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對職業這件事有癖好
美國人對職業這件事有fetish(癖)。
作為一個新教國家,美國人熱愛工作,嚮往成為傑出的職人,崇拜專業主義,從影視作品裡就能看出來。努力工作,賺取財富,證明自己是神的選民。好萊塢最推崇的是家庭價值,其次,就是職業精神。
(愛國確實是排不上的。)
基本上每一個社會聲望排名還湊合的職業都被美劇充分地涉獵,甚至玩兒壞。比如:各類醫務劇(ER《急診室故事》)律政劇(The Practice《律師本色》)管理諮詢(House of Lies《謊言屋》)消防員(Chicago Fire《芝城烈焰》)金融(Billions《億萬》)等等。
觀察其中的規律,最主流的做法是:塑造一個職業場景(比如醫務劇的醫院,消防局的消防站等等),然後把通用而永恆的那些題材塞進去:愛、恨、慾望、親情……從而構成一個職業外衣包裹的倫理劇。如果倫理部分和專業部分所佔比例的多少,形成了一個光譜,所有劇集分布在裡面。倫理部分最多的《傲骨賢妻》在最左邊,而《豪斯醫生》、《Bosten Legal 波士頓法律》則是專業部分較多的例子。
在我看來職業劇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的是光譜左側的部分——倫理部分太多,職業只是個幌子。比如《Devious Maids 蛇蠍女傭》(保姆)和《傲骨賢妻》(律政)。倒不是說他們是爛片,只是人們對這些角色的情感投射、對他們境遇的感同身受都免不了通過一種非常……cheesy(我不想用庸俗這個字眼兒)的方式來建立。我在觀看時並不是真的在意這份工作,它的酸甜苦辣,反正我也不懂,沒接觸過,我沒法理解啊。但是我能想像我繁忙的工作里老公還出軌、同事都是小婊子、總有小人要害我,沒有人理解我的壓力和孤單¥%*^這些東西,畢竟這些有很多都是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於是這個劇集不需要滿足我對這個職業的好奇(本來我也不好奇),就可以讓我沉浸於人物的酸甜苦辣里,感同身受。只不過,如果沒有職業的外衣,這故事就好像俗套了許多。職業是調味品,讓我顧影自憐的時候更有滋味。
第二個層次是,劇集幫我打開一扇窗戶,讓我看到那些神奇的職業、職場里人們的狀態,最終一窺他們的內心世界。典型的劇集如《億萬》(金融),《紙牌屋》(政治),《Dirt 流言》(狗仔隊)……這些劇特別擅長展現老百姓們無處得知的那些人,比如特權階層、上流社會或者高級白領的生活,其可怕的工作壓力、駭人的職業倫理、膨脹的野心和對卓越的瘋狂追求。總之兩個字,開、眼、界!
總之,這些刻畫的背後都是編劇的勤勞汗水,他們做大量的調研,訪談,去試圖捕捉不同職業人群的剪影,力求生動與深刻。但這裡有一點讓我非常沮喪,在於——他們還花了更多的精力把這些真相處理成符合受眾預期的樣子,而不見得是它們真實的樣子。比如億萬描繪的基金管理人通過不擇手段地獲取內幕消息來獲利,同時還有奢華到不可思議的生活方式;比如紙牌屋裡Frank被記者威脅披露真相,於是親手殺人,把她推到鐵軌里,而這只是他手上沾染鮮血太小的一份了……Come on!我們真的需要這種劇情來喚起「哇!酷!要想掙大錢/當總統,就得心狠手辣到這個程度啊!」這類的感情衝擊么?我承認,如果把政客實際的工作和生活拍攝出來,可能會讓觀眾睡著,但是考慮到為數不少的受眾都靠這些電視劇建立對一個領域的認知,真的太不可靠,太尷尬了。
這讓我想起那個老掉牙的笑話。兩個乞丐在皇城根聊天,一個乞丐說,你說皇上天天吃啥?他那麼有錢,肯定能天天吃饅頭啊。另一個乞丐嘲笑他說,開什麼玩笑,皇上要吃那也得是金子做的饅頭!我們大部分情況下沒有能力去了解,也沒有興趣或耐心去真的了解一個自己不懂的職業。但靠這些劇集迎合自己種種意淫,驗證對「那群人」的種種猜測和幻想,難免有點兒不健康。
