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大師早睡記

12點了,你還在刷知乎?閱讀本文需要8分鐘。看完就去睡吧。

這是一篇約稿。收錄在線上雜誌《離線》的第32期《熬夜大師修鍊手冊》中。雖然我在知乎上經常答題,但因為時間緊張,我更喜歡閱讀《OFFLINE》這樣篇篇精品的線上雜誌。這篇文章的原文在這裡:熬夜大師早睡記。祝大家閱讀愉快。

「一般你幾點睡?」

與我工作過一段時間後,大多數人都會問我這個問題。這真是頗為複雜。大多數情況我 3 ~ 4 點就睡了,如果工作上有 deadline,連續幾天早上 6、7 點睡,或者隔一天睡一次都是正常的。如果是連續兩天沒睡,第三天下午 6 點就會早早入睡,開始近 12 個小時的補覺。正因為如此,我早早榮獲了「熬夜老司機」這一光榮稱號。

從某個角度來講,我的睡眠還挺規律的:只不過是有半天活在倫敦時間、另外半天跟著北京時間罷了。導師們發現我這種睡眠結構後,痛心疾首,而我則用一種「你們這屆凡人不行」的表情回復他們(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說起來諷刺,作為從本科就主學神經科學的我,當然了解熬夜的壞處:雖然我們尚未完全了解睡眠的作用,但睡眠至少在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小腦+脊髓)的修復、記憶鞏固和情緒調節上有重要作用。 可那又怎樣?熬夜無非就是打斷神經修復,但總不會偶爾熬個夜我的中樞神經系統就千瘡百孔吧。我也知道睡眠會影響記憶。(可那又怎樣,反正我一直記憶力都很差。)情緒多變?講真,這都成了我的風格了。而且要是不把工作做完,我心情會更糟。

屏幕前讀著這段文字的你,是不是心中也在說「就是啊就是啊」?現在誰不熬夜啊,即使不是為了打遊戲,為了工作加班、照顧熊孩子熬夜也是常有的事。因工作而猝死什麼的新聞聽起來好嚇人,雖和熬夜脫不了關係,但總覺著自己身體這麼好,肯定離這種情況很遠呢。

正像我,雖然早就知道「熬夜不好」,卻也一直躲避著去了解「熬夜到底有多不好」。

今年 8 月底,一個熬夜後的早晨,陽光燦爛,迷迷糊糊跑去地鐵站時的我,突然聽到了一聲尖銳的喇叭聲。躲開了汽車之後,我腦袋木木的,心臟狂跳,呼吸急促,心裡安慰自己:這又不是第一次熬夜,一會兒買杯咖啡就好了。然而上了地鐵後,不知多久,我暈倒了。

雖然慶幸的是自己毫髮無傷,但事後我想,如果仍要繼續熬夜,我至少應該知道熬夜究竟能對我產生多大影響。

然而,當我展開人生中頭一次對「熬夜」的認真調研時,我的真實感受是:藍瘦,香菇(難受,想哭)。

熬夜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身體?

大量數據顯示,睡眠時間減少,首當其衝的就是免疫系統。譬如說,連續 24.5 小時不睡覺, 健康成年人的血壓會明顯升高。

現在跨時區長途飛行或是跨時區工作早已司空見慣,倒時差 、加班到大半夜跨半球線上會議也很常見。以前覺得北京和紐約的時差有種殘忍的詩意:你的正午恰是我的深夜,你的夕陽為我的日出,我們永遠相差著 12 個小時。然而來到倫敦之後,我發現倫敦和北京之間的時差才是殘忍得讓人嗷嗷直叫。倫敦早晨上班時,北京快接近下班;北京上班時,倫敦還在沉睡。因為需要時不時的和國內的編輯溝通,本來就容易失眠的我,更有借口不斷地推延睡眠時間了。

那熬夜之後我補回一樣的睡眠長度不就行了?「晚睡晚起」不也和「早睡早起」一樣嗎?事實證明,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在電子遊戲風靡的韓國,研究人員也對「熬夜對身體的影響」特別感興趣。2015 年,韓國研究人員就發現,「晚睡晚起」的人更有可能患肌肉萎縮症、糖尿病以及和新陳代謝相關的疾病。這一點都不令人驚訝。我們早就知道,在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方面,坐夜班的人會比白天工作的人有著更高的風險,這可能是因為白天的光線會打亂人體生物鐘,使得睡眠質量下降。

最讓我心往下沉的是,熬夜尤其還會對大腦進行種種魔法暴擊。

|| 1 注意力

注意力所受的影響最容易被我們自己察覺。譬如說,熬夜之後,會發現自己在同一時間做兩件或以上的工作(譬如說一邊上課,一邊做筆記)變得更加困難(分散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將注意力放在一件連續的工作上維持的時間變短,如一直聽一段講話(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或是很難講注意力選擇性地集中在一件活動上,且不受其他無關事情的干擾,如工作時不受旁人走動的影響(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除此之外,聽覺注意力、視覺空間注意力都會變弱……

