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離的世界:社會分層與階級固化
(一)階級金字塔
有一本書叫《洗腦術:怎樣有邏輯地說服他人》,作者據說是前FBI探員,不過我不太信,雖然這本書叫「反成功學」但是其從頭到尾都散發著一種濃濃的「成功玄學」的氣息。不過第一章里有關「洗腦」的觀點還挺有趣,我展開講解一下。
社會分層是一個金字塔,底層是大多數普通人(勞動者);中間為管理者(精英);上層為少數領導人物(統治者)。這點是所有人的共識,毫無爭議。就連精英階層也會大大方方的告訴你:沒錯,就是一個等級分明的金字塔。
統治階級,自然要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注意這個「意識形態」是中性詞,不一定就是負面的。有可能是傳播規則、秩序、道德觀、先進意識,也有可能是麻痹、精神鴉片,輔助自己的統治與剝削。從意識形態的傳播角度,社會分層就可以劃分為「洗腦源——洗腦傳播者——洗腦受眾」
作者認為,這個階層結構還可以細分為四個層級。最上層和最下層的構成是不變的,他們是洗腦的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洗腦源,另一個則是洗腦的受體階層。中間的精英階層則主要由兩種層級組成,一個是高級中產,他們憑藉擁有的知識和為上層打工賺取到了不菲財富,同時他們也是被洗腦者;另一個則是「傳教士」階層,是被統治階級選中,負責傳播符合他們利益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的。這些人也經常是隱形的,你幾乎分不清他們的職能,但他們卻真實存在於信息傳播和管理培訓的每一個環節中。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一直都是一個金字塔體系。從上到下,隨著人數的增加,掌握的財富和智慧卻成倍地減少。在社會階層分布中,會出現如下規律:
越是通向底層之人,他們的人數越多,其智慧也就越傾向於無知。
越是通向頂層之人,他們的人數越少,也就越傾向於有知,並且工作輕鬆,享受著人類文明的成果。
無知總是受控於有知,而有知永遠統治著無知。即便人類早就明白並且對此不滿,也不會在可見的未來對這一點做出任何卓有成效的改變。
在金字塔結構中,或者說在今天的社會,在任何人那裡,信息都是發達的。然而,「是否真實」卻不一定,它取決於你所處的階層,以及信息的來源、目的和你的判斷力。
最直接的洗腦手段是暴力,但最有效的手段則是國家教育、媒體宣傳和專業洗腦。
作者認為,人類文明的體系構成,從來都不是公平的,在金字塔結構對於社會無孔不入的影響下,勤勞也不一定致富,時間未必可以換來金錢。有的人越加勤勞,然而他的生活也就越加貧窮。人們因此會責罵上帝的不公,但真實原因很簡單:他們不過是金字塔的最下層,是社會的分母,只不過是被放到了一個註定要為他人創造財富的分工環節上。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少有人出來更加深刻地面對,揭開一些公認的謊言——汗牛充棟的所謂的「成功學」就是這樣的代表。假如你希望了解諸如「我應該如何變得優秀」之類的功利問題,你就開始了被洗腦的第一步。但是相反,如果你能從這種贏家提前為你設定的思維中跳出來,重點去想「怎樣讓自己變得聰明並且看清事情的另一面」。
有句話說得好:「上帝的奧妙並不在《聖經》裡面,而在神父的身上。」總有人跑過來語重心長地告訴你:
「好好乾活,在北京買車買房不是夢」
「努力工作,然後你就會像我,成為部門主管,出差商務艙,住五星級賓館。」
「有沒有房子不重要,但如果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
「女人只有賢惠文靜才能嫁給好老公」
這些都是洗腦的一種方式,服從上層階級的規則,讓窮人變得更窮,讓有志於成功的人,變得更加聽話。文明的規律就是強者駕馭弱者,智者管理「蠢貨」。大自然的叢林法則在人類社會依舊適用。說白了,這些就是統治階級制定了規則,而你要去服從這個規則、認同這個規則、在這個規則下改變自己,然後千軍萬馬國獨木橋,成為精英階層,進而成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傳教士。
「我該怎樣站在塔尖?」這是低一層的人共同的問題,每天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讓自己更上一步,擺脫現在的艱辛生活。
「你該怎樣爬上塔尖?」這是「傳教士」正在告訴你的問題,他們會製造大量有組織的信息對底層的普通人進行洗腦,讓你相信按照某種方式,你能「贏得一切」,前提是遵守他制定的秩序,實現他所要求的某些目標。
真正的秘密從來不是大眾在生活中討論到的,而是深埋在塔基之下。贏家從來不會主動告訴你這些,但我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
「去吧,孩子!我要告訴你的只有兩個字,勇氣!拿出你的勇氣來,趕走你內心的恐懼!」
隨後你就贏了?
