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妙文字(亞洲篇)

1.水書

右到左直行豎寫

無標點符號

語言:水語

別稱水字、水家文、反書、殄文,是書寫水語的傳統象形文字書寫系統。水族語言稱其為「泐睢」。

水書不完全具備字音對應、獨立成文的功能,因此仍然需要水書先生以專門知識進行解讀。

2.壯字

語素文字

右到左直行豎寫

語言:壯語

壯語叫做「 『書史』 『立生』(單引號兩字為左右結構) 」,是未成熟文字的意思。

最初創造的時代不明確,但7世紀已經存在,現在看得到的最早記錄是唐代683年的石碑《六合堅固大宅頌》,及始建於公元697年的智城碑,迄今已有1300年以上歷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文、詩詞等書面記錄、1989年編寫的《古壯字字典》收載大約4900個字為正體字,正體字和異體字1萬多。雖然1957年以後,壯語有了應用羅馬字的壯文,但是還有人使用方塊壯字。自中國大陸創造漢字的簡化字之後,方塊壯文中的漢字或漢字部件也隨漢字的簡化而簡化。

3.女書

音節文字

語言:湘語永全片江永城關話

又名江永女書,是一種獨特的漢語書寫系統。它是一種專門給女性使用的文字,起源於中國湖南省南部永州的江永縣。其一般被用來書寫屬於湘語永全片的江永城關方言。以前在江永縣及其毗鄰的道縣、江華瑤族自治縣的大瑤山、以及廣西部分地區的婦女之間流行、傳承。由於女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嚴重破壞,再加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文化水平的提高,現在女書正瀕臨滅絕。

女書文字的特點是書寫呈長菱形,字體秀麗娟細,造型奇特,也被稱為「蚊形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個字元,所有字元只有點、豎、斜、弧四種筆劃,可採用當地的江永土話(屬湘語-永全片)吟誦或詠唱。

與漢字不同的地方是:女書是一種標音文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都是一個音。現時文獻搜集到的女書文字約有七百個。女書的字型雖然參考漢字,但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且,由於女書除了日常用作書寫以外,也可以當成花紋編在衣服或布帶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遷就,變成彎彎的形狀。

關於「女書」文字的記載,至今最早能見到的是太平天國(清朝咸豐年間)發行的「雕母錢」。該錢背面用「女書」字元鑄印有「天下婦女」、「姊妹一家」字樣。

4.新港文書

語言:新港語

新港語,是今天台南一帶的西拉雅族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西拉雅語。在荷屬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的這段期間,荷蘭駐台宣教師為了傳教以及協助推行政務,不僅一方面自己努力學習當地語言,另一方面也利用羅馬字編纂原住民語的字典,並且以羅馬字教導當地平埔族人書寫自己的語言。

新港文書(蕃語文書),也有人稱之為「新港文」,是平埔族社群西拉雅族所留傳下來的土地租借、買賣與借貸等方面的契約文書,民間俗稱「番仔契」。從文書所使用的語言來看,既有僅使用羅馬字拼音書寫的單語(主要以西拉雅族新港語寫成,另有部分大滿語及極少數馬卡道語)文書,也有漢語與羅馬拼音字對照的雙語文書。現存的「新港文書」約有140多件左右,雖然是研究平埔族文化、台灣過去歷史的珍貴材料,不過,由於歷史緣故,使得新港語文失傳,現在能勉強解讀「新港文書」的學者,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5.悉曇文字

語言:梵語

母音附標文字

西元約六百至一千二百年間書寫梵語的文字。悉曇文字是對笈多王朝時使用的笈多文的改良,笈多文源於婆羅米文又是藏文等文字的祖先。

日本法隆寺藏有兩片貝葉經,由遣隋使小野妹子於大約公元609年帶回日本。最下一行是字母列表。後世有三種臨寫本:《凈嚴的寫本》(1694年)、《慈雲的刊本》(1762年)和《阿叉羅帖本》(1859年)

