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個古都的地形(二)-洛陽

系列第一篇——咸陽&西安,請戳:zhuanlan.zhihu.com/p/23

系列第三篇——開封,請戳:zhuanlan.zhihu.com/p/23

系列第四篇——南京,請戳:zhuanlan.zhihu.com/p/23

系列第五篇——北京,請戳:zhuanlan.zhihu.com/p/23

洛陽也是一座擁有著悠久的建城、建都歷史的古城,雖然建都洛陽的王朝可能不及秦漢隋唐,但其歷史厚重感是不輸長安的。歷史上建都於洛陽的大一統王朝有東漢、西晉,分裂時期也做過曹魏、北魏的都城,後來南北朝、唐、五代十國時期也時常作為陪都。

洛陽和關中略有幾分相似,所以在寫這部分的過程中會對比兩個地區;另外洛陽地處中原,所以這部分會涉及到中原的地形地勢。

在我看來,洛陽就是一個「迷你版 」的「關中」。先來看一下洛陽周邊的地形:

洛陽地處三川河谷,三川河谷是由洛河、伊河、黃河衝擊出來的小平原,洛陽因地處洛河之北而得名(山南水北為陽)。它三面阻山,西有中條山、崤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東有嵩山。唯有北面沒有大山阻擋,稍顯敞開,不過黃河橫亘於北,做了一定的彌補。所以洛陽所處的位置也算是山河四塞,和關中有點像。

那麼為什麼我說它是「迷你版」的關中? 來對比看一下就清楚了:

對比看一下就知道,三川河谷內部腹地比較小,遠不及關中,還有它的外圍也不如關中的外圍厚實,所以我稱其為「迷你版」的關中。

洛陽地處三川河谷,便可依靠三川河谷周圍的地勢來布置防守。函谷關拒其西,扼崤函之險;虎牢關(汜水關) 阻其東,扼嵩山北麓與黃河之間的通道;伊闕(今洛陽龍門)阻其南,扼嵩山與熊耳山之間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黃河渡口。另有廣成關控制汝河方向來的通道,轘轅關控制潁河方向來的通道。這些關隘營建於歷史的不同時期,具體位置多有變遷,最典型的就是東漢末年的八關校尉,形成的洛陽八關。具體的關隘形勢圖如下圖所示:

(由於我在畫圖的時候有個地方畫錯了,所以作了塗抹,圖中間可能有空白的地方,但我實在不想再畫一遍了,大家將就看)

所以,扼守住這些 關隘和渡口,就可以很好的拱衛洛陽,這是洛陽作為都城的地理優勢。定都洛陽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它地處中原,位於天下之中,方便接受天下各地的進貢;交通便利,向北渡過黃河便是古時候的河內郡(夾在太行山和黃河之間的一段狹長地帶)以及河東地區(今山西),東出虎牢關便是鄭州、開封所處的平原地區,一系列淮河支流分布其間,漕運十分發達;南出便進入南陽盆地,可通往荊襄之地;西部掌控住函谷關便可扼住關中。

(實在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河南地形圖,這個有水印的將就看吧)

但是 ,建都洛陽雖然存在上面那麼多優點,但也存在一些缺陷,而且這些缺陷可能是致命的。

在太平時期,洛陽可能是作為國都的上佳選擇,但一旦天下紛亂,因為地處天下之中,洛陽極易受到各個方向的圍攻,歷史已經證明洛陽不止一次被圍城、被攻破從而導致國都陷落。

洛陽的所處的三川河谷腹地較小,一旦天下有變,不足以支持自己對峙到底;而且其東部山地不夠厚實,北面則只有黃河作為屏障。對比於關中,的確稍顯遜色。

漢初,天下初定,劉邦身在洛陽,婁敬力勸劉邦定都關中,「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婁敬從山河形勢的角度闡述了關中優於洛陽之處,認為定都關中是按住天下的後背,扼住天下的喉嚨,一旦山東(指崤山以東)有變,可以據險自守,同時關中的「八百里秦川」可以作為根據地提供長久對峙的錢糧。

然而,劉邦身邊多山東六國故人,大都勸劉邦定都洛陽,認為「雒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劉邦猶豫不決,於是去諮詢張良(漢初三傑之一,被劉邦稱之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說道,「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婁敬說是也。」張良進一步從經濟角度進行了對比,認為洛陽雖然有險要可守,但內部狹小,不過百里,田地太少;而且洛陽四面受敵;關中則更加易守難攻,諸侯安定則可以通過漕運逆黃河而上供給京師,天下有變則可以東出攻擊。於是劉邦採納了婁敬和張良的建議,定都長安。而後來歷史的發展也印證了二人的觀點,無論是剿滅異姓諸侯王,還是後來爆發了七國之亂,關中地區都能夠穩固的輸出錢糧和部隊來打擊他們,同時關中也始終沒有被敵軍攻入。

