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終極追問:有錢就會幸福嗎?

力哥說理財,簡單也好,好玩也罷,這些都是吸引眼球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我說的話能影響你的思想。所以今天力哥要說的話題,即不簡單,也不好玩,更不能直接教你怎麼賺錢,但有可能會觸動你的靈魂。

許多人糾結一生的問題

在【力哥說理財】第一季一開始,我用了整整兩集節目為金錢君正了名。而那兩集節目的核心思想就兩句話:一、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不要太看重錢,畢竟金錢不是萬能的;二、錢雖然是身外之物,但卻是我們所有身外之物中最重要的東西,所以你真的不能忽視金錢的力量。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兩句話其實有些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到底是應該重視錢還是應該不要太重視錢呢?這個問題很讓人糾結,就像我在第三季第一集里說的,歸根到底這是個平衡的問題。

而在第一季節目的最後,我回到了這個所有理財者或者說所有人都在苦苦思考的問題——如何才能獲得幸福人生?

當時我給出的答案是必須要掌握五種智慧,其中最關鍵的不是賺錢智慧,而是生命智慧。就像耶穌說的,就算你賺到了全世界,但失去了生命,錢對你而言,又有個鳥用呢?但在現實面前,理論說教往往是非常無力的。在每天和金錢君打交道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會不自覺的產生金錢崇拜,因為金錢在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能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許多人就會下意識地把有錢和幸福畫上等號。

所以今天我想更加深入地來探討一下這個終極問題:有錢就會幸福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但因人而異,而且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發現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對這個問題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在小時候,我不會覺得有錢和幸福有半毛錢關係。我覺得下午能早點放學就是幸福;我覺得體育課上和同學們去踢足球打籃球就是幸福;我覺得我暗戀的女生問我借半塊橡皮,然後向我說聲謝謝就是幸福;我覺得坐在電視機前看《聖鬥士星矢》、《灌籃高手》就是幸福……錢?一點都不重要。

但到了我上高中以後,開始博覽群書,越來越多的關注這個現實世界的運行規律。很快我就發現——錢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在高中的時候我寫過很多文章,一邊諷刺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一邊又苦惱於自己沒錢,總夢想今後能夠靠自己的雙手賺到一大筆錢,讓爸媽過上好日子。這種想法,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到我工作後,變得越來越強烈。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建立了自己一生的信仰,之後我才第一次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認識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會產生一個人想要幸福,擁有生命智慧比擁有賺錢智慧更加重要的結論。

但隨著我年齡的進一步增長,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我又會強烈感受到這其中的矛盾:一個沒有靈魂沒有信仰的人,或許就像是一堆有機物堆砌出來的一個行屍走肉,但如果一個人只有靈魂卻沒有麵包來維持這個肉體的生存,那你連繼續成為一個行屍走肉的資格都沒有了。

再說到底,這個世界正常的運行規律就是應該認錢不認人,所有人都去追逐金錢,本身就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如果金錢說話不算數,那就是權力說話算數,但是大家都去追逐權力這玩樣兒,弄不好就要掉腦袋的,那不如大家都去追逐金錢呢!這裡面的道理,羅輯思維有一期節目叫《認錢不認人》,你有空去看一下就知道了。

金錢與幸福的經濟學解讀

那今天為什麼力哥會想到聊這個問題呢?因為最近我看到一份資料,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就是研究金錢和幸福之間的關係。

在2008年,迪頓和他的團隊通過對45萬份調查問卷的分析,最後得出結論:有錢不一定會幸福,但沒錢通常讓你感到更痛苦。

換句話說,當你是一個窮人的時候,金錢和幸福感之間的確存在著一些正相關性,原本一個月工資只有2000元的屌絲,如果突然把他的工資提高到5000元一個月,他會感到非常高興,並且這部分收入的提高,對持續改善他的生活,持續提高他生活的幸福感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果你是一個富人,已經擁有了1000萬,現在又賺到了1000萬,這新增加的1000萬對你來說,其實只是銀行賬戶上的一串數字,它能帶給你的只是進一步的財務安全感,而不是生活幸福感。

所以迪頓認為金錢和幸福之間的線性關係存在一個非常關鍵的幸福拐點。這個拐點在美國是年收入7.5萬美元,而美國2008年家庭收入的中位數是7.1萬美元左右,這個拐點大概相當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社會有100個人,你的收入水平排名50位以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的確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感,但你已經躋身前50位以後,排名的進一步上升不會讓你感到更幸福。