總而言之,如果注意力是麥子,熬夜就是個注意力收割機。熬夜之後絕對不能開車、也不要去做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危險工作。

|| 2 記憶

睡眠對於記憶鞏固的重要性已經廣為人知。今年夏天的最新研究進一步發現,熬夜 5 小時,會導致負責記憶的大腦區域海馬區失去一些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

熬夜會直接影響負責記憶的海馬區中的神經細胞的產生。在學術上,被稱為「海馬神經發生」(hippocampal neurogenesis)的活動被認為和記憶有重要聯繫。我在新書《大腦使用指南 》中有聊過為什麼一孕傻三年,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因為睡眠質量的下降導致海馬區神經發生減弱,進而導致健忘。

|| 3 學習

睡眠不足、在課堂上打瞌睡的學生真的有在學習嗎?令人驚訝的是,如認知心理學家 Daniel Willingham 在《美國教育家》專欄中提到的,雖然睡眠不足會對學習效率有負面影響,但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然而,這類結論往往有很多局限,譬如說,在研究睡眠對學生的影響時,我們無法強迫青少年志願者去熬夜,所以只能通過將「自己說自己睡的很好」的和「自己說自己睡眠不足」的學生分成兩組來比較他們之間的學術成績。問題還在於,睡眠不足可能和影響學習成績的其他因素有關, 譬如說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會導致居住環境較差,進而影響睡眠質量。2015 年也有大型腦成像研究發現,家庭經濟條件和大腦發育情況有關聯(詳情請參考《大腦使用指南》中的《貧窮,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章節)。

|| 4 思維方式

上面講的似乎都是「長期熬夜」所帶來的影響。那我就熬一夜,會對第二天有什麼影響呢?加拿大神經科學家發現,熬夜會影響第二天的發散思維。用腦成像(功能性核磁共振)進而發現,在做發散思維任務時,相比於沒有熬夜,熬夜之後,左側前額下回(這個大腦區域大致位於左邊太陽穴位置)會變得更活躍,進而抑制發散性思維的產生。

|| 5 決策

一系列的腦成像研究證明了,熬夜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譬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個神經科學團隊在 2011 年發現,一晚沒睡後,在做複雜的賭博任務時,志願者將他們的賭博策略從「避免輸錢」變成「下更大的賭注來取得更大的收入」。與此同時,腦成像中也發現,熬夜之後,與獎勵估值(就是「估值一個獎勵是否值得我付出」)和產生「悔意」相關的大腦區域變得更加活躍。

非常有趣的是,這種策略的轉變並沒有和「警覺性」相關。這也就是說,喝咖啡可能能夠讓打瞌睡的人變得更警覺,但並不會幫助其提高決策能力。這也給我自己提了個醒:雖然我常安慰自己,喝個咖啡就好了,但咖啡的效果可能只是讓我自己感覺自己很清醒罷了。

|| 6 情緒

正如好友形容我「思家是個好人——當她心情好的時候」。我的確覺得熬夜之後,第二天的心情更加容易變得煩躁。一次我在熬夜之後幫導師面試了個小朋友,事後想想覺得自己當天簡直就是惡魔。我一直以為這僅僅是因為我很累,但研究發現,這可能是熬夜直接導致的情緒波動。

|| 7 熬夜與心理疾病

雖然情緒和行為失調非常複雜、直到現在我們也並未完全理解, 但早在 1995 年,日本研究了 148 名在東京工作的銀行家們的睡眠習慣便發現,晚睡的人更多患有心理壓力造成的疾病。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熬夜和很多與情緒相關的心理疾病有明顯關聯,譬如精神分裂症、焦慮、成癮。

……

一名熬夜老司機作出的決定

我覺得我已經不用再查下去了。

我老是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更應該抓緊時間為了更好的機會燃燒自己。但時間真的需要通過熬夜來抓緊嗎?我「老是要熬夜」這個行為,是不是和中學時,每天中午回寢室午休也非要帶那本習題本回去,給自己一種「我在努力學習」的錯覺一樣?

