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精想怪60——精確的描述
今天要講一個紅綠燈的故事。
某天走到一個路口準備過馬路,發現人行斑馬線的紅綠燈是沒有倒計時的那種,當時綠燈已經在閃爍了,我心想算了等等吧反正不急,結果這燈閃了接近10秒才變紅,我心裡後悔莫及——「早知道就不等了」。
然後我給同行的朋友說,斑馬線的紅綠燈到底多久開始閃完全沒有規範啊,行人尤其是第一次到這個路口的行人是一頭霧水的,因為根本不知道這個閃爍到底意味著綠燈時間還剩多久,從而無法做出合理的選擇——過馬路還是等一等。
因此我說,閃爍這個表現應該做出統一的規範,例如「剩餘3秒時開始閃」,或者更加合理的是「剩餘時間內以1米/秒的速度無法穿過馬路時開始閃」,避免當馬路很寬時,有時候剛過馬路時還是綠燈,走到一半開始閃,結果已經來不及走完剩下的一半了。
所以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東西並沒有傳遞給我們非常明確清晰的信息,總是模模糊糊的,從而導致我們難以做出判斷。
我在生活中是一個比較喜歡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進行「精確描述」的人,可能是因為我十分注重效率,交流中信息傳遞的效率自然也在其中,而精確的描述能夠傳遞更多的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交流的效率。
例如出門見朋友,對方問還有多久到,那我更傾向於回答「還有5分鐘」「還有3站」「到XXX了」「剛上地鐵」,而非「馬上」「快到了」「還有一會兒」「早著呢」,因為前者能給對方提供更多的信息,方便對方的做出進一步的抉擇,比如先去上個廁所、提前點好菜、何時動身出門等等。
似乎這是一個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所謂的「方便你我他」,但實際上為什麼生活中存在非常多的「模糊描述」的現象呢?
首當其衝的原因就是「欺騙」。
其實很好理解,精確的描述、高效的信息傳遞帶來的是「信息對稱」,但這個時代是一個依賴於「信息不對稱」來牟利的時代,很多時候為了某些自己的小九九是需要信息不對稱的,這時顯然就不能進行精確的描述了。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模糊描述和撒謊的目的其實是很相似的,都是為了讓對方不掌握真正的信息,區別在於模糊只圖一個不知道,而撒謊則是要讓對方知道錯誤的信息,程度更重罷了。
但是在道德、良知的層面這2者卻差別巨大,是惡和非惡(當然不能叫善)的區別,當事人的心理負擔差別也會大很多,大家可以自行體會在明明還有5、6站路的情況下回復「我馬上就到」和「還有1站我就到」自己心裡感受的區別,然後腦補一下自己見面後被指責遲到時,或者在被戳穿沒有講實話時的狡辯思路,就會發現說「馬上就到」心裡的愧疚感會更少,同時留給自己狡辯的後路也更多。
第二條原因是「不好描述」。
很多東西是不好「精確」描述的,好不好玩,難不難吃,舒不舒服,開不開心……這些東西別說精確描述,連基本的判斷都不一定能做,類似於哪道菜好吃、哪部電影好看、哪個遊戲好玩等等問題,最後得到的回答中「差不多」「都一樣」「沒法判斷」肯定不是少數。就好比你看了一部電影,別人問你好看么,你思索半天回答「還行」,原因就是你也不知道怎麼描述。
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被描述的東西確實提供的感受因人而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描述的人本身的「細節化」描述的水平不行。
前者很好理解,A覺得好玩的遊戲B覺得垃圾很正常。
而後者常常被忽視,但其實和一個人的思維、表達能力密切相關。人在體驗一個事物時,分析得越多越具體,他也就越能準確地把這個事物描述出來;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在體驗事物的時候就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想讓他好好說說自己的感受自然是不可能的。
舉個例子,當品嘗一道菜的時候,如果一邊吃一邊有人問你有嚼勁么?酸么?辣么?香么?等等問題
你除了會覺得想打死這個煩人的SB之外,你肯定是能回答的。但如果等到你吃完了,問你這道菜如何的時候,你可能就只能說出「好吃」或者「不好吃」這種籠統的答案了。
一個習慣於精確描述的人,會在體驗事物時候就不停地琢磨每個體驗的細節是什麼,感覺如何,最後根據這諸多細節給出最終的描述結果。顯然是一個較為繁瑣的過程,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並且願意在體驗的過程中進行這種反思和琢磨,因為說實話這是會影響,乃至於嚴重影響自己的體驗的。
第三條原因是「缺少公共知識庫」
即使一個人儘力進行了精確的描述,對方就一定能獲得對等的信息么?非也。
「還有5站」是多遠?「口感很像牛排」是什麼口感?「延遲在區域網水平」到底是快是慢?
實際上對任何事物的描述都離不開「已知的東西」這個參考物,但是一些「已知的東西」是大家都明白的,比如多少秒,多少米,而另一些「已知的東西」就依賴於人本身的經歷或者知識了。
非本地人顯然不知道5站是多久,沒吃過牛排的人不會知道牛排是什麼口感,不懂網路的不知道延遲在區域網水平到底是延遲多久。一旦沒有這些經歷或者知識,這些看上去很精確的描述也變得很模糊了。
最後一條原因是「缺少標準」
就像開始講的紅綠燈的故事,如果沒有到底綠燈閃多久的標準/規範,那麼人們完全無法從綠燈在閃這個現象中獲得準確的信息,因為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可能千差萬別,既見過閃10秒的燈,也見過閃也不閃的燈。
比如「馬上就好」到底是5分鐘?還是10分鐘?還是1分鐘?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標準,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形下表達出的意思也不同,尿尿時馬上就是1分鐘,打遊戲時馬上可能就得半小時。
擴展開講,如果標準定的不合理,那麼獲得的信息的準確性同樣會打折扣,比如如果規定綠燈結束前3秒開始閃,那麼當過馬路需要5秒時,除非我眼看著燈由紅變綠,知道時間充足,否則如果我是一個剛到路口發現已經是綠燈的人,我是無法知道到底有沒有足夠的時間過去的,萬一正好已經到了最後4秒呢?
信息的傳遞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可能我們平時並不在意,「大不了再說一次」「大不了橫穿馬路」「大不了試試再說」。
但是對於一個產品的設計,這就是非常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無論是標準的指定,還是交互形式的選擇,設計者必須想清楚每一個標識到底想要傳遞給用戶什麼信息,然後反思一下是否傳遞到位了,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如果信息展示的方式不恰當,用戶不但無法獲得想要的信息,還會影響用戶本身的體驗,例如如何評價DOTA2十月末的接連幾次小更新? - 命運sniper 的回答 - 知乎,那到時候就會變成「大不了不用了」。
http://weixin.qq.com/r/pTmzqxbEJUtarVLI92y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翻譯」5分鐘,帶你掌握20個表格設計技巧
※Jing.fm中,為什麼需要聽 15 秒之後才能標識自己喜歡的歌?
※迅雷為什麼要做幸福樹這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