不,就像我在賭城的下水道見到的那些屍體。通常,這裡才是天真的炮灰最後的歸宿。
比如這些精英傳教士們會告訴你,錢不是好東西,有錢買不到幸福,錢帶來罪惡和煩惱,住空空蕩蕩的大房子好孤獨,安貧樂道最好,內心充實最重要:
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是飯前和飯後,也往往有些差距。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裡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比如精英傳教士們會告訴你,有些人就是蠢、就是笨,就是應該被管理,我們制定規則管理他們是對他們好。比如黑人,為什麼黑人很難成為公司高管、政界精英、學界翹楚呢——因為他們智商低啊:
大約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猶太人在智力測試中一般的得分都相當低,以致一位大「專家」斷言,這種測驗結果「證明關於猶太人很聰明的流行觀念是錯誤的」。在那時候,新近才到達美國的各種族,諸如義大利人、希臘人、波蘭人、葡萄牙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其智商得分實際上和現在的黑人、中南美來的移民及其他處境不利的種族的智商得分相彷彿。然而,在之後的幾十年里,由於這些種族逐漸適應了美國文化,在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進步,他們的智商得分也就隨之節節上升。到1920年代,猶太人的智商得分已經超出全國平均數;最近對義大利人和波蘭人的智商研究表明,他們也在二次大戰之後的年代裡接近或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數,先前對波蘭人的智商研究表明,它和今天黑人的智商水平相當,平均為85分,但到1970年代已上升到109分。兩代波蘭人把智商提高了24分,這個數字比當前黑人和白人之間的之上得分差(15分)還要大。」
——《美國種族簡史》
再比如這些精英傳教士們會告訴你,農民起義就是破壞社會穩定,工人罷工就是不負責任,他們是「賊」、是「寇」,他們「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比如你們的馬雲爸爸會告訴你們,就算打倒了地主,農民也富不起來;比如有人在你耳邊諄諄教誨:「如果你不能改變社會,你就要去適應社會,這樣成功了才能證明你是個有本事的人」;比如高貴的文人一面公開大喊口號: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只在今日,一面偷偷對自己小老婆說「水太冷,不能下」。
所以說,像坐上了統治者的地位,還要高喊「造反有理」的口號,還要手把手地把《屠龍術》傳給人民,知道有多難得了吧。像盜跖、庄屩這種「反賊」,不管是孟子、荀子還是司馬遷、關漢卿,都把他們描繪成十惡不赦的大壞蛋,敢光明正大地把「盜跖庄屩流譽後」這種話糊人臉上的,千古以來,只此一人。
(二)階級固化
階級的流動性,僅限於普通群眾和精英階層,再往統治階層走,有一個天花板。因為遊戲規則是統治階級制定的。
人類歷史上的歷次革命,都是在尋求財富、權力的再分配,換而言之,就是打破統治階級的天花板。然而,至今為止,血與火過後,總會形成新的統治階級和天花板。歷史上有一個人,打破了這個天花板之後,想再造一個沒有天花板、不是金字塔的新社會,然而他失敗了,這在我們之前的文章里已經講過了。
這一個簡單的金字塔,彷彿看見了人類歷史。
想打破這個天花板有多難?能不能有溫和的途徑?——在行動上,皇帝制定種種刑罰,高位者嚴懲那些試圖背叛和造反的人。在思想上,精英階層幫助高位者統一民眾的思想,告訴人們怎麼做才是符合於道德和利於「個人功名」的。他們共同努力,讓民眾自覺地向這個方向發展。整部人類歷史的發展背後,這一洗腦原則始終被牢固地貫徹下來,每一種文明都是如此。
因為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貴賤的分離和身份地位角色的逐漸穩固,以及建立這種階層分化基礎上的金字塔結構的產生和穩定,新的足以顛覆這一結構的思想將不再被允許產生了。
