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史:大清》歪果仁眼中的大清天朝是什麼樣的?
大清的歷史被各種小說、宮廷劇毀的不像樣,即時我們翻看國內主流的正規清史書籍,也多是帝王將相,名人功臣,尤其是晚清歷史,隨便找一個事件就可寫成很多本書,如何通過一本書了解真正的清朝歷史縮影,一直是一個難點。
忽略王侯將相,讓歷史回歸社會
最近剛剛出版的《哈佛中國史:大清》,以漢學家外人視角從新審視大清朝數百年歷史,這本由知名漢學家羅威廉撰寫的《哈佛中國史:大清——最後的帝國》以全新的視角和寫法呈現出一段完全不一樣的大清歷史。這裡沒有太多宮廷爭鬥,眾多清朝的歷史名人,比如多爾袞、年羹堯、和珅、紀曉嵐到近代的曾國藩、李鴻章,在羅威廉筆下都幾乎是一筆帶過,反而是我們之前較少聽說的人物,比如馮桂芬反而給了較多的篇幅。
對於歷史重大事件的處理同樣如此,比如康熙的各種偉業,比如晚清的幾次戰爭,也較為簡略的敘述,把更多的篇幅用來描寫社會組織、結構、生活,讓清史不再只是帝王家史,也不是名人的演義史,而是一部社會生活史。
天朝原來是個小政府
在我們傳統的觀點下,清朝是中國集權體制的終極形態,書寫偏向社會史,歷史會不會失真?不會!
因為根據羅威廉的觀點,清朝反而是個小政府,政府機構和官員的規模都很小,所以本書特別詳細的介紹了清朝的治理方式,尤其是社會自治,比如大家族,比如秘密社會,比如少數民族地區等等。
小政府的好處,就是政府可以高效的運轉,以低成本實現對龐大帝國的治理,但是壞處也非常明顯,就是帝國一旦碰到內外部危機時,就會異常脆弱,比如太平天國戰爭,讓湘軍勢力的崛起,為後來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更是不堪一擊。
四個階段,梳理清史
這本清史的一開頭,不是以宏大的戰爭場面或者,滿族人的早期生活寫起,而是以康熙大臣佟國綱回歸滿人身份說起,然後開始講述清朝歷史的大脈絡。
整本書把清史的脈絡分成了四段,基本恰好滿清十二帝,每段三位:
第一段——征服: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的征服和治理,重點寫了遺留問題,比如三藩、台灣、少數名族問題。
第二段——盛清:
康熙、雍正、乾隆的盛清,盛清裡面重點講了人口問題。
第三段——叛亂:
主要講叛亂,從回亂、白蓮教到太平天國講述清朝由盛轉衰,清之衰並非我們常常以為的主要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其實早就潛伏在內部危機里,同時也體現了小政府的弱點,表現了大清對地方不管是官員還是勢力,都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這段以嘉慶、道光、咸豐時代為主。
第四段——衝擊與回應:
衝擊當然是帝國主義的衝擊,回應就是中國所謀求的各種變革,基本是發生在同治、光緒、宣統時代的事。
以小見大,微觀碎片
了解羅威廉的作者應該知道他是治微觀史的,擅長以小見大,其在中國出版的代表作叫《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以湖北一個縣城麻城來看中國的歷史。所以他的這本清史也選取了很多微觀截面來折射整個大清歷史的真實面貌,比如當時的夫妻生活的怎樣的?羅威廉選取了沈復夫婦的生活片段進行講述。
大量漢學家的觀點,秘密社會和湖南人
漢學家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羅威廉在選取資料和引用觀點時,更多老外的,比如資料的選取,會以外國文件、媒體報道、外國人的當時所見所聞來描述當時的清朝。
當然,在學術觀點上也大量引用了魏斐德、裴宜理、孔飛力、費正清、史景遷等一大批的漢學家大家的觀點,最為明顯的就是花了大篇幅描寫秘密社會和湖南人的對中國近代史影響。
綜合評價,這本書採取視角還是比較新穎,但是並無太大的驚喜,我個人口味也傾向於宏大敘述與分析,尤其是跨學科分析。對於世界格局對於大清歷史的影響著墨也不多,出乎我意料。這本書由於以小見大,所以並不適合沒有清史基礎的人閱讀,翻譯個人覺得是有欠缺嚴謹之處,但用詞比較文雅。
最後,說說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最開始,我覺得是因為清朝離我們最近,對於探尋現代中國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哈佛中國史》的主編卜正民說得更好,他說有次和歷史大家朱維錚討論,自己研究中國史有什麼用?朱維錚說中國史的研究,我們中國人像是在屋子裡面,裡面的一切都看得很清楚,但是漢學家在外面,更容易看清屋子的位置。
所以,下次我們分享主編卜正民寫的《元與明:掙扎的帝國》,這本更敘事更流暢精彩,視角更新穎。
PS:本人清史小白,其實主要的人物和事件都沒太搞清,由於要寄送給朋友,這本讀得也很倉促,歡迎批評指正交流。
推薦閱讀:
※30歲學寫作、跳舞、鋼琴都不晚,還猶豫就晚了
※推薦一部非常好看且簡單的英文原著
※鄧布利多為什麼要留下聖器的線索?
※9月優秀筆記_ 林胤_《你的燈亮著嗎?》
※書?悲劇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