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配芍藥,能治肌肉痙攣、疼痛,你會用嗎?
這方子很小,只有兩味葯,芍藥與甘草。
它最早的出處是《傷寒論》,這本書是疾醫的作品,是臨床實踐的產物,所以它虛飾,推理的成分很少,其中的方子用藥指針明確,切合臨床實際。
芍藥甘草湯在傷寒論中用來治療什麼呢?治療「腳攣急」。
原文如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意思是說,患者汗多,小便多,腳痙攣,身體消耗大量水分。小便多說明患者正在「失津液」,這種情況就不能再發汗。桂枝也是發汗藥,只是力量比麻黃弱些。如繼續發汗,患者失津液的癥狀會更重,血液津液就達不到四肢了,手足就會冰冷,這便是「厥」。此時,患者如果出現口乾舌燥,煩躁,嘔吐,可以用甘草乾薑湯。患者喝了這個葯,手足暖了,也不嘔吐了,可腳還在抽筋怎麼辦呢?可以用芍藥甘草湯,用後腳就能舒緩了。
分析下來,芍藥甘草湯在傷寒論中,主要用於「失津液」引起的腿抽筋。
後世發現,它的作用不僅僅於此。
【白芍與甘草】
南宋有一個醫家叫朱佐,他的生平事迹現已無考,但是他留下了一本很管用的書叫《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上面把芍藥甘草湯叫「去杖方」,意思是說這個方子不僅僅可以用來治療下肢肌肉痙攣,還可以用來治療腳弱無力,行走困難,這類患者服用了這劑中藥後,甚至可以達到去除拐杖的效果。
大概在17世紀初,以日本古方派醫學家吉益東洞為代表,掀起了一場崇尚「傷寒論」的運動。他們本來就難以理解中國古典醫書中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五運六氣」,看到《傷寒雜病論》這種基本沒有陰陽五行,特別重視臨床觀察與實踐,重視方證對應的著作,就特別喜歡。
他們對《傷寒論》中的「芍藥甘草湯」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它可以治療急劇發生的肌肉痙攣伴隨的疼痛,包括腹痛、腰痛、下肢痛等等。
近代以來,「芍藥甘草湯」的運用更廣泛了。日本漢方家大塚敬節用它來治療帕金森綜合征導致的手足顫抖,取得良效。曹穎甫用它來治療足痛不能行走,屢試屢效。江蘇名醫陶君仁先生用芍藥甘草湯加生麥芽來治療胃痛,肝病。
總的來說,這個方子主要用來舒緩攣急。各種肌肉痙攣,腳攣急為特徵的疾病均可辯證使用,比如,胃痙攣,腸痙攣,腓腸肌痙攣,不寧腿綜合征,痛經等等。
最後,我把芍藥甘草湯」用法寫在下面,給大家參考。
【日本漢方診所】
日本用法:
和中國的中成藥相比,日本的漢方製劑「芍藥甘草湯」說明極其詳盡。
成分:
每袋中藥,含芍藥3克 白芍3克(中藥熱水提取顆粒)。
用法:
1日3次,飯前或飯間,溫開水沖服。
成人(15歲以上):每日3次,每次1袋。
15歲以下7歲以上:每日3次,每次2 / 3袋。
7歲以下4歲以上:每日3次,每次1/ 2袋。
4歲以下2歲以上:每日3次,每次1/ 3袋。
2歲以下:每日3次,每次1/ 4袋。
禁忌:
出生3個月以內的嬰兒,妊娠期婦女,醛固酮增多者,低血鉀患者禁止服用。
特別提醒:
如下人員服用時需與醫師藥劑師商量
1、血壓高的人或高齡者
2、心臟或腎臟功能有障礙者
3、有浮腫者
4、正在接受醫師治療的病人
以下癥狀極其罕見,如出現請停止服用,並立即就醫:
間質性肺炎:爬樓梯時呼吸急促,胸悶,乾咳,發熱,這些癥狀突然出現,或持續出現。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頭痛,肌肉無力及軟癱多尿、煩渴抽搐、感覺異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難和乏力,胸部不適,下肢水腫,心痛,頭暈,暈厥。
肝功能障礙:發熱,發癢,發疹,黃疸,黃疸,黑尿,褐色尿,全身疲憊,食欲不振。
若服藥6次,癥狀沒有好轉,需與接診自己的醫師、藥劑師商量。
【中國中醫診所】
中國用法:
日本用藥極其死板,但是比較安全,中國中醫用藥則要靈活得多,不過風險亦大。
黃煌教授認為,芍藥甘草湯的基本用量是芍藥,炙甘草各12克。
用法則依照傷寒論的古法,盛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服用。
如果大腿疼痛劇烈,應適當增加芍藥的用量,減少甘草的用量。
中醫醫師使用這個葯,藥量差異很大,有的芍藥僅用12克,有的可以達到30克,甚至100克;芍藥與甘草的比例,則在12:1~6:1~3:1~1:1之間浮動。
從中我們可以窺兩國中醫的不同,中國中醫秉持辯證論證的理念,用藥靈活,大膽,屢出奇效,也導致某些醫師用藥草率;日本漢方醫用藥謹慎小心,認真嚴謹,但也不免過於固執。
推薦閱讀:
※經絡是種器官?還是種機能?
※回顧 | 談「骨」論「頸」上海岳陽名醫直播頸椎病的中醫治療
※中醫荒謬的故事有哪些??
※如何看待「貴州安順市一女士連續吃10天中藥,腹中雙胞胎可能夭折」?
※(= =)一定是我的乾眼症和知乎不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