迪頓的研究還發現,幸福感作為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樣。如果一定要細分,那幸福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精神層面的幸福感,就是你每天感到高興、悲傷、緊張的那些情感體驗;二是物質層面的幸福感,就是你對當下的物質生活是否滿意。

迪頓發現這兩種幸福感的獲取來源是不同的。物質層面或者說日常生活層面的幸福感,和你的收入以及財富有很密切的關係。而精神層面的幸福感則和錢沒有什麼關係。那它和什麼有關係呢?比如健康的身體會讓人感到更幸福,比如每天都有人陪伴你,和你聊天玩耍,會讓你更幸福。再比如美滿的婚姻往往會讓人感到更幸福。

上面這段基於經濟學的分析結論告訴我們,金錢對幸福感實際上只有大概1/4的影響力。怎麼說呢?因為幸福分成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兩部分,而金錢對精神層面的幸福感沒有直接影響,所以影響力就只有一半了。而在物質層面幸福感的影響力上,金錢只對收入排名在社會後半截的人有影響,而收入排名靠前的那一半人,金錢的增加和幸福感的增加也沒有明顯的關係,所以這又去掉了一半,就只剩下1/4了。

幸福感的四種排列組合

再往下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四對排列組合關係。

一是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幸福感都很高的人,這種人綜合幸福感一定很高。但據我觀察,在社會中這樣的人並不多,首先是因為有錢人本身比較少,二是有錢人往往會被各種瑣事煩惱,真正有錢又有閑,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精神狀況非常好的富人非常少。

二是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幸福感都很低,這種人綜合幸福感一定很低。很不幸,據我觀察,在今天的中國,這樣的人非常多。

比較讓人糾結的是第三種和第四種情況。精神層面幸福感較低而物質層面幸福感較高的人,以及精神層面幸福感較高而物質層面幸福感較低的人。請問這兩種人的綜合幸福感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先說第三種情況,這種人往往被稱為「貧窮的富人」,或者說「窮得只剩錢」。這些人往往收入很高,但消費也高,為了維持自己的高消費,就要迫使自己不停地去賺更多的錢。而賺錢的過程又會讓自己感到痛苦,從而削弱了賺錢本身帶來的幸福感。尤其是當你的財富已經處於社會上層的時候,賺更多的錢本身所帶來的幸福感,很可能反而不如為了賺這點錢給你身心帶來的痛苦感。最後有可能出現你賺得錢越來越多,而你的實際幸福感越來越低的情況,最後淪為貧窮的富人。

我們不要說那些資產上千萬的土豪,就說我們普通人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往往也會陷入這樣的誤區。

我們投資理財的目的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賺更多的錢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更幸福,但很多人不理財倒沒什麼,一理財,反而讓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團糟。最典型的就是投資股市。

力哥一直建議大家不要去炒個股,不要去做短線,不要去預測市場走勢,做好資產配置,耐心定投是最好的策略。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很難準確預測股市漲跌,更重要的是,這樣能讓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不至於都被股市套牢。我們的人生如此短暫,我們年輕的時光如此寶貴,上天賜給你這個生命,不是讓你每周一到周五都盯著電腦屏幕上的布朗運動的。

所有炒過股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你越是緊盯股市的走勢,你越是想要玩短線,你生活中快樂安逸的感覺就越少,焦躁不安的感覺就越多,甚至做夢都會做到自己手裡的股票跌停賣不出去,然後突然從夢中驚醒,嚇出一身冷汗。假如你玩的還是帶有槓桿的分級基金或者更加刺激的股指期貨,那這種緊張感會更強烈。請問你每天都處於這樣一種焦慮不安的生活狀態中,你精神層面的幸福感能高到哪裡去?

所以有許多人在追求金錢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變成了金錢的奴隸,而不是金錢的主人。表面上我在使喚錢,實際上錢在使喚我,表面上錢在為我打工,實際上我在為錢打工,表面上是我在玩股票,實際上是股票在玩我。

沒錯,錢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買到許多東西,幫我們實現許多夢想和追求,從而提高我們生活的幸福感,但錢給人帶來的幸福感,很容易消失。而你想要用錢再次買到曾經的幸福感,就不得不花費更多的錢,而為了得到更多的錢,你就會承受更大的痛苦。所以回到問題的原點:為什麼小時候我們和小夥伴們玩奧特曼打小怪獸的遊戲就會感到很幸福,而現在我們已經賺了很多錢卻反而感到不幸福了呢?