然而,現在我們面臨的很嚴峻的問題,就連平民階層像精英階層的晉陞渠道,都有已經出現了固化的趨勢。
加州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教授 Ann Swidler教授在其公開課上講解了社會流動和固化度的考量,以下由知乎網友@山羊月 翻譯:(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山羊月的回答)
Blau 和 Duncan 在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美國職業結構研究)這本書中提出了這一天才的想法——該書徹底改變了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社會分層和社會不平等的方法。這一開創性的作品創立了新的方法,新的理論,新的概念,至今為止,這一作品仍然支配著全世界社會分層的研究。
Blau 和 Duncan訪談了25到64歲的美國勞動階層的男性。他們問訪談者:你現在的職業是什麼?你16歲時你父親的職業是什麼?你接受的最高教育是什麼?你父母的最高教育是什麼?還有其他很多變數,但是最重要的變數是父親的職業,父親的教育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他們沒有分析母親的職業,因為很多女性當時都是家庭主婦。還有你的職業和你的教育。他們認為社會流動性的程度,社會機會平等的程度,體現在父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和孩子的成就之間的相關性有多小。如果發現你小時候你父親做什麼和你長大之後你做什麼之間完全沒有相關性(=0),那麼整個社會是完全流動的。
Blau 和 Duncan 研究了大約2萬美國人,他們將父親是高聲譽職業被調查者作為一個最高的階層,去看一下他們現在的職業。結果顯示,16.7%的高聲譽職業的後代繼續從事高聲譽職業。很多人看到這個結果之後說,你看,這些高聲譽職業的後代不都是從事高聲譽職業嘛,社會流動性還是很強的。他們中竟然還有2%淪為農民。美國社會很開放嘛!但是,請注意,但是!你需要對比一下所有職業的後代成為高聲譽職業的比例!在涵蓋所有職業的2萬美國被調查者中,只有1.4%的人的後代能夠從事高聲譽職業!現在你理解了,那些高聲譽職業的後代成為高聲譽職業的概率,要遠遠高於美國人平均的水平,要高出11.7倍之多!再看一下,那些非技術工人的後代。他們的後代中有多少成為了高聲譽職業呢?0%(<0.5%)!如果你的父母是非技術工人,你成為高聲譽職業的比率小於0.5%。他們中只有6%成功進入了高聲譽職業下面的階層,即領取工資的專業人士。但是所有職業美國人的後代成為這個職業階層的平均比率是10.2%。他們中有7%和他們的父親一樣繼續從事非技術工人的工作,而所有職業美國人的後代成為這個職業階層的平均比率是是2%。 整體來說,你更傾向於成為你父親的職業,這個概率比從事其他工作的概率都要高出很多。高聲譽職業傳遞給後代更多的優勢,而低聲譽職業傳遞給他們的後代更多的劣勢。
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Granovetter,曾在波士頓調查了普通工人、專業技術人員和職業經理人是怎樣找到工作的,在調查的282人中,有54%的人是通過「關係」找到工作的。這個數據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可以直觀感受一下就是在我們畢業季辛辛苦苦投簡歷、面試的過程中,有一半的人已經能走上一條捷徑了,如果失業率很低的話,也可以這樣理解——有一半的工作崗位已經被預定了。這理由為明顯的是,越「高級」的工作,如職業經理人、銀行業務員等,基本都是靠關係找到的,如體力工人這種「低級」的工作,基本不需要依靠關係。想想看確實如此,體力活誰想能不幹就不幹,哪用得著「關係」呢。
同時,Granovetter還指出,那些能幫助他們找到工作的,是一種「弱關係」,大致就是有過一定交集,然而沒有深交,不算至親、知己,這些「關係」在找工作的時候最有用。想想也很合理嘛,我既然找工作,肯定期待一種階級晉陞,最樸素的願望是過一個更好一點的生活,那我關係最密切的親朋好友基本都跟我是一個階級的嘛,要找關係就要從這些「弱關係」著眼。
