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內容與總結 —— 走出國門的中國藝術家

首先要跟大家抱歉,這一周非常的忙,所以今天才有時間來整理一下上一期Live的內容和問題。

===============

在上一期 」走出國門的中國藝術家「里,我們討論了:

在美國,最知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都有哪些?主要有艾未未,徐冰,谷聞達,蔡國強,黃永砯,邱志傑,張洹,宋冬,這一批。

nnnnnnnnnnnnnnn2015年Artsy評選出的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在世藝術家名單里,位列第一名的是艾未未,第二名是Jeff Koons,第三名是草間彌生,第四名Damien Hirst,第五名是小野洋子。

與這些在海外特別有名也特別吃香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相比,還有一批在國內知名度極高的,拍賣上出現的特別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們的主要活動範圍還是在中國本土,包括香港、新加坡這種華人世界圈內,他們被稱為「四大金剛」,或者稱業界F4,最開始是指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一般都是從其作品拍賣的價格上判斷其「金剛」的級別;第二路就是這幾年又後來居上,出現了如劉曉東、曾梵志、周春芽、劉野這樣的畫家,也被列為了「金剛」級別的中國當代藝術家。

徐冰、蔡國強、谷文達、黃永砯,被歸為「四大海歸」,代表了上世紀80、90年代出國的一批中國藝術家。這批海歸藝術家的成名時期就在海外,所以自然在海外的知名度要比四大金剛更高。

「四大海歸」的作品,大家覺得他們的成功,和在海外的成名是個人的實力還是一種炒作的結果呢。我覺得,相比較一下特別吸金的張曉剛、岳敏君等人,這些在80年代留洋的藝術家,他們的藝術所涉及的問題的深度、廣度、力度都是四大金剛所難以企及的。

四大海歸與四大金剛的海外名氣的不同,有兩個原因:一是語言環境,二是市場規律。

—— 上世紀90年代,國內的藝術語言環境是處於抵抗的狀態,而藝術群體的運動因為各種政治和社會的原因不能搞了,於是實驗藝術或者說當代藝術的發展就成為了個體的行為,一種私人的孤憤。於是藝術表達處在一種社會意志的叛逆中,處於一種邊緣狀態。而四大金剛的繪畫作品創作就產生在這種「失語」的孤獨的語言環境里,而繪畫這種架上藝術的創作方式,這種個體勞動的操作方式正好符合了那個特殊的時代,就形成了一種孤獨的美學特性。

而裝置藝術、實驗藝術、概念藝術雖在中國的80年代起就嶄露頭腳,但由於國內大眾接受能力有限,加上社會上的展示場所的監管和限制,使這種先鋒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國內始終都處於一種邊緣狀態。而這種裝置的、實驗的、概念的、參與性的、偶發性的藝術正是整個西方世界藝術的時尚潮流和關注的主流,所以留洋過去的四大海歸一類的中國藝術家們就擁抱了這種創作形式的自由,從作品的內容上也展現了藝術的反思性,實驗性,在討論的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也就超越了國內的這一批畫家。

—— 第二個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市場因素。四大金剛類的繪畫藝術的主要收藏者都是華人資本。一般來說,起步階段的藝術收藏者,和私人收藏家都慣性地,傾向於購買架上作品。因為架上作品便於保存,也更方便流通,三個是有一定的裝置和觀賞價值,可以擺在自己家裡裝點門面。因此,這些架上作品就在華人世界內很有價值,也就形成了藝術投資上的籌碼與寵兒,所以這些年才有越來越多的天價畫的出現。

而從購買和收藏的角度來看,在西方世界更火熱的裝置藝術,尤其是表演性的、參與性的大型裝置藝術或者是時基藝術,顯然就不符合華人買家的收藏慣性,因為技術和場地的限制,這些作品的保存、運輸和展示都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架上藝術和雕塑藝術等都是以「物件」為中心的藝術作品,而裝置作品、時基藝術、行為藝術、實驗藝術等並不是以「物件」為中心,有的甚至都沒有一個可以收藏的物體,因此,就對收藏者的品味、理解能力和展示能力等硬性條件提出了要求。

而這樣的作品往往更容易吸引海外的大型收購者,例如大美術館、大博物館、大型私人收藏機構,國際藝術博覽會,而這些國際性的大收藏和展示機構,會有自己既定的政治視角和美學價值觀,所以這些在海外成名的藝術家也要關照到這些國家大機構的立場,所做一些放眼世界、放眼人類,具有創新意識、環保意識、反思意識、和包容性的作品。也就側面地,促進了自己作品的「做大」、「做廣」、「做強」,所以就不是簡單的架上作品。而更多的國家舞台的曝光和實驗場地,也給這些走出國門的中國藝術家一些探索和創新的機會,他們也就不會一再地重複自己的標誌性的藝術語言,例如,蔡國強在搬到美國之後,就不再是做煙火藝術了,也做了大量的大型裝置藝術,以動物形象的使用為代表的作品。