而洛陽則容易面臨圍城的局面。西晉永嘉五年,匈奴劉漢攻入洛陽。而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從後趙瓦解到前秦統一前夕的十餘年時間內,洛陽也是數易其主:後趙瓦解後,洛陽先是被周成所據;356年,洛陽被東晉桓溫收復;365年,洛陽又被前燕慕容恪攻佔;370年,洛陽又被前秦王猛攻佔。從前秦統一瓦解到北魏統一前夕的幾十年時間裡,洛陽城又是數易其主:384年,前秦瓦解後,苻暉棄洛陽西歸,東晉乘勝北上,收復洛陽,並且期間,西燕、後秦也曾爭奪洛陽,只是沒有成功;399年,後秦的姚興又奪占洛陽;416年劉裕北伐,又收復洛陽;劉裕死後,北魏趁機南侵,在423年奪占洛陽和河南之地;430年,劉宋元嘉七年北伐,又攻佔洛陽及河南之地,不久又被北魏奪回(沒錯,這就是辛棄疾寫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其間紛亂,實不堪言。

唐初,北方主要有三股勢力。李唐據關中,王世充所建立的「鄭」據中原,竇建德所建立的「夏」據河北。620年,唐準備進取中原,於是唐高祖李淵派李世民發兵攻打洛陽。於是李世民布置了掃清外圍、圍城洛陽:令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陽進據龍門,潞州行軍總管劉德威自太行進圍河內,右武衛將軍王君廓至洛口斷敵糧道,懷州總管黃君漢自河陰襲破回洛城,自率主力屯於北邙山。鄭軍出戰皆被擊還,洛陽與外部的聯繫被切斷。河南地區其餘的州開始望風而降。王世充聯繫竇建德結盟攻唐,唐軍於虎牢關大敗竇建德,竇建德被擒。而洛陽城圍困日久,王世充無計可施,於是也投降唐朝。

定都洛陽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極易受到來自山西方向勢力的鉗制。因為洛陽北面沒有大山作為險阻,只有黃河可以作為屏障,黃河再北則是太行山,太行山再北就是河東地區(今山西),所以河東地區面臨洛陽,是居高臨下的。太行山十分險要,只有河流切穿太行山形成的谷地才利於通行,這樣重要的孔道有八個,稱之為「太行八陘」,由北向南分別是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如下圖所示:

太行八陘中的太行陘、軹關陘正位於洛陽北部,與洛陽隔著黃河相望。定都洛陽的政權如果不能夠有效控制太行陘和軹關陘,則山西的勢力很容易就會滲透進入河內地區,這樣的情形下,洛陽就只能依靠死守孟津關了,如果一旦對孟津關也失去了掌控,那麼洛陽就基本上被長驅直入了。滅亡西晉的匈奴劉漢便是起自山西攻入洛陽。而北魏時期的「六鎮之亂」也是如此。北魏之初,在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沃野設立重鎮,起著既防南又防北的作用。最初的時候,六鎮軍人極受北魏尊重,但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著手開始了強硬的漢化政策。而後,等到孝文帝的孫子孝明帝那代時,正光五年三月的一道詔書使得六鎮之兵變成了棄兒,地位急轉直下,變成了低下級府戶,並最終爆發了「六鎮之亂」。六鎮經過三次易手,第一次由破六韓拔陵轉到葛榮手上,第二次從葛榮轉到了葛榮的鎮壓者爾朱榮的手上,第三次由爾朱榮轉到高歡手上,高歡賴之建立東魏與北齊。孝明帝意圖聯合爾朱榮對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同年爾朱榮以替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攻佔洛陽,掌控朝政,史稱河陰事變。行廢立。孝庄帝憤為傀儡,於530年在爾朱榮晉見時親自殺掉。而後爾朱榮之子爾朱兆及從弟爾朱世龍擁長廣王元曄為帝,攻下洛陽後殺孝庄帝,改立節閔帝。同年軍閥高歡於信都擁元朗為帝,並在532年攻下洛陽後,改立孝武帝。再後來由於內亂北魏就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可以看出來,在整個過程中,洛陽雖為國都,卻始終受到山西勢力的鉗制。

所以,洛陽雖然為天下之中,但它的形勢之重卻在外圍。 第一個層次是三川河谷外圍的險要,如成皋、崤函、孟津、龍門等;第二個層次即為河南的四境,即西南南陽盆地、東南淮河上游、東北河內地區以及西北陝城潼關一帶;若將視野再放大一些,則其外圍可延及關中、河北、東南、荊襄等大的戰略要地了。

以上就是關於洛陽要說的。


推薦閱讀:

【全能艦隊輔助】荷蘭卡爾·杜爾曼級聯合後勤支援艦
【全文轉載】從八組數字看中美軍力差異
在我們的抗議聲中演練薩德?論美韓「關鍵決斷」軍演

TAG:地理 | 历史 |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