這個故事還沒完,2010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Eagle,Macy和Claxton,研究了幾乎所有英國人的通話記錄,這份龐大的工作涵蓋了90%的手機和99%的固定電話。研究者通過每個小區的財富狀況區分階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嘛,窮人區和富人區總是涇渭分明。研究者把通話記錄和財富狀況進行對比,結論是什麼呢,越富裕的階層,其社交的多樣性和關係網越豐富,而窮人的交際圈則非常單一。說明了,越上層的階級,就越容易擁有更多的「弱關係」,越容易幫助他們找到工作或其他的商業機會,實現更上一層樓;而越窮,就越難具有這種關係網,只能從事不需要關係就能找到的工作,然而也僅此階級晉陞就成為了泡影。
其實要理解階級固化這個事也挺容易的,我用社交網路舉個例子。微博最早火的時候,火了一批草根號,那個時候做大號還很容易,說點搞笑的段子,甚至隨隨便便抄一點東西、扒一點內容,只要有亮點、堅持更新,就能成為大號,然後躺著收廣告錢了。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如果沒有其他外力作用(比如體育明星,在電視上先火了),大號越來越難做,原因很簡單——沒有渠道、沒有曝光,你就算有優質內容就那麼寥寥幾個轉發也沒有用,必須要大號帶你才行。然而大號呢,基本都成立了公司,組著團相互著轉,粉絲越來越多,廣告費越來越豐富,小號必須加入這種公司,納入這種大號們制定的規則,讓公司參與你的廣告收益分成,才能受到大號的「臨幸」,才能獲得曝光了,成為新一批被統治階級欽定的精英階層。
(三)固化、危機與毀滅
我們總批判「階級固化」,但是批判點在哪呢?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不好」的,應該給予所有人「公平」的定義,那麼如何定義公平,又是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學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那麼我們從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角度來解釋,就不會有爭議了,比如——社會的發展,國家的興衰。
階級的固化、社會流動性的喪失,不僅僅存在於個人發展層面的「道義」上的、「公正」層面的問題,還會對國家、對社會產生消極的負面的影響。就像資本主義生產、消費的差距達到一定程度(說白了就是窮人太窮,購買力不足)會產生經濟危機,就像封建社會土地兼并達到一定臨界點(大量流民食不果腹)會發生農民起義一樣,過於固化的流動性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活力喪失,難以前進,錯過了發展的基於,進而走向崩潰和毀滅。
經濟學家達龍·阿森莫古(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A.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在其著作《國家為何衰亡——權力、繁榮和貧困的起源》中論述了威尼斯興衰的過程,並得出結論:一個社會的興盛或者衰亡,關鍵看這個國家的上層階級是包容性還是榨取性的。讓我們來看看到曾經作為地中海經濟霸主的威尼斯,是怎樣在上層階級的獨裁、貪婪、愚昧、短視與中下層階級的困頓、絕望中一步步走向毀滅的。
在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的這段時間裡,威尼斯共和國以一個城市的體量建立了一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海洋霸權:有著遍布地中海沿岸的殖民地,無與倫比的海軍部隊,甚至被教皇特批的與伊斯蘭國家的貿易特權。曾經寫下《哀希臘》《羅馬》的詩人拜倫也不忘在威尼斯「念往昔、繁華競逐」一番:
我正站在威尼斯的嘆息橋上;
一邊是宮殿,另一邊卻是牢房。
舉目望去,許多建築從河上湧現,
彷彿魔術師把魔杖一揮,出現了幻象。
千年歲月圍抱我,用它陰暗的翅膀;
垂死的榮譽向著久遠的過去微笑,
記得當年,多少番邦遠遠仰望
