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色革命」後,伊朗有哪些變化?

1963年,伊朗爆發「白色革命」,又被稱為「國王和人民的革命」。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希望通過全方面的改革避免「紅色革命」的爆發,同時能夠徹底粉碎宗教領袖發動的「黑色革命」,最為重要的是巴列維希望這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於是稱為「白色革命」。這次改革在特殊的背景下展開,其中以土地改革為中心,涉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對伊朗產生極大的影響。

時代背景

在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中,中東地區成為重要的爭奪對象,伊朗也深陷其中。美國在伊朗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巴列維王朝正是在美國的支持下擺脫英國和蘇聯的軍事佔領。1953年巴列維重拾權杖並獲得美國強力的經濟援助,促使伊朗和美國成為緊密的盟友。當時伊朗國內社會矛盾激化,為了防止伊朗出現革命,美國總統肯尼迪示意巴列維儘快改革,要求巴列維削減軍事開支,進行土地改革,減少貪污腐敗等。1963年,巴列維開始「白色革命」,美國立即發表聲明支持。

當時中東地區正值民族民主運動高潮,1952年7月,埃及自由軍官組織執行委員會推翻了法魯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國。1958年7月14,伊拉克以卡塞姆為首的軍官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王朝的統治,建立伊拉克共和國。1960年5月27日,土耳其發生政變,總理阿德南·曼德列斯被軍隊趕下政壇。周邊國家的政治動蕩給巴列維極大的觸動,如果不進行社會改革,緩和階級矛盾,伊朗也很有可能發生革命。

70年代的巴列維和王后法拉赫

伊朗國內形勢十分糟糕,全國土地主要集中在地主、教院王室手中,很多農民沒有土地,傳統的土地制度極大束縛了農業生產力的解放。同時,地主階級、特權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引起農民怨恨和不滿。這不僅危害國家社會的穩定,而且也阻礙了巴列維農業現代化政策的實施。在這樣的國內外背景下,巴列維開始了「白色革命」。

改革的內容

伊朗「白色革命」是一個長期的改革計劃,一直持續到1979年巴列維退位。1963年1月,巴列維頒布了改革的六項方案:(1)土地改革;(2)森林和牧場的國有化;(3)出售國營工廠的股份籌措土改基金;(4)工人參加企業分紅;(5)修改選舉法,給婦女與男子平等的選舉權;(6)成為「知識大軍」,降低農村文盲率。

1967年巴列維又新增加了「白色革命」的內容:(1)成立農村「衛生大軍」;(2)成立「開發大軍」;(3)成立「公正之家」;(4)水源國有化;(5)制訂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6)行政改革,即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反對官僚主義,提高行政效率。

1975年,土地改革完成後,巴列維又增加了7項改革方案:(1)擴大企業自主權;(2)反對投機倒把;(3)實行免費教育,對象限於願意在畢業後義務為國家工作一定年限的大中學生;(4)國家免費供養兩歲以下的兒童;(5)在城鄉實行社會保險;(6)反對貪污腐化;(7)反對通貨膨脹。巴列維發動的「白色革命」總計19項內容,主要涉及土地改革、政治經濟改革、社會改革等內容,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局面,極大地改善了伊朗社會的面貌。

改革後伊朗的變化

1.農民生活和農村面貌得到改善

伊朗政府正式完成了土改,全國92%的農戶有了自己的土地,其中120萬戶擁有3到10公頃土地,100萬戶農民擁有0.5到3公頃土地,全國擁有300公頃以上土地的大地主數量從1951年的12000多戶減少到1971年的320戶。政府引進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加強了農業灌溉、道路等基礎性建設,提高了伊朗農業現代化水平,解放農村勞動力。這不僅給工業提供了廉價勞動力,而且還加快伊朗城鎮化的步伐,1956年到1976年,德黑蘭的人口由170萬增加到480萬。巴列維通過「知識大軍」、「開發大軍」、「衛生大軍」降低了農民的文盲率,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逐漸消除了農村保守落後閉塞的境地。

2.工業體系逐漸完善,現代化工業快速發展

伊朗傳統工業紡織、水泥、煙草、造紙等不斷發展,同時,一些新的工業部門也開始發展,比如軋鋼廠、化肥廠、石化廠等。1962/63 年度伊朗工業產值為 581 億里亞爾,1972/73 年度工業產值為 2410 億里亞爾。1959/60 包括石油在內的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 27.5%,1971/72 年度上升為 43.1%。根據伊朗中央銀行提供的資料,1962/63年伊朗國民生產總值為3404億里亞爾,1972/73年度則增加到12260億里亞爾。1962/63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59美元,1971/72年則上升為304美元。人均收入從1963年174美元提升到1978年2540美元。伊朗憑藉石油和工業收入,成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富國。