6.佉盧文

語言:巴利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梵語

母音附標文字

又名犍陀羅文,是一種古代文字,通用於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最早發現的佉盧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至公元3世紀時就已逐漸消失,但在絲綢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紀才徹底被遺棄。

佉盧這個字的是音譯,因為相傳這種文字為印度古化神話傳說中的驢唇仙人所創,所以又名驢唇體文書。相傳驢唇仙人的母親為印度某國的王后,由於不滿國王不理她,所以喝下春藥,結果與一隻驢子獸交,誕下了一隻驢子;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得到人身,她向帝釋天求了一些葯來喝,但由於不忍心兒子喝葯後的辛苦,王后在兒子的唇上吻了一下,令他的嘴唇不能變成人形,此後這位從變成人身的兒子得道,是為驢唇仙人。

7.僧伽羅文

語言:僧伽羅語

母音附標文字

僧伽羅文是在斯里蘭卡用來書寫官方語言僧伽羅語並有時用來書寫書面語言巴利語和梵語的一種母音附標文字。作為婆羅米系文字的一員,僧伽羅文可以追溯祖先到2000多年前。

多數僧伽羅字母是花體的;在字母表中幾乎完全缺少直線。這是因為僧伽羅文被寫在棕櫚葉上,書寫直線會使葉脈破裂,因此偏好圓形。本節的表格中用更深色的背景來指示擴展字母。

8.賈湖契刻符號

賈湖契刻符號指的是在河南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中出土的龜甲上契刻的符號,共有16個。從其形狀看,具有多筆組成的結構,應承載契刻者的一定意圖。有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的符號,年代約為公元前6600年。有報導稱那些符號為迄今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類似的原始文字——溫查契刻符號在公元前5300年也在歐洲出現了。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文字系統是楔形文字。多數專家認為賈湖契刻符號是有意識刻畫的,但不能確證為文字。

9.吐火羅語

語言:吐火羅語 (包括方言焉耆語、龜茲語、樓蘭語)

甲、乙種吐火羅語

吐火羅語族包含兩種語言,焉耆語(西方人稱為「甲種吐火羅語」或「東吐火羅語」)和龜茲語(西方人稱為「乙種吐火羅語」或「西吐火羅語」),兩支語言都曾在6至8世紀左右在塔里木盆地(今日中國的新疆自治區內)使用。隨著使用者逐漸被回鶻/維吾爾部落同化,此族語言最終滅亡。現存的吐火羅語文獻存在於得自新疆的手稿殘片中,大部分來自於7、8世紀(還有更早的),書寫在樺樹皮、木板和中國的紙張上,因為塔里木盆地的極干氣候得以保存下來。此族語言所使用的字母是印度北部的婆羅米文字母,也叫作「斜婆羅米文」。

有學者主張吐火羅語除了確知為焉耆、龜茲所用的語言外,又是月氏、康居、大宛的語言。

丙種」吐火羅語

英國牛津大學伯羅教授(T. Burrow)在1935年指出鄯善國民用的語言與吐火羅語有很多共同點但不完全相同,是第三種吐火羅語,名為丙種吐火羅語。

跋祿迦語(接近於龜茲語)也被視為「丙種」吐火羅語

吐火羅語大約在公元840年左右滅亡,因為當時回鶻人被黠嘎斯人逐岀蒙古高原,遷移到塔里木盆地,並征服當地的吐火羅人。後世發現的從吐火羅語譯成回鶻文的文獻,為這條理論提供了依據。在回鶻人統治下,吐火羅人被外來的突厥語系——回鶻人所同化,其後代就是今日新疆維吾爾族居民的一部分。

另有番外篇:漢字的好兄弟們——存在過和存在著的方塊字(東亞篇)

推薦閱讀:

請問MGSV中蕭沆名言的出處?
未來地球上會不會出現統一的語言?例如用作外星交流
我們說Golang牛逼都在說些什麼?
多語對照資源集結帖(長期更新)
請問誰能幫忙翻譯一下這張圖片的內容?

TAG:语言 | 文字 | 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