插翅雄獅國的許多大理石城堡
隨著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征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衰弱給了威尼斯稱霸地中海的機會,威尼斯人迅速建立了一個殖民帝國——南到埃及,東到敘利亞,北到黑海,包括著名的要塞如古希臘的克里特島、美塞尼亞的邁索尼、艾維厄島等等,都是威尼斯人的殖民地。在義大利五強(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那不勒斯和羅馬教廷)中,威尼斯是當仁不讓的執牛耳者。
威尼斯的社會組織形式和政治體制比較特殊,在發展早期,威尼斯經濟、社會最基層組織是一個又一個「伙會」,類似於現在的股份制公司,伙會由一些商人投資,支持富有冒險精神的船長和水手,為遠洋貿易提供經費。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伙會,根據你的出資多少按比例分配最後的收益,出資人和遠洋隊共擔風險。隨著商貿的發展,這些伙會還承擔起了組建遠征軍、剿滅海盜、佔領殖民地的職責,就是一個爺爺輩的東印度公司。因為先進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威尼斯的遠洋貿易也動員起了城市中最廣泛的力量,以一個城邦之力,在13、14世紀佔據了歐洲航海貿易額的90%以上。而在此時,歐洲幾乎所有地區都處在萬馬齊喑的中世紀——離西班牙統一、新航路開闢還有二百多年,威尼斯毫無疑問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然而基本上勝極的巔峰就是衰落的起點。1310年7月為應對巴亞蒙特·迪耶波洛一次未遂的陰謀政變,威尼斯上層幾大夥會成立了十人委員會。本身這是一個臨時機構,但嘗到了權力滋味的壟斷者絕不會吐出嘴裡的肉,十人委員會隨即成為威尼斯政府機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威尼斯的領導者是總督,總督之下依次是執政團、大理事會的元老院和神學院,這幾者在威尼斯崛起的歷史中起到了相互制衡的作用。然而,大家族和大夥會組成的十人委員會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相對穩定的格局,開始委員會本來只有緊急事務的處理權,但慢慢開始插手一切政治上的、軍事上的、經濟上的、外交上的一切事物,並最終變成整個城市的獨裁者。
短短五年之後的1315年,威尼斯的統治階級頒布了Libro d』Oro,亦即「黃金法案」(Book of Gold)——一部上層貴族們編製的官方登記冊——只有名字出現在上面的,才有資格參與威尼斯的社會管理事務。憑藉著其有力的政治地位,上層階級慢慢頒布法律、制度,開始壟斷航海貿易,百花齊放、千帆競逐的威尼斯貿易業受到了沉重地打擊,以至於威尼斯人都稱「黃金法案」為關閉條例(La Serrata)。壟斷愈演愈烈,社會流動完全停滯,社會經濟活力也幾乎喪失,直到最後,「伙會」被徹底禁止。
一旦壟斷階層壟斷了所有政治上的上升渠道和經濟上的最大利潤,他們就開始變得不思進取,威尼斯的上層階級開始把與穆斯林貿易得來的巨額財富投資農業。法國學者布羅代爾指出:「在征服整個威尼西亞的領土後,威尼斯與十五世紀初成為一個農業大國……貴族富豪一反常態地放棄商業,全力投入農業經營中去。」 對於這一不尋常現象的原因,布羅代爾進而指出:「地中海上海盜猖獗,大宗貿易的困難和風險變得太大,他們需要尋覓一個穩妥的投資場所,農產品的價格和高額利潤促使威尼斯的資本轉到土地方面去。在這裡購買土地只是短視地為了牟利。」
就在威尼斯上層階級滿心歡喜地買地種菜之時,葡萄牙人開始了自己的努力——1488年,迪亞士繞過好望角;十年之後,達伽馬抵達印度——偉大的地理大發現時代展開了序幕。在15世紀之前,威尼斯商人憑藉著獨有地和穆斯林貿易的權力,已取得香料貿易中的實際壟斷地位。其中,穆斯林商人從陸路沿舊絲綢之路,或者從水路經過印度洋和紅海,運載香料到開羅或者伊斯坦布爾。從這些城市,威尼斯商人將這些香料運往歐洲其他地區。然而新航路開闢改變了威尼斯醉生夢死的生活,葡萄牙人曾信心滿滿地說道:「誰成為馬六甲的主人,誰就扼住了威尼斯的喉嚨。」事實也是如此。於是,眼看著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前仆後繼地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無限的航海殖民事業的時候,威尼斯上層老爺們繼續躺在過去的財富上過日子——航海利潤低了不要緊,我們就去收菜啊;威尼斯的下層人民就只能安安穩穩歲月靜好了——貿易業都被老爺們壟斷,人民能夠組織起來的伙會又被禁止,離馬克思主義這種造反學說出現還有三百年,那我還是安安穩穩的當個奴隸吧。
