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通過思辨找到佛學的「無我」?
是怎麼想都想不通
我這人已經夠感性的了 喜歡發散思維 自以為非常open mind但佛學就卡在「無我」這裡了有人說要親自體驗,我等凡人沒那個境界我可以把整個世界都當成我自己的一部分但如果你說無我 要靠啥來覺悟這一切呢
是不是非得把理性死乾淨了 才能看到無我是個啥玩意就像物極必反 啥都扔了 一點都不剩 乾乾淨淨 然後就啥都來了?
不可以。從教理說,「無我」是智,「思辨」是識,依智不依識從修法上說,心體離念當得無生法忍。連可以思辨的人都沒了。又有誰在思辨呢?從經教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是思辨,菩提是無我。從比喻上說,可否通過學足了空氣動力學,材料學,機械學而成為一名好司機?!其實,恰恰不思辨,以及連不思辨都沒有的時候,才是無我。上述都是思辨。都是標月指,指著月亮的手指頭,別研究手指頭,要順著手指去看月亮。要知道梨子的味道,總要親自嘗嘗。
如果你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心中各種念頭各種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你就能發現:
哦,原來,我,只是一個假象。原來決定你自己行為甚至想法的,並不是你以為的自我意識,一切只不過是內外環境的互動,各種機緣匯聚一起罷了。就像海面上升起的大浪,似乎浪是一個會自動行走于海面的一個獨立個體。然而組成它的水分子時刻在改變,決定它出現,行進,與消失的一切因素與它本身無關。然而它自以為「我」就是大浪,事實上它只是一部分海。呵呵,樓上幾個高票答案都不對。
佛法衰落至此,可悲可嘆!無我就是一個簡單的邏輯思維的推導過程。
第一,明確概念。我,有四種含義,缺一種就不是。常,樂,主,宰。第二,人身有五種組成成分,除此再無其他。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概念的含義不解釋。第三,以上五種成分中皆不符合我的定義。色是苦,苦即無常,無常故非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結論:無我
這裡的難點不在於這個事實,而是在於幾點,第一,對我的含義的思維,你要找某個東西,就要先畫像,得到我的畫像,就容易找我了
其次,是人身的分解,五蘊的理解也是難點,很多人甚至認為色就是物質,呵呵最後,是心理上難以接受若五蘊不成,依次觀察十二入,十八界佛學的「無我」,只能實修自證,不可能通過思辨而得。
但,即使完全不接觸佛法,從任何哲學或者科學出發,通過思辨體認,「有我」不可能成立,卻是誰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獨自完成的。既然證偽了「有我」,「無我」當然就是正確,值得相信,值得去禪修實證的。假如你認為身體是「我」,假設你失去雙手,你不會認為失去的手是「我」。你會認為剩下的不完整的身體仍是完整的「我」。繼續假設失去或替換其它部位,最後,你會認為,除了大腦之外,身體其它任何部位都不包含「我」。
大腦是否就是「我」呢?支持者,因為你相信,一切的思想、記憶、個性,都是大腦產生與存儲的。也就是說,你認為思想就是「我」,而你又相信思想是大腦的產物。大腦是由無生命無意識的原子,依宇宙規律運行。是大腦的運行產生了你的思想,而不是你的思想控制其運轉。所以,唯物論者到此對「有我」證偽完畢。非唯物論者,相信有「我」的,大概也是會認思想(或者記憶、個性……)為「我」吧,只是有的認為有靈魂,有的有別的說法,但總歸是思想本身,或認為存在能夠思想的主體。思想是什麼?哪一個思想是「我」呢?哪一個念頭,哪一個事件的記憶是「我」?「我思故我在」嗎?可是,你所思的每一個念頭,冒出的同時就已經消失,存在過一秒鐘嗎?以思想為「我」的,至此證偽完畢。
還有很多頑固的會說,思想本身不是我,那個能夠產生思想的主體才是我。那麼,請自問,那個主體是什麼?大腦嗎?之前已經論述,大腦只是機械運轉。靈魂?佛性?空性?梵我?某種靈?某種神?再請自問,你能感知到這個不管你稱為什麼的主體,正在產生你的念頭么?「我」完全感知不到「我」,這就是你的結論么?!願意這麼認為的,俺服氣,無話可說。總而言之,我們無法找出,一個確實獨立存在,能夠穩定代表「我」的事物!所以,「無我」其實可以通過簡單的思辨證明,已經證明。「我」,就是一個綜合現象,一個錯覺而已!但,這個錯覺,是如此堅實。而且,並沒有關於「我」或「無我」的其它稍微強烈的體驗可以衝擊它。所以,雖然本人,以及同樣相信「無我」的凡夫們,信歸信,我執還是減不了多少!「無我」到底是怎麼回事,如何運作?為什麼要放棄世間一切,似乎無所事事地苦修,才能證悟?為什麼要證悟?正是因為,玩弄什麼高深文字都沒屁用!只有親自觀察到,五蘊如何生滅,這種震撼,才能徹底擊垮本來根深蒂固的幻覺!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不可以。
先要明確,佛教真正的無我,是指第八識如來藏。
要找到如來藏,也就是禪宗的開悟,想是想不出來的,得靠思維觀/體究念佛/參禪的方法。這是一種主要基於定力和慧力的觀察,而不是思考、琢磨、自問自答等方式。
機緣成熟,一念慧相應,十方世界現全身。
我與無我
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
南無佛法僧佛學「無我」的境界乃是高僧才能做到,無我即進入冥想最深處,無我無佛無一切物,沒有時間和空間感,周圍只有光,這個境界就是得道。 什麼是得道? 說個禪道故事,有個和尚得道了,有個人問他:得道前與得道後有什麼不同?和尚道:得道前,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想著砍柴;得道後,挑水就是挑水,做飯就是做飯,砍柴就是砍柴。所謂大道至簡,平常心即是佛。
可以,僅僅運用想像。
