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為你好」錯在了哪兒

一群自詡善良的人把陸生龜投入江中,小龜遊了回來(事實上,如果放入深水區,水生龜也會游回來),這群人哈哈大笑:「不用游回來感謝我們,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然後繼續把小龜扔向更遠處,小龜游不回來了,他們也就放心了。

某市某婚姻登記員謊稱印表機壞了,據說用這樣的謊言挽救了500餘對婚姻,被評為最美紅娘。整件事請,處處滲透著「我是為你好」的清香和身為公職人員的敬業,也告訴了我們帶著印表機去離婚是多麼的必要。

哈耶克(Hayek)曾經說過,通往地獄之路往往由善意所鋪就。與所有的名言一樣,人們只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甚至用這句話去論證善意的壞處,卻絲毫不管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其實,哈耶克在討論一個很具體的問題,對資本的追求本身是善意的(古典經濟學框架下),但資本價值的飆升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危機(所謂的地獄)。

哈耶克沒有告訴我們不應該懷揣善意,甚至所謂的「善意」和我們所說的根本不是一樣。我們能獲得唯一的啟示是,人的行為結果和行為動機是兩回事情。我出於關心小狗的動機,喂它吃巧克力,結果小狗快要死了;我出於厭惡小狗的動機,給它灌過氧化氫,結果小狗滿血復活了。那麼,你能從結果判斷出,我究竟是喜歡它還是討厭它么?

一般認為,沒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我們無法判斷對方的行為動機。讀過康德的人都知道,康德認為道德處在意圖之中,一個人試圖履行自己的道德準則,那麼就可以說是道德的。而在密爾(J.S.Mill)的眼中,行為是否道德是由行為後果所決定的。而我認為,當我們試圖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時,正是因為我們無法對動機做出良好判斷,我們應該遵循密爾的標準。

「我是為你好」這種家長式作風,卻掉入了一個泥淖。一方面,他預設了「你的生活由我來做主」,假設了你沒有相應的能力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正如那位婚姻登記員做的那樣,它假設了離婚都是一時衝動,不離婚才是人間正道,而且她有義務將你拉到正軌;另一方面,它利用行為動機的善意來使自己免受指責。當你怒髮衝冠時,它只需淚眼婆娑的說一句「我這也是為了你好啊」,瞬間,你都有點自責。

荒謬就在於,聲稱「我是為你好」的人插手了你的劇本,但並沒有對事件承擔責任的打算。如果這樣的理由能被人反覆使用,那麼不要不承認,這套準則你自己也是認同的。我也認為人應該善良,那些反覆宣稱太善良會在社會很難生存的人大多數都是無能之輩,把軟弱當成善良。但是,我更認為善良是一種能力,愚蠢的人的善意往往是一場災難,在「我是為你好」的糖衣包裝下,受傷的只是他們想要幫助的人。

有的人想要立法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些人想要在大學成立各種LGBT社團,有些人則主張全部把科研的費用來投資民生。實際上呢,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很可能會進一步損害低收入者的利益;社團的成立會讓本來享受沉默的少數群體得到曝光;而現代社會民生問題的解決幾乎都是通過推動生產力來實現的,沒有科研幾乎就沒有未來。

當我們路遇行乞者,進行施捨時,應該明白:之所以這樣的行為會被稱之為善良,前提是我們有施捨的能力。就像曾經有人抱怨的,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但母親在這件事情上的確有足夠的判斷力。然而,當你在飛機上暈倒,一個工程師衝到你的面前說,「雖然我不懂醫學,但請讓我為你治療,我可是為你好啊」,你會不會覺得這人是個智障?

很多人明明是工程師,甚至只是個摳腳大漢,卻妄想擔當醫生的角色,同時把他人當成拯救的對象。用密爾的標準來解讀的話,這根本不符合道德,也不是愚蠢,而是一種自私。用幫助他人的行為本身來為自己博得善良的美名和內心的安寧(心理利他角度),卻對實際的行為後果不管不顧。

我不主張人拋棄善良,乃至扔掉同情,我也不主張人隨意撒播愛心,甚至找不到需要幫助的人就創造需要幫助的人,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決定要對別人或者其他生物伸出援手時,請確保自己具有相應的能力。即使沒能使其處境更好,也不要再次傷害。即使真的是為了某人變的更好,也應該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說到底,我也是為你好啊.......

題圖:@Benoit paille

原文發表於2016.3.3,在微信公眾平台(假裝思考,pretendcogitate)

推薦閱讀:

暴利產品,暴利思維
為什麼總感覺自己有想法但是表達不出來,終究還是閱歷太少的原因嗎?
有哪些行為或則思維方式,會讓你覺得他/她就該混成這樣?
名詞解釋型心理學科普的弊端——授人以漁更重要

TAG:心理 | 逻辑 | 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