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故事—須菩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善現啟請分)

大家對須菩提並不陌生,《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授業師父菩提祖師即為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這應該也是他為自己弟子取名「悟空」的原因。

「須菩提」意譯為善現、空生等。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即為當機受法者。

一.須菩提的悟道因緣

關於須菩提尊者的身世及信佛因緣,在《撰集百緣經》中有較詳細記載:釋尊初始成佛,想要教化龍王一族,便來到須彌山下,示現了一位比丘的形象,在山頂端坐思惟。當時有一金翅鳥王,在大海中捉住了一條小龍來到須彌山頂進食。被捉的小龍還沒有死亡,看到一位比丘端坐,便哀聲求救,沒來得及被救就死掉了。死後小龍投生在舍衛國一名叫「負梨」的婆羅門家庭。出生時相貌端正美妙,世所希有,家裡人給他取名叫「須菩提」。

須菩提漸漸長大了,非常聰明,但是脾氣很壞,不管看到人還是畜生,都大聲嗔罵,導致親戚和父母都非常討厭他,不願意見到他。於是須菩提就離家出走,進入人跡罕至的山林。但他看到鳥獸、草木,甚至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很惱怒,一天到晚沒有一點喜悅的心情。這時山神告訴他說:「你為什麼離家來到山林中呢?如果不修諸善,終不能獲得利益。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世尊如今正在那裡,有大福德,能夠教導眾生修善斷惡。你如果能去佛陀那裡,必然能夠祛除你的瞋恚惡毒。」

須菩提聽到山神的話,就奇蹟般地生起歡喜心,並在山神的幫助下,來到祇樹給孤獨園。他見到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百千太陽一樣光明普照,心懷歡喜,上前頂禮佛足,然後退坐在一邊。

佛陀即為須菩提宣說了瞋恚的種種過患:能夠生起愚痴煩惱,燒滅善根,增長種種惡業,遭受墮在地獄的果報,受盡痛苦,即使能夠得脫,也是化作龍蛇、羅剎、鬼神,內心受到嗔恨的侵蝕,繼續互相殘害。

須菩提聽了佛陀的話,心驚毛豎,暗自後悔,連忙在佛前懺悔罪咎,霍然開朗,獲得須陀洹果。他心中喜悅,請求追隨佛陀出家修道。須菩提不斷精進,不久證得阿羅漢果,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為諸天世人所敬仰。

當時在場的比丘們目睹了整個事情的經過,就詢問佛陀說:「世尊,今天這位須菩提比丘,過去世究竟造作了什麼業因,以致今生雖然得以投生為人,但是心中卻常懷嗔怒,片刻都沒有停止,直到遇見世尊,才能出家得道呢?」

世尊告訴在場比丘:「你們認真聽,我現在為你們分別解說。在此賢劫之中,波羅奈國曾有佛出世,名號為『迦葉』。在迦葉佛的教法時代,有一位經常教導正法、勸化眾生的比丘,在一萬年時間裡,他帶領著眾多比丘處處受人供養。後來因為一些其他的因緣,其他比丘不再跟隨他了。他就破口大罵:『你們這些人兇惡暴戾,就像毒龍一樣!』說完這句話就走了。由於這個業緣,他在五百世中一直生為毒龍,心中充滿嗔恨,經常去觸犯和擾亂眾生。現在雖然得了人身,但因為過去世中的習氣還沒有消除,所以很容易生出嗔恨心。」

佛陀告訴眾位比丘:「當時那位常行勸化,後來又惡口辱罵僧人的比丘,就是現在的須菩提!由於他過去供養僧眾的緣故,今天才得以遇見我,並出家修道。」

三.解空第一的須菩提

須菩提尊者善解空意。

有一次須菩提尊者在岩窟中宴坐,諸天天神在空中散花供養讚歎。須菩提尊者說:「空中散花讚歎的是什麼人?為什麼讚歎?」

天神說:「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說般若。」

須菩提尊者說:「我於般若並沒有說一字,你為什麼讚歎?」

天神說:「像這樣尊者沒有說,我也沒有聽聞。無說無聞,才是真正的說般若。」

還有一次,須菩提尊者說法後,帝釋空中散花供養。

尊者就問:「這些花是從天得到的?從地得到的?還是從人得到的呢?」

帝釋說:「都不是。」

尊者說:「從什麼地方得到呢?」

帝釋於是舉手示意。

須菩提尊者說:「如是,如是!」

須菩提不只善解空義,而且能夠將空義應用在常修行生活之中。有一次,須菩提尊者正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縫補衣服,聽說世尊要在當天來到閻浮里地,當時就放下手中的衣服,坐起來想去迎接世尊。他的右腳剛著地,忽然想到:「這只是如來的色身形相,什麼是真正的世尊呢?是眼、耳、鼻、舌、身、意嗎?我前去拜見的也只是世尊的地、水、火、風四大假有之身罷了。一切諸法都是空寂的,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無作。只有這樣見解,才能徹見如來法身。「於是須菩提尊者又坐下來縫補衣服。

世尊從須彌山頂回來,在一水池旁邊接受四眾禮拜。優缽華色比丘尼以神通變作轉輪聖王的形相,第一個來到世尊面前拜見。頂禮佛足後,優缽華色比丘尼對世尊說:「我今天第一個覲省世尊,我名叫優缽華色比丘尼,是如來的弟子。」世尊說:「須菩提尊者最先禮拜如來。如果想要禮佛,應當明了諸法性空,這才是真正的禮佛。」

參考資料

1.《增一阿含經》51卷,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藏》第2冊。

2.《撰集百緣經》10卷,吳 支謙譯,《大正藏》第4冊。


推薦閱讀:

隱僧連載——29
印度教與佛教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
如果存在轉世,那麼這個人去世之後靈魂該如何選擇下一個宿主?

TAG:金刚经 | 禅宗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