威尼斯的商貿地位一落千丈,當這些腦滿腸肥的貴族老爺們反應過來的時候,一切已經太晚了。18世紀威尼斯出台了禁止奢侈品的規定,這條法令內容包括衣服禁止用金、銀絲縫合、使用珍貴的皮毛,並且限制面向外國遊客的過分裝飾的公共演出——認為這會導致財富外流——然而這終究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玩笑式法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後面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也都曾頒布過類似的法律,同樣失去了社會活力的西葡兩國大概就是「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吧。
簡而言之,在這樣一個固化的社會中,上層階級沒有改變的動力,下層階級沒有改變的實力。兩邊的心態都很好理解,上層:我本來就可以醉生夢死聲色犬馬地過日子,幹嗎還勞心勞力的做事情呢?下層:跟你們這些少爺不同,我們要活下去就得拼盡全力了……
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不少例子。我又想說遊戲了,中國電子競技比韓國起步晚,在星際時代韓國選手永遠是無法逾越的高峰;到了war3時代,基本就能與韓國選手55開了,中韓對抗賽根本不虛,明面上WCG的冠軍數中國選手還佔絕對優勢;等到了dota,基本就是中國dota統治世界,沒啥好說的。無他,選手爭氣,當時電子競技在國內並不受認可,像war3、dota選手基本就在溫飽線掙扎,出國比賽睡大街、撿別人扔的煙頭都不是新聞,要想改變命運,就是冠軍一條路,你第二第三名都不行,玩了命的就得干。等到現在,lol成了電競主流,中國隊反而各種頹,一個隊請兩個韓國外援不說,在國際大賽裡面基本就是八強、四強的水平了,聞者傷心見者落淚。原因無他,現在大環境好了,關注電競的人多了,選手們隨隨便便做個直播、開個淘寶店,分分鐘月入百萬,比比賽獎金多太多,那我幹嘛還努力訓練,幹嘛還跟自己過不去,我菜又怎樣,比賽輸了又怎樣,還不是有一群粉絲跟在後面「心疼不哭么么噠」,肉鬆餅還是一樣的賣,有詩為證啊:「辛苦草粉生意興,TB網評四顆星。電競夢碎直播續,一生抗韓永難贏。」
再多說兩句,就在電競這個行業,這個如此年輕的新興行業,你也能明顯感覺到什麼叫「階級固化」,無論是lol還是dota2,各種老burden憑藉自己的地位強行占著茅坑不退役,本來打的菜還拒絕訓練,聯合經理、贊助商各種打壓新人。講道理,有的老將還在打是有一顆冠軍心,有的老將純屬玩票,但無論怎樣,以他們的水平,根本就不應當還在這個位置。所以說中國電競,人情電競,早入行的這一群人,不管素質高低人品優劣,都能佔據一個很關鍵的位置,嚴重的阻礙了新鮮血液的流動。真講道理,就今年ti6要沒一個天天軍事化訓練、不做直播、不簽代言、拒絕任何商業活動的「異類」戰隊存在,中國電競的最後一條內褲都得讓人扒了。
孟老夫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誠不欺我也。
其實講道理的話,如果能一直安樂,誰願意「憂患」呢,天天躺著過日子不好么?然而這個客觀世界哪能容你天天安樂,就是貴族老爺還有上絞刑架的危險,諾基亞這種跨國巨頭說垮就垮,偌大一個蘇聯說散架就散架,哪有那麼多「安樂」讓你享呢。