現在你就在宇宙內,你無法想像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否存在。
當你拚命想像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樣子,你一定會陷入茫然,這種茫然就是無我,
在這種時刻你發現一切都是虛的。(建議現在馬上停下一切,深吸一口氣,放鬆,放鬆,閉上眼睛,開始想像,並讓那種茫然儘可能持久)
又發揮你的想像,想想百萬億年之後宇宙毀滅,你為之奮鬥的,你所孜孜以求的,你嘔心瀝血的國家,民族,子孫後代,連一泡尿都算不上,是不是一種心灰意冷,意興闌珊之感油然而生。
所謂理想,理性,物理,人類,僅僅在宇宙歷史時期是存在的,在宇宙誕生之前,後宇宙毀滅之後,一切都是虛無
所以,這樣想來,人類的文明進步,和人類矇昧無知,在宇宙之外的造物主看來,不過是個笑話,甚至連笑話都算不上,沒有任何意義。
這個時候,我隆重推薦上帝,真主,佛陀,他們會帶你飛升,讓你天人合一,得到永生。哈哈哈……( ????? )(?_?)
(假設你大致和答主一樣只有高中物理知識,對宇宙大爆炸只一知半解),(又假設宇宙大爆炸並最終寂滅是絕對真理)
其實男人射精高潮的瞬間,往往能體會到一種令人恐懼的空虛,和虛無感,尤其是強烈的性高潮,這種虛無之境和無我已經無限接近了
以上,本人不懂佛教,反對任何讓普通人看不懂的佛經忽悠人,鄙視一切讓高中水平人看不懂的初級佛學,再高明的宗教,如果不能讓普通人看了理解初級的宗教思想,都是騙人和愚民。高乘的宗教和高深的哲學不敢妄評
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沒有人用普通人能看懂的方法普及佛學,所以只好勉為其難,希望真正能有高人指點迷津,
同時,反對其他一切故作高深的宗教人士
我無知,所以任性,我任性,所以追尋
追尋而不滯於物。不被經學局限何為佛?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004592/answer/100923495
可否通過思辨找到佛學的「無我」?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981806/answer/100956610
人生苦的根源是貪慾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747827/answer/100922199
無神論有什麼積極意義?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858963/answer/100914315
入佛教還是入道教?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179902/answer/100564035
要道德幹嘛,又不能當飯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5709025/answer/99600931
-----------我的幾個層次,1肉身的我2思想的我3六識感知的我4時間流中的我5寂滅的我(時間流之外的我)6無我有觀無教則殆,有教無觀則罔
事實上佛教是純粹理性的,你說你很感性,但感性這東西,不能用的。楞嚴經里有個比喻叫手能指月,就是說,你想看月亮,我可以指給你看,但你不能把我的手指當成月亮。也就是說,你想知道無我,是可以指給你看的,但你不要看錯。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但你會問,那什麼是真的,是不虛妄的呢,這時只能說,沒有,沒有一個特定的東西可以叫做真,只能說去掉所有虛妄的相,真就顯現。諸法無我,也是同樣的意思,一切都是虛幻的,你在那裡都找不到我,把虛幻的都去掉,我就顯現。實際上,按金剛經的模式,應該是佛說無我,即非無我,是名無我。連無我這個概念都要處理掉。如果用一種理性的語言,也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是一個四維的世界,長寬高和時間。如果到了普賢行願品說的,「我於一念見三世」,就到了三維的世界,也就是說,三維是含攝一切時間的。這個叫做無壽者相。同樣道理,度盡一切眾生,到了二維,這個叫做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含攝一切時間、一切眾生。一維的就是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都是我了。零維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零維無法描述。不生不滅,含攝一切的。這個叫做無生法忍,證悟這個,學佛才入門。
學佛如果靠感性思維是有很大概率走到邪路上去的,佛祖強調智信身證,就是指理性思維,也就是思辨。要通過思辨證得無我先必須弄明白無我的意思,原始佛教的無我是指無自性,既事物自身不能決定自己的屬性和價值,大乘的無我是指無自我,既一切自我的所有均無意義。前一個無我你可以通過思辨證得,後一個無我你可以通過思辨證偽。試試看。
打個比方,一個沒有見過太陽的人,聽聞過太陽像圓盤,可以通過思辨辨別一切圓盤都不是太陽,但他能否見到太陽呢? 思辨是概念法層次,無我是實相法層次。思辨可以辯明這不是我,那不是我,但思辨無法體證「無我」。
佛學之【思】,首先是對現實世界的超越。
佛學之【思】,首先是超越客體的【物體】。因為凡夫的思維往往出發點是,自己擁有的【物體】,比如擁有的財產、土地、房子、權力、名譽、地位。凡夫人的思維往往出發點是,對他的外在的【物體】的思維,比如財富、土地、房子、權力、名譽、地位。凡夫的思維往往出發點,還有就是現存的思想體系、藝術作品、科學成果,也是十分關鍵的出發點。
佛學之【思】,是超越客體的【物體】之範疇外部的思維模式。
佛學之【思】,是超越宇宙時空的思維模式。
佛學之【思】,首先是打破了現實世界時間的限制,是對輪迴的思考,是對業力的思考。
