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龍應台作品《孩子你慢慢來》《目送》有什麼感想?

看到對龍應台早期作品褒貶不一,希望大家互相探討。擦出火花


  3月22日看完《目送》,相對此前剛看完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更喜歡《親愛的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思辨性更強一些,似乎也更積極樂觀一些,而《目送》總包含淡淡的憂傷之感。

  生活本平平淡淡的行進著,很多感觸來自內心對世界的細微感知,很多感知來自豐富的生活閱歷和足夠的知識沉澱,龍應台通過她的成長經歷,告訴讀者她所經歷的生活和思考的點滴,告訴讀者分離本屬常態,獨自一人行走於世間是不變的現實。

父母情

  孩子在長大,父母在老去,一切的開始註定是分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父母看著孩子掙脫自己開始離去,可作為孩子何嘗不是在回望是看見已走開的父母?

  每一個成長節點都註定是分離,從脫離母胎到第一次上幼兒園,從離開父母異地求學再到離家結婚,所有的分離從幼兒園那一刻就開始長久的存在。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僅僅只有最初的三年,那完全懵懂未知的三年,也是父母養育兒女最煎熬的三年。時光如此短暫,之後彼此的關係線越來越薄,誰也不知那時那刻會斷掉。

  當孩子成長到成為父母時,父母又彷彿退化成為老小孩。

  「你不知道的是,一輩子節儉、捨不得叫計程車的他,從此不再出門。(《繳械》)」

  我們是孩子的時候,父母努力滿足我們的要求;可當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我們依舊在努力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我們的父母成為了不經意被我們忘記的人。

  我們為父母做得總是如此少,我們記得他們是大人,卻忘了他們已經老了,他們已經手腳不利索。我們也會提醒自己要給年老的父母足夠多的耐心,可常常忘記了。我們常常提醒自己要多為父母做點什麼,可常常忘記了。我們常常提醒自己要多陪陪父母,可被瓜分的時間留給父母的總是如此少。

  告訴父母要回去,可有時沒時間;告訴父母要離開,總是準時離開。

  「見時容易別時難,離開她,是個複雜的工程。離開前,二十四小時,就得先啟動心理輔導。我輕快地說「媽,明天就要走啦。(《胭脂》)」

  是不是想回去就回去,想不回去就不回去,是否有想過有一天可能回不去?自從異地求學開始,我就很怕分離;自從嫁人離家開始,我就很怕回不去。我長大了,我陪伴父母的時間如此少,可這就是現實。我不喜歡這現實。

兄弟情

  獨生一代們,大約很難體會共同成長的兄弟姐妹情,親兄弟姐妹與堂表兄弟姐妹終究不同。

  「所謂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過,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擇和承受。我們聚首,通常不是為了彼此,而是為了父親或母親。聚首時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談心。即使談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擇,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們這個年齡,已經瞭然於心。有時候,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後,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共老》)」

  那種從小跟隨的日子,那種的確不談心但貼心的日子,還有那種終究因分離而不同的日子。我們一起長大、一起鬧彆扭、一起打架、一起關照的日子,終究在歲月里變成淡淡的牽扯。

  我知道你在,可我也知道你終究成為別人家的重要一部分。我知道我們依舊在乎彼此,可我也知道我們終究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如同孩童時代一般給彼此,我們只是過著彼此平常平淡的日子。也許平常平淡便是最大的幸福。

原文鏈接:【文紫看書】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旅程


淺薄,矯情。姿態多而思想少。


裡面的小故事很可愛很動人

幸福滿滿

看完這本書的我又去看了《親愛的安德烈》....


推薦閱讀:

山秋——如果你愛一個人的話,你不會管這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離開他,卻活成了他的背影
如何評價《芬尼根守夜人》?
故事中的人物動不起來?肯定是這些事情沒有做好。
Deus ex machina(機械降神,天外救星) 的實際例子有哪些?

TAG:文學 | 文學評論 | 孩子你慢慢來書籍 | 目送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