3.一支現代化的軍隊開始形成

軍隊人數從20萬增加到了41萬,軍費預算從不足3億美元增至18億美元,1977年高達73億美元。1977年時的伊朗擁有波斯灣最強大的海軍和中東最先進的空軍,號稱世界第五軍事強國。

巴列維時期購買美國的F-14戰鬥機

4.推動伊朗社會風氣的改變

巴列維用「西化」褪去社會中的宗教色彩。1963年,巴列維國王從宗教人員中收回教育司法權。推翻神學教育體系,建立從小學至大學的現代教育體系,在大中院校中實行免費教育,推行世俗教育取代宗教教育體系。巴列維國王依照法國司法體系,建立伊朗現代司法體系,從而取代伊斯蘭法,實行政教分離,教會不得干政。在服飾方面,巴列維提倡穿西裝,婦女摘去黑色面紗。

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女性

5.伊朗婦女地位獲得很大提高

1963年頒布的選舉法中,婦女有權參加選舉。1967年6月,巴列維還頒布《保護婦女家庭法》。該法規規定:離婚問題經法院審理和判決後方能生效,取消男子可以隨意休妻的特權。此外,男子只能娶妻2人,在娶第2房時必須徵得第一房的同意。後來,婦女獲得提出離婚的權利,這極大提高了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1968 年 7 月,政府頒發了《婦女社會服務法》,為婦女就業提供保障。1956 年有獨立收入的婦女 達57.56 萬人,僅佔有獨立收入總人口的 10%。1971/72 年度有獨立收入的婦女升至 112.1 萬人,佔有獨立收入總人口的 13.8%。1968 年伊朗誕生了第一位女部長(教育部長),1973 年,3 位婦女擔任政府副部長,還有幾十名婦女當上企業主管、法官、議員。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婦女的社會角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6.文化教育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

文化教育的進步主要表現為學生數量增多,學校教學體系的完善。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各級學校得到迅速發展,學生的入學率也大幅度提高。以小學為例,1961 年全國有小學 1 萬所,在校學生為 143 萬人。到 1975 年共有小學 3.57 多萬所,在校生達411 萬人。農村兒童的入學率也由 1961 年的 15.5%上升到 1972 年的 30%。在這期間,政府建立健全了由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學校以及高等學校教育組成的較為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高等院校有綜合性大學、綜合技術學院、師範學院、商業學院、農學院、統計學院、金融學院、民用航空學院及其它民用事業的高等學院,以及總參謀部學院、高級軍官學校等。1974年,高校由 1961 年的 16 所發展到 184 所,在校生由 2.38 萬人發展到 12.3 萬人。伊朗整體國民素質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才促進了工農業現代化發展。

在校學習的伊朗學生

再思考

「白色革命」取得了很多成就,改變了伊朗傳統的社會面貌。然而,在改革中仍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土地改革虎頭蛇尾、通貨膨脹、巴扎商人不滿、專制的政治制度、貧富分化嚴重、宗教階層的抵制等,這些都動搖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根基。巴列維國王希望通過改革使國家富強和改造舊的社會結構,但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繫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正如南開大學教授哈全安先生所言,「政治和經濟社會好比兩個車輪,經濟社會的車輪在往前走,而政治的車輪不轉,很容易翻車。」1979年初,國王巴列維不得不退位,巴列維王朝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巴列維改革引發了一個重要問題:一個具有宗教色彩濃厚的國家推行現代化,當沒有社會根基時,國家又能依靠什麼來維繫其存在呢?

參考文獻

王新中、冀開運:《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商務印書館,2002.

冀開運、藺煥萍:《二十世紀伊朗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馬麗萍:《伊朗巴列維王朝的世俗化改革》,《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哈全安:《中東國家的現代化歷程》,人民出版社,2006.

今日主筆 李明偉


推薦閱讀:

敘利亞阿薩德家族之縱橫
戈蘭高地:敘以之間被遺忘的前線
85後迪拜穆斯林土豪新生活:喝酒把妹愛日本
童軍還是內政部:埃及科普特教堂的安保困境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