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的慾望變大了,而且這個慾望是一個無底洞。你往裡面填入的金錢越多,你的慾望或者說胃口就越大。

享受了一次旅遊帶來的快樂後,就想趕快再去享受第二次,享受了一次買衣服帶來的快樂後,就想趕快再去商店血拚,享受了買蘋果6帶來的快樂後,你就想再去買蘋果7……結果不斷放大的慾望會驅使我們賺更多的錢,為此我們不得不忍受更多的痛苦,這種痛苦感的增加又會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抵消賺錢帶來的幸福感,這樣下去,你就被套入了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了。

你發現了沒有,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給我們口袋裡的金錢做加法,而在於給我們內心的慾望做減法。因為擁有越多,慾望越大。而幸福感=擁有/慾望。當慾望無限膨脹的時候,你口袋裡的錢再多也不會感到幸福。這就要說到第四種情況,精神層面幸福感較高而物質層面幸福感較低的人,這種人的綜合幸福感到底是高還是低呢?

以我在生活中的實際觀察,這種人的綜合幸福感就算不是很高,也絕對不會低。因為這種人的物質慾望本身比較低。

難以克服的人性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家家戶戶都那麼窮,許多人還是很開心呢?也就是我們父輩們常說的「窮開心」。現在人們越來越有錢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為什麼許多人反而感覺自己沒以前幸福了呢?過去30年中,不僅中國大陸的居民普遍出現了這種感受,大部分香港居民同樣出現了這種感受。

這是因為從心理學上說,人不會因為擁有什麼東西而感到滿足和快樂,而會因為自己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或者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東西而感到滿足和快樂。也就是說,人只有在與他人進行比較後,發現自己比他人擁有得更多的時候,才會感到幸福。

美國有一句諺語叫「keep up with the Jones』」(與鄰居瓊斯家保持一致),意思是說如果你的鄰居比你有錢,你就會感覺自己不幸福,但如果你比你鄰居有錢,你一開始會感到幸福,但很快你就不願意再與那些比你窮得多的鄰居為伍,你會覺得自己高他們一等,於是就搬去了更高級的社區。但在那個社區中,你又發現有許多比你更有錢的鄰居,於是你又感到不幸福了,你又要想方設法讓自己賺更多的錢,去與鄰居保持一致……這就像中國一句老古話講的:人比人,氣死人。

迪頓所說的幸福拐點也是這個道理。放眼望去,發現社會上一大半人都比你有錢,越來越多的人買了私家車,而你還在騎自行車,你心裡那個氣啊,仇富心理油然而生,看到路邊停了一輛豪車就想上去把它劃成大花臉。但如果你發現社會上一大半人都比你窮,你開上私家車了,你隔壁鄰居還在騎自行車,你開著車從他身邊經過,說「兄弟,要不要我帶你一程?」這時候你的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

再舉個栗子,我之前介紹過的著名理財師劉彥斌老師以前作客電視節目時說過,自己早年炒股賺了很多錢,2001年的時候,明明知道股市風險很高了,本來想獲利了結的,但轉而一想,自己買房和孩子讀書的錢是賺夠了,但自己養老的錢還沒賺到呢,等把養老錢賺到再出來吧,等那以後打死我也不碰股票了!可等他賺夠了自己的養老錢,又想把兒子一輩子要用的錢也賺足了再出來……結果虧得一塌糊塗,因為他當時是私募基金操盤手,基金清盤後還欠了一屁股債。

劉彥斌回憶說,其實當時就算我把兒子的錢也賺夠了也不一定會收手,因為我會想著給孫子賺錢。你看,人總是有理由驅使自己賺更多的錢,以至於稍有不慎,就會把自己一生的幸福置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所以包括迪頓在內,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發現經濟學只能解決財富增長的問題,卻無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著名經學家茅於軾老先生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茅老晚年寫過一篇文章叫《從致富之道到致樂之道》。他說自己研究了一輩子經濟學,自己看問題總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國家的強弱看GDP,人生的目的就是建設一個富有的國家,而經濟學家的作用就是給政府、企業和個人提供能給社會創造更多財富的建議。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這個假定的基礎上,經濟學先入為主的假設所有人都愛追求利益和物質享受,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然而到了70歲前後,他卻對這套理論產生了懷疑。

他說:「我看到不少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是大家的怨氣似乎也在增加」。所以茅於軾發現說可能人們並不是在追求財富的絕對多少,而是財富的相對多少。或者說,人們是通過彼此攀比來獲得幸福感,所以一個人不論他多麼富有,只要他看到有更多的人比他更有錢——不管是像馬雲那樣正經做生意賺到的錢,還是貪官污吏們賺到的黑錢——他就有可能會罵娘!