佛學的時間概念是【劫數】。所謂無量劫,三阿僧氏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中劫和小劫。
佛學的空間概念是【忉利天Trayastrimsa或三十三天 三千世界、六道】。
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而有業報受身,此業報受身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六道是佛根據業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的。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天道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人道和天道(天神)為善道,其中眾生造作善業多於惡業,樂多苦少。
阿修羅道雖然享有天人福報,但其心因緣受種種染污,造種種不善業,待其天人福報結束後,便會隨惡業業力墮入人、畜生、餓鬼、乃至地獄道中。
畜生、餓鬼、地獄稱作三惡道,其中眾生造作惡業多於善業,苦多樂少。其中地獄眾生以識為食唯苦無樂。
天道(天神)眾生遍及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欲界六天
第一,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十善則生其中)。
第二,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修中之中品善則生其中)。
第三,夜摩天(修中之上品十善則生品十其中)。
第四,兜率天或兜率陀天(修上之下品十善發願行慈則生其中)。
第五,化樂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則生其中)。
第六,他化自在天(威力自在故稱為魔王修上上品十善則生其中)。六欲天的天神和人間一樣,有身體形相,並有物質生活的需求與精神生活的享樂,尚且耽溺於飲食男女的慾望之中,因此稱為欲界。
欲界除六欲天之外,還包括人界的四大部洲、阿修羅,以及畜生、餓鬼、地獄等五趣。
色界四禪
色界四禪合十八天
初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第二禪(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第三禪(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
第四禪(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此四天是凡夫。
無色界四天
空處天。識處天。無處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凡夫爾時謂心都盡。名為涅槃。聖者以理集之。怛無粗想。由有細想具足四心。是以更施後句情理合說故。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此三界中最上。名曰有頂。亦名第一有也)。
三千世界。謂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稱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禪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其間包括日、月、須彌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
佛學之【思】,更是超越【人類自身存在狀態】的思維模式。
佛學之【思】,首先是認知了【我】或【人】是如何構成的,認知了【我】或【人】的來源首先是【心識】的緣起緣滅,是【心識】緣起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意識,或者說心理活動生理活動,【我】或【人】是一種不平衡的、非常有、虛幻的存在。
所以,【我】或【人】的佛學之【思】,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為我有。
【我】或【人】在佛學之【思】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就是體證到無量劫,三阿僧氏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中劫和小劫的過程。
【我】或【人】在佛學之【思】的過程,就是四禪八定,就是體證到【忉利天Trayastrimsa或三十三天 三千世界、六道】,體證到六道輪迴,體證到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之三界的存在。體證到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四天,體證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存在。
佛學之【思】,是對宇宙的奧秘的思考。
佛學之【思】,即含有西方哲學思想思考的內容與邏輯,又大大超越西方哲學之【思】。
佛學之【思】,是一種實踐的修行,通過人的內六處【色聲香味觸意】與外六處【眼耳鼻舌身法】而緣起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有一個【思】的過程,達到【於蘊、界、處,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彼無如是思量,不執著世之一物,無執著則無愛慕,無愛慕則獨自入於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此為佛學之【思】也!~