熬夜,百害而無一利。最終,連我這個熬夜頑固分子,都找不到任何理由反駁自己。

在倫敦和巴黎,我們的科研風氣是這樣的:9 點上班、6 點下班,要求下屬加班、甚至周末加班什麼的,往嚴重的說,那就是政治不正確(可能有些行業如銀行業、諮詢業會有所不同)。一直以來,我很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習慣,總覺得現在知識這麼多,競爭壓力這麼大,若非百年不見的天才,不利用每一分鐘去吸取知識、工作學習,怎麼可能成為頂尖的科學家?所以每次我一人加班到深夜,看著空無一人的辦公室,都有種莫名的自豪感。

近一個月前,我來到日本學術訪問。加班到深夜,不再是個異類,而是常態。有天晚上,我坐在回家的東京電車上,凌晨 12 點,車廂里雖然不擠,但一座難尋。乘客大都一臉疲憊地抱著自己的包打著瞌睡。更有甚者——一位在我的旁邊的歐吉桑,卷著腿躺在地上睡覺。那姿勢和裝備,一看就是個老司機。

身處茫茫加班大軍之中,那種「我加班,所以我比你們這些凡人更努力」的錯覺消失了。靜靜掃視著身邊疲憊的乘客,我突然非常不想再當和他們一樣的人——一群對「因為加班熬夜,所以我將來會成功」這樣的錯覺而上癮的癮君子。

雖然要承認的是,因為趕這篇稿子,我今天過了 12 點還沒睡。但在此之前,我已經連續兩周多沒有熬夜了。以前我經常看著早晨 6 點的陽光升起,那是我一夜未睡。雖然燦爛,但我不禁覺得它刺眼。

現在,我也時常看到早晨 6 點的陽光,那是我自然醒來。雖然刺眼,但我卻忍不住想望向它。

對不起,作為深諳熬夜技巧的老司機,最終棄暗投明。早睡早起真的太美好了。不騙你,你也該試試。

晚安。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應該也會喜歡我的新書《大腦使用指南》。各大電商平台都有售:噹噹、亞馬遜、文軒、京東、淘寶、天貓 等等。當然,你也可以在各大城市的實體書店看到它~ 最近新書做活動,客觀喜歡就別猶豫!麻利兒的!

參考文獻

Imeri L, Opp MR: How (and why) the immune system makes us sleep. Nat Rev Neurosci 2009, 10(3):199–210.

Robillard R, Lanfranchi PA, Prince F, Filipini D, Carrier J: Sleep deprivation increases blood pressure in healthy normotensive elderly and attenuates the blood pressure response to orthostatic challenge. Sleep 2011, 34(3):335–339.

Study Shows Health Risks of Staying Up Late [WWW Document], n.d. . Sleep Review. URL Study Shows Health Risks of Staying Up Late (accessed 9.30.16).

Cairney, S.A., Durrant, S.J., Jackson, R., Lewis, P.A., 2014. Sleep spindles provide indirect support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emotional encoding contexts. Neuropsychologia 63, 285–292.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14.09.016

Havekes, R., Park, A.J., Tudor, J.C., Luczak, V.G., Hansen, R.T., Ferri, S.L., Bruinenberg, V.M., Poplawski, S.G., Day, J.P., Aton, S.J., Radwańska, K., Meerlo, P., Houslay, M.D., Baillie, G.S., Abel, T., 2016. Sleep deprivation causes memory deficits by negatively impacting neuronal connectivity in hippocampal area CA1. eLife 5, e13424. doi:10.7554/eLife.13424

Mirescu C, Peters JD, Noiman L, Gould E: Sleep deprivation inhibits adult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by elevating glucocorticoid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50):19170–19175.

Willingham, D.T., 2013. Are Sleepy Students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or 36, 35–39.

Vartanian, O., Bouak, F., Caldwell, J.L., Cheung, B., Cupchik, G., Jobidon, M.-E., Lam, Q., Nakashima, A., Paul, M., Peng, H., Silvia, P.J., Smith, I., 2014. The effects of a single night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fluency and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 during divergent thinking. Front. Hum. Neurosci. 8, 214. doi:10.3389/fnhum.2014.00214

Venkatraman, V., Huettel, S.A., Chuah, L.Y.M., Payne, J.W., Chee, M.W.L., 2011. Sleep Deprivation Biases the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Economic Preferences. J. Neurosci. 31, 3712–3718. doi:10.1523/JNEUROSCI.4407–10.2011

Simon, E.B., Oren, N., Sharon, H., Kirschner, A., Goldway, N., Okon-Singer, H., Tauman, R., Deweese, M.M., Keil, A., Hendler, T., 2015. Losing Neutrality: The Neural Basis of Impaired Emotional Control without Sleep. J. Neurosci. 35, 13194–13205. doi:10.1523/JNEUROSCI.1314–15.2015

Motohashi, Y., Takano, T., 1995. Sleep habits and psychosomatic health complaints of bank workers in a megacity in Japan.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7, 467–472. doi:10.1017/S0021932000023075

Silva JA, Costa E: Sleep disorders in psychiatry. Metabolism 2006, 55(10 Suppl 2):S40–S44.

Kyung Lee E, Douglass AB: Sleep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where are we now? Can J Psychiatry 2010, 55(7):403–412.


推薦閱讀:

你因為什麼而熬夜?
「熬夜」都上諾貝爾獎,你還敢繼續嗎?
熬夜大師修鍊手冊
今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總結起來就四個字:不要熬夜!
如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熬夜?

TAG:熬夜 | 大脑 | 神经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