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那整個經濟學大廈就要推倒重來了!因為一個國家無論多麼富有,百姓還是不會完全滿意。除非就像馬克思說的,到共產主義社會,所有人均貧富,沒得攀比。但這不就又回到改革開放之前的錯誤道路上去了嗎?

出人意料的真相

茅老的困惑似乎在著名華裔經濟學家黃有光那裡找到了答案,黃有光有一個很獨特的頭銜——快樂經濟學家。他說賺錢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快樂才是最終目的。如果經濟增長不能增加人們的快樂,則經濟增長並不重要,如何增加快樂才重要。

黃有光認為人們總是在追求benefit,也就是利益或者說財富,而真正重要的是提高全社會的welfare,而黃有光認為welfare翻譯過來不應該叫「福利」,而應該翻譯成「幸福」或者「快樂」。現在「福利」在中國經濟學界都快成為一個貶義詞了,總是說歐洲人在過度追求福利社會,導致歐洲經濟死氣沉沉。可事實上今天歐洲各國政府追求的不是簡單的社會福利,而是提升全民的幸福感。

黃有光的研究還發現,物質層面的幸福感,的確是通過與他人在財富地位上的比較來獲得的,而精神層面幸福感的獲得卻複雜得多。而且往往精神層面幸福感較高,物質層面幸福感較低的人會比精神層面幸福感較低,物質層面幸福感較高的人獲得更高的綜合幸福感。也就是說精神層面比物質層面對一個人幸福感的影響更大。

因為幸福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為了能對這個主觀概念進行定量分析,1970年代,南亞小國不丹的國王提出了幸福感指數的概念。幸福指數越高的國家,國民總體生活更加幸福。而從人均GDP看上還是個窮國的不丹的幸福感指數就特別高。

還有像北歐五國的國民有高收入也有很高的幸福指數,但收入同樣很高的日本國民的幸福指數卻很低,甚至比印度、孟加拉國乃至更加貧窮的非洲國家還要低。再比如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82倍,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也有16倍,但這兩個國家人民的幸福指數水平卻差不多,也都比日本高出許多。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壓抑感和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其實已經說明了這個國家的國民整體幸福感並不高,一個感覺生活很幸福的人,怎麼可能想到去自殺呢?

上面說的是跨文化的幸福感比較,單一國家不同時期的幸福感變化情況同樣也說明幸福感和有沒有錢的關係並不大。

有專家就做過這樣的調查,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美國的人均實際收入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增加了將近兩倍,但幸福指數卻並沒有什麼變化,自認為很幸福的人的百分比總是在30%左右波動,沒有逐步上升的趨勢。對日本的跟蹤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真實情況很可能是,在一個正常社會中(就是不打仗的和平年代),總是有一些人感到自己活得很幸福,而另一些人總有各種理由覺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這和社會貧富差距大不大,霧霾嚴不嚴重,政府腐不腐敗等外在世界的情況都沒有必然聯繫,而和你的內心世界看待財富、人生和這個世界的態度有關。

所以同樣投資出現大幅虧損,有的人就會感覺天塌下來了,整天怨天尤人,徹底頹廢下去了;有的人雖然也很難過,但很快就能理性直面現實,調整心態,繼續努力工作,積極投資,繼續自己樂觀向上的生活。

聽到這裡你可能就明白了,因為幸福本身就是一種形而上的主觀感受,所以精神層面的幸福感就要比物質生活層面的幸福感的影響更大,如果一定要進行定量分析的話,很可能金錢對幸福感的真實影響權重連1/4都不到。

婚姻和健康的重大意義

而超過3/4影響權重的是什麼呢?

就是我上面說的,你的婚姻是否幸福,你的孩子是否孝順,你的身體是否健康,你在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是否和諧,你是否受到他人的尊敬甚至是愛戴……

其中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婚姻。不分文化、不分國家、不分時代,人類歷史上的所有相關調查都顯示,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已婚者總是比單身者更幸福!