* 總結一下,在海外出名和成功中國藝術家的特色:

1,順應了藝術變化的大趨勢,用裝置藝術、概念藝術、行為藝術的形式去創作,挑戰藝術傳統,注重藝術的實驗性和反思性;

2,在媒介的使用上,突破傳統材料,用自己的個性化和個人標誌性的材料去製作,比如蔡國強的煙火,谷文達的頭髮,黃永砯的動物,樹立自己的特色;

3,體現中國文化但不止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語言和藝術,用一種大局觀看全世界,展現藝術的包容性和多元視角。

=======================

Q:我一直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正是中國「文藝復興」的爆發前夜,很想聽一聽蘇小姐對於我們這代人有何看法和建議?@EndlessYe

A:我覺得這種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可能已經出現了,在文革中出現的對舊時代、舊文化的徹底摧毀其實在文化人心裡都是留下創傷了的,一些改革開放後走出國門的藝術家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反思這種文明,這種摧毀文明,這種新舊文明的歷史。而在他們的身上,例如蔡國強和徐冰,都能看得到中國傳統和傳統藝術的影響力,和對這種傳統的崇拜和繼承。而這些年在80後、90後身上出現的民族主義的熱情高漲,還有流行文化里對於「匠人精神」的推崇和宣揚,可能真的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一大批中華文明文藝復興的藝術作品。

Q:黃永砯在美院期間研究老莊思想,並系統學習抽象理論。請問這兩者是如何在他的作品中體現的?@劉鵬航

A:黃永砯研究老莊思想,其實也是一種對於自然、未知的敬畏,記得他在一個展覽上說過「世界上有一部分事物是不可言說的,對於這部分不可言說的事物,我們只能保持沉默。」黃永砯引用的是維特根斯坦的這句名言,並且用自己的作品來解釋——「或者是保持沉默,或者是亂說」,所以黃在作品的視覺語言上常使用的一種符號,例如巨大的蛇骨,烏龜等,這些形象就像一些單詞,轉而將每一個單片語合成短語,從更行而上的角度追尋一種藝術的言外之意。

再具體一些來看,黃永砯移民法國之後,總是利用《易經》中的東西來做作品,《占卜者之屋》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黃永砯用周易演算法為各種西方政治事件進行卜卦,程序正規繁瑣,卜算結果煞有介事。藝術評論家不斷質疑黃永砯到底是否真的正確的理解和使用的易經,那這個作為攻擊他的突破點;但是,羅盤、周易、天乾地坤、卦象,這些東西又有多少人真的理解,所以我們也不知黃永砯到底掌握了多少,這只不過是一個觀念藝術作品罷了。西方文明的基礎是自希臘傳承的邏輯思維,這是西方文明的核心,而中國文明的典範則是與之格格不入的,這種不解造成了不解和恐懼的隔膜。而之外,西方對東方也包含潛在的希望,即用盲信拯救西方自身發展的危機。而黃永砯就狡猾地填充了中西這一誤解之間的縫隙,或者是製造更隱蔽的危機四伏。所以,在西方世界,這種看不懂也成為了一種理解方式,黃永砯的占卜只是一種藝術儀式,一種語言和語法,至於他到底會不會算卦、怎麼算、算出什麼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而僅以中西不同這兩種背景互為話題,黃永砯就已經在客觀上造成多文化之間展開一種「遊戲」性對話的可能。

+++++++++++++++++++++++++++++++++++++

下一次Live大家都想聊聊什麼呢?還是來投票吧~

a:當代藝術是用來開玩笑的嗎?Art as a joke

b:當代藝術里的超現實主義:馬格麗特(René Magritte)是如何影響當代藝術家的?

======================================

歡迎大家回購我們的前期知乎 Live (10場),分別是:

走出國門的中國藝術家

如何在藝術里表現[時間]

聊聊當代藝術里的高科技

如何體會裝置藝術

當代雕塑與身體;

從杜尚到傑夫昆斯;

美國藝術地圖(上);

美國藝術地圖(下)

現代主義與現代藝術;

去美國讀藝術;

推薦閱讀:

為了娶到女神,我只好把她的戀女癖爸爸殺了
空氣中瀰漫愛與藝術(上) | 巴黎 · 地標
Bruce Conner: Crossroads
每周資訊|拍賣史上最昂貴的10幅超現實主義作品
翁昕的 Live —— 印象派之前的大變革時代

TAG:当代艺术 | 艺术 | 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