:
一直不斷地問自己「未來3-5年」的打算;
日常每天每月每季度每年自我觀察是否常年在進步;
堅持上面的兩步,用時髦的詞「化反」效應就該出現了,慢慢地日常的積累會朝著「未來3-5年的打算」而調整,「未來3-5年的打算」會因為不斷地自我觀察而調整變得越來越現實。
然後就是在達成了「未來3-5年的打算」,進入到了「未來3-5年的狀態」的時候堅持持續反覆1、2、3步的事情,去為下一個「3-5年」而努力。等有一天你回看自己走過的路的時候會別有一番體會。
其實把人生比作旅程,我們何嘗不是停停走走,遇到好的風景停下來欣賞欣賞與同伴共享,遇到目標一致的旅伴就一同為了到達下一個風景點而結伴同行。而從整個大的人生旅程來看最終陪自己的只有自己,當然家人夫妻可能陪伴同行的路會長一些。
所以若能看明白這些,對很多事情就不會猶豫和苦惱了。
不知大家之前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人生也好、職業發展也好。靠的是「努力」還是「選擇」?其實在「努力」同等的情況下(在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只要不是笨人絕對不會不努力的)。「選擇」可能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了。其實「選擇」決定了「努力」的方向和方式。而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就首先搞明白「什麼是您需要得到的?」。而「什麼是您需要得到的?」又往往出自上面反覆1、2、3步得出的結論。
所以我花了大量的篇幅都在講一些樸素的方法和人生觀,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就算是把大量的知識體系擺在眼前也無法運用起來的。
(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訂閱號:ad_automation)
歡迎「點此鏈接」約作者面聊(「在行App」)
推薦閱讀:
※婚禮策劃這個行業有前途嗎?
※衰落行業陷阱:巨頭壟斷之時,即為裁員來臨之日
※按職能與分工劃分的市場營銷(二)
※未來二十年,我們的孩子最缺的是什麼?(深度好文)
※未來需要怎樣的職業規劃?癌、叢林、次優化、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