--------------------------------------------------------------------------------------------
〔三〇〕第八 適宜
[0028a02] ※二
[0028a02]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且諦聽,善思惟,我當說。
[0028a03] 三
[0028a03] 諸比丘!以何為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耶?
[0028a04] 四~六
[0028a04]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有色,不因色而思量,不思量色為我有。不思量眼識,不思量有眼識,不因眼識而思量,不思量眼識為我有。不思量眼觸,不思量有眼觸,不因眼觸而思量,不思量眼觸為我有。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對耳……對鼻……
[0028a10] 七~八
[0028a10] 不思量舌,不思量有舌,不因舌而思量,不思量舌為我有。不思量味,不思量有味,不因味而思量,不思量味為我有。不思量舌識,不思量有舌識,不因舌識而思量,不思量舌識為我有。不思量舌觸,不思量有舌觸,不因舌觸而思量,不思量舌觸為我有。凡緣舌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於身……
[0029a01] 九
[0029a01]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為我有。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有意識,不因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識為我有。不思量意觸,不思量有意觸,不因意觸而思量,不思量 [P.23] 意觸為我有。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不思量有此,不因此而思量,不思量此為我有。
[0029a06] 一〇
[0029a06]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因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為我有。
[0029a07] 一一
[0029a07] 彼無如是之思量,而對世不予執著一物,無執著則無愛慕,無愛慕而獨自入於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0029a09] 一二
[0029a09] 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適宜之道。」
第九 有驗(一)
[0029a11] ※二
[0029a11]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且諦聽。
[0029a12] 三
[0029a12] 諸比丘!何者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耶?
[0029a13] 四~八
[0029a13]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因眼而思量,不思量眼為我有。不思量色……不思量眼識……不思量眼觸……凡緣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對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思量,因此亦不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為我有,由此 [P.24] 而有不安、變異,由此不安、變異者而有著,世人唯有歡喜此執著。於耳……於鼻……於舌……於身……
[0030a05] 九
[0030a05]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因意而思量,不思量意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有法,不因法而思量,不思量法為我有。不思量意識,不思量有意識,不因意識而思量,不思量意識為我有。不思量意觸,不思量有意觸,不因意觸而思量,不思量意觸為我有。凡緣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諸比丘!凡或思量物,或思量有物,或因物而思量,或思量物為我有。由此而有不安、變異,由此不安、變異而有著,世人唯有歡喜此執著。
[0030a12] 一〇
[0030a12] 諸比丘!於蘊、界、處,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因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為我有。彼無如是思量,不執著世之一物,無執著則無愛慕,無愛慕則獨自入於涅槃。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0031a01] 一一
[0031a01] 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
第十 有驗(二)
[0031a03] ※二
[0031a03]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對此且諦聽。
[0031a04] 三
[0031a04] 諸比丘!何者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耶?