所以那些單身狗,尤其是那些發誓準備一輩子單身的小夥伴們,我勸你們真的要好好想一下,結婚並不是完成你爸媽的心愿,或者為了迎合社會世俗標準,結婚是為了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因為婚姻至少能給人帶來兩樣必不可少的人生核心體驗,一個是愛情的滋潤,二個是家庭的溫暖,尤其是看著自己的孩子不斷成長給你帶來的那種幸福的人生體驗。合在一起,婚姻能讓你更完整的體驗到愛與被愛的感覺。

另外婚姻是否幸福和你有沒有錢也沒有必然聯繫。《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他爸張翠山和他媽殷素素在鳥不拉稀的冰火島成婚育子,沒花一分錢,一樣過得甜甜蜜蜜,羨煞旁人。誰規定說結婚必須要和房子、車子、排場、禮金捆綁在一起的呢?

另外一個對幸福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的是健康。一個人往往不會因為健康的身體而讓幸福感大幅提升,但一個原本健康的人,卻會因為疾病或者意外而讓幸福感大踏步倒退。

除了疾病本身給身體造成的痛苦,更大的痛苦是許多人會因病致貧,或者因病返貧。一個人得了重病,很可能會徹底改變一家人的命運,因為你喪失了工作能力,就沒有了收入,而你的家人為了照顧你,也會喪失許多工作機會,但看病又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一進一出,你的財務狀況就會越來越糟,有可能傾家蕩產甚至欠一屁股債。

而且如果你的病是註定看不好的,或者你的身體殘疾是永久性的,你就會形成悲觀絕望的心理預期,覺得你這輩子就這麼完了。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的幸福感都會大踏步倒退。

所以在不幸發生這種悲劇的時候盡量減少一個人的財務壓力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要求一方面,國家需要加大對窮人的醫療保障力度,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應該未雨綢繆,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把這種必然會導致自己幸福感大幅降低的風險給提前轉移掉。

慾望管理好,幸福自然來

與健康相反,有一樣東西是可以在你人生最絕望的時候給你帶來希望,帶來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帶來的幸福感——那就是宗教信仰。

一個人能從傑出變成偉大,背後一定有信仰的力量在支撐。比如說德蘭修女、聖雄甘地、弘一法師,比如古往今來無數的苦行僧,他們對物質的慾望降到了維持一個人生存的最低限度。沒肉吃沒關係,我可以吃素食,沒素菜吃也沒關係,我可以喝粥,連白米飯都沒的吃也沒關係,我可以吃山芋土豆窩窩頭,反正只要是能填飽肚子,讓我繼續生存下去的食物就行了。

所有的宗教信仰都鼓勵人們降低對物質的渴望,更多的關注精神世界和死後的世界,如果你每天算計的都是你死後的得失,那你就會看淡你這輩子在財富上的得失。

國外相關的調查結論也支持這個觀點,有宗教信仰的人明顯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而今天的中國人長期受到唯物主義思想熏陶,大部分不相信人有靈魂,也不相信天堂地獄六道輪迴,我們只相信人就這一輩子,所以好死不如賴活,只要活著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追求現實世界的榮華富貴。沒有信仰就不懂得敬畏,不懂得敬畏就會做出許多毫無底線的事情,這才是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的危機——信仰危機。

工作也好,理財也罷,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我們的財富,給我們的人生做加法,從而增加我們的幸福感,但對於絕大多數這輩子永遠也無法實現財務自由的普通人來說,我們還應該學會通過另一條道路來增加我們的幸福感,那就是學會給我們的慾望做減法。而宗教信仰就是管理慾望的最高手段,再複雜的宗教都是圍繞克制、管理、調整、協調你的慾望展開的。

有一家中國知名的P2P公司的Slogan叫「財富管理好,幸福自然來」 。其實管理好財富只是收穫幸福的一個必要非充分條件,幸福的人一定是管理好財富的人,但管理好財富的人不一定都是幸福的人。所以我覺得這句話應該改成「慾望管理好,幸福自然來」。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保持一顆平常心,榮辱得失皆不驚——這就是生命智慧。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屬於《力哥理財》微信公眾號(lglicai),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及二次修改。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dukept@126.com

推薦閱讀: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

TAG:有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