我記得那次我看完《萬物理論》(講霍金,確切的說是他前妻的傳記電影)之後,感覺很鬱悶。想要理解霍金,首先要理解他的執著。而我,這樣一個沒有物理學基礎的觀眾,確實是沒法明白的。當然,我也就無法想像他的內心世界。不過沒關係啊,好萊塢為大家準備了《感動美國:妻子不離不棄,十年如一日伺候癱瘓丈夫》的煽情報告文學。誠然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我在跟人飯桌上稱讚偉大的霍金,浩渺的宇宙時,也就基於這則社會新聞了。
約翰納什的傳記電影叫做《美麗心靈》,它是我高中時代最喜歡的電影,讓我體會到數學之美,我是這麼體會的:我看了以後覺得,納什的精神病好酷哇!他克服自己的病,是通過一瞬間的靈感覺悟做到的(意識到眼前的小女孩很多年都沒有長大,所以一定是幻覺),太酷了!後來有一天我看了一個水均益採訪約翰納什本人的電視節目,納什本人對片子評價很一般,而且非常無奈地一遍一遍指出,幾乎所有的感人劇情都是藝術創作,包括普利斯頓完全不存在的「其他同行教授將自己的鋼筆放在桌上,以表達對人的尊敬」的傳統。最後他說,關於我的理論,我可以用幾百個字說清楚。但是為了你能聽懂,我需要用幾千字解釋這幾百字,再用幾萬字解釋幾千字……這讓我意識到,對納什的了解,我只能止步於《美麗心靈》里羅素克勞的表演了。
說到這兒,給大家推薦一個紀錄片《費馬大定理 Horizon: Fermats Last Theorem》,BBC拍攝的,講述 Andrew Wiles(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的故事。短短半小時的紀錄片,儘可能地從各種角度再現了這個世紀難題的意義、幾代數學家的探索與傳承,懷爾斯的一次次希望與絕望。儘管是紀錄片,但它比絕大多數的藝術創作更讓人印象深刻,回味悠長。
《費馬大定理》劇照n黑板上粉筆寫公式,是數學題材影視劇百用不厭的表現方式。。。n
第三個層次是,超越職業,成為一部人性或者社會的寓言。
《絕命毒師》不是一部嚴格的職業劇,它講述的是一個高中化學老師制毒販毒的故事。到你最終看完,你會意識到這故事有太多個層次,可遠遠不是一個類似於漫畫照進現實的城市傳說。老白面對的是與社會倫理道德的矛盾,與家庭價值的矛盾,然而他一次次地選擇追求危險的自我實現,最終即使付出了一切,還是值得。最終他超越善惡,成為一個耐人尋味的悲劇英雄。更進一步,它講的是衰退時期的美國夢,在這個增長乏力,人人自危,不在像過去一個世紀里那樣昂揚向上的國度里,一代人的惶惶不安,失落的夢想,內心的不甘。
《雙面法醫》和《豪斯醫生》在我心中也算得上這個層次。儘管他們都有點兒爛尾嫌疑,但如果一個劇可以把角色的刻畫推向這樣的程度,那麼職業本身的還原、細節的追求也不那麼重要了(但他們還是做得非常接近真實)。
最近看了一個獨立電影,2013年講述新聞狗仔隊的《Night Crawler夜行者》。這個片子讓我想起毫無關係的《戰爭之王》(尼古拉斯凱奇),前者設定在洛杉磯,一個執著於走向成功的偏執狂,為了拍到最好的新聞鏡頭不顧一切,將倫理道德拋到九霄雲外;後者講述的是一個傳奇軍火商人的崛起和衰落,當情人問他,你怎麼能把武器賣給獨裁者,做如此邪惡的事時,他說,因為我做不了別的,我只擅長這一件事啊。
還有《致命魔術》中的魔術師Angier(休傑克曼)為了戰勝競爭對手Bolden(克里斯蒂安貝爾)要去美國找特斯拉,他白髮蒼蒼的搭檔邁克爾·凱恩搖了搖頭,說,Obsession is young mens game 著魔是年輕人的遊戲。
這些故事的精彩不只在於刻畫一個奇葩,而在於執著——天才與瘋子的共同點——隱藏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看這些作品,某種意義上是在望向深淵。
年度最長吐槽就到這裡吧。其實說這些都沒什麼意義。
看劇呢,最重要的是開心。娛樂而已,不用認真。我去煮碗面。
推薦閱讀:
※聯客電台 | 美國恐怖故事之 Cult 養成
※看美劇被人說裝逼怎麼辦?
※黑花邊292.怒火燎原!磨劍7年只為這一刻!《權力的遊戲》第七季第四集解析
TAG:美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