[0031a05] 四~八
[0031a05] 諸比丘!汝等於此作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0031a06] 「大德,是無常。」
[0031a07] 「凡物之無常者,是苦耶?抑是樂耶?」
[0031a08] [P.25] 「大德,是苦。」
[0031a09] 「凡物之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0031a11] 「不也,大德!此非是。」
[0031a12] 「色……眼識……眼觸是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0031a13] 「大德,此是無常。」
[0031a14] 「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其為常住耶?抑是無常耶?」
[0032a01] 「大德,此是無常。」
[0032a02] 「凡物之無常,此是苦耶?抑為樂耶?」
[0032a03] 「大德,此是苦。」
[0032a04] 「凡物是無常、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0032a06] 「不也,大德!此非是。」
[0032a07]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0032a08] 九
[0032a08] 「意……法……意識……意觸是常耶?抑是無常耶?」
[0032a09] 「大德,此是無常。」
[0032a10] 「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此是常耶?抑無常耶?」
[0032a11] 「大德,此是無常。」
[0032a12] 「凡物之無常,是為苦耶?抑是樂耶?」
[0032a13] 「大德,此是苦。」
[0032a14] 「凡物之苦而變壞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認識耶?」
[0033a01] 「不也,大德!此非是。」
[0033a02] [P.26] 一〇
[0033a02] 「諸比丘!如是觀者,多聞之聖弟子厭嫌於眼、厭嫌於色、厭嫌於眼識、厭嫌於眼觸,凡緣此眼觸所生之受,或樂、或苦、或非苦非樂,厭嫌於彼。於耳……於鼻……於舌……於身……厭嫌於意、厭嫌於法、厭嫌於意識、厭嫌於意觸,凡緣此意觸所生之受,或苦、或樂、或非苦非樂,亦厭嫌於彼。因厭嫌而離欲,因離欲得解脫,於解脫則『我解脫』之智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為如是再生。
[0033a08] 一一
[0033a08] 諸比丘!此為滅除一切思量有驗之道。」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6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35卷-第41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佛法究竟義,是一切法空,無住、無相、無願。菩薩慈悲,為救拔我等顛倒眾生,又善巧說法,就是世俗義,就有了「佛學思維模式的起點」,而佛學的哲學邏輯就是用假設名相,教導有情如何修行【不住法門】。
-------------------------------------------------------------------------------------------------------------------------------------------------------------
無所住,是佛法的起點,了之參悟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一不二,不要思維若有若無,若有苦集滅道若無苦集滅道,這是學人思維的出發點。
無所住,也是佛法的終極目標,你若了之一切法一切相,無所住,無所有,無所得,無二分別。
大雁空中飛過而不留痕迹,河水流入大海而不知河水在哪裡, 這就是【無所住】的境界。
「無所住」 之佛國,千山群鳥飛越,而難尋痕迹滅絕;萬條大路人已走過,哪見熙熙攘攘的人流。
借用一首詩歌,已表達【無所住】
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
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
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不能,因為不可思議
補充:可以的,佛經里如來常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如來的種種譬喻+修行者的善(深)思維+妙觀察=…………如果從色身上破,先定義我,再一個個破除。你認為的我是什麼呢?我的全部身體就是我。如果手沒了,剩下的我還自稱是我;如果心臟做手術換成供血泵,我還自稱是我,,,,,,如是一直進行下去,把所有東西都檢查一遍,會發現,並沒有那個唯一的、必不可缺的東西在身體里可以稱之為我。
思想的我的破除與此類似。「無我」不是想出來的,「想」本身就是在「有」的狀態,一個「有」的狀態怎麼能達至「空」呢?更不可能空明不二。
另外,如果你已經告訴自己「我等凡人沒那個境界」,你已經給自己劃定了這樣的界線,框定了自己,那麼你這一生都無法親自體驗到「無我」,是你自己給自己劃定了邊界,必須要由你自己來拆除它,跨越它,任何人都無法替代你。
世界並不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也無法把它當成你的一部分,那是自我欺騙。只有你自己證得了無我,你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無我」並不是「無」,也不是「空」,而是「無我相」,是空明不二,所以雖然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沒有核心,但是卻能夠感知,能夠「明」,這才叫證得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