縱觀人類社會,但凡完成了社會革命的國家——打碎了舊的階級體系,實現了一定時間內快速流動——都在經濟發展、綜合國力上突飛猛進。戰國諸國變法中,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沉重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尤其是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爵,大大激發了地主階級的積極性,秦國統一六國也是自然之理;英國在光榮革命之後,蕩滌了封建舊貴族的種種阻礙,讓大批資產階級覺得我只要敢拼、干敢就一定會有回報(就算去當海盜、啊不私掠船船長,當好了也能混個海軍中將、授皇家爵位啊),於是無論是開拓海外殖民地還是進行技術革新,都有著一批又一批的開拓者前仆後繼;蘇聯,怎麼就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從「帝國主義最薄弱的一環」變成了工業產值世界第二,歐洲第一了呢,除了先進生產關係的指導,還有就是工人階級的努力工作,他們第一次有了主人翁意識,就覺得這個活是給自己乾的,各種生產競賽,各種破紀錄,各種玩命,我們國家在建國初期也是如此。
有明顯對比的,一個階級固化的社會,是怎樣的死氣沉沉。看日本,經濟停滯二十年,社會層級分明,上升渠道幾乎被掐死。就像柯南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里說的:「骯髒政治家的兒子只會成為骯髒的政治家,滿腦子只想著賺錢的醫生的兒子還會成為這種醫生,銀行總裁的兒子終將成為銀行總裁。」那麼日本的下層人民呢——少女去援交、去攀附上層階級的老男人;少年只好寄託於遊戲、動漫、AV等精神鴉片,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宅男。為什麼我去宅、我去迷戀二次元、我選擇頹廢,因為很簡單啊,當我努力奮鬥都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的時候,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奮鬥呢?日本青年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對國家政治、社會經濟、公共事務的漠不關心,這源於對自己社會身份的不認同,「肉食者謀之」嘛,我關心又沒什麼用幹嘛要管呢。一位日本宅男在社交網路的一句話「如果這個國家要讓我為他去死,那這個國家就去死吧」流傳甚廣,要知道,這可是七十年前開著飛機撞航母的大和民族啊,從堂堂熱血的「昭和男兒」到如今自我拋棄的「平成廢宅」,中間差的只是一次經濟蕭條和一個固化的社會。
前幾天《光明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侵蝕》:「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漫無目的的頹廢」「什麼都不想干」「頹廢到憂傷」,這些散發著絕望特質的話語,配上生動的「葛優癱」「懶貓癱」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內容。從這些話里,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了某種情緒——什麼都不想干、只想蹉跎歲月、找一個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著的消極情緒。這與大家對青年朝氣蓬勃的一貫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費解,也令人擔憂。
官方的媒體看問題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說明什麼問題呢?單靠喊幾個口號,進行幾輪思想教育,強迫學生背點正能量價值觀,年輕人就能不「喪文化」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永遠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永遠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關係分析問題,年輕人為什麼「喪」,簡單得很,工作壓力過大,上升渠道渺茫,別說事業有成開創未來什麼的,就連房子都買不起。人又不傻,你能看到的未來預期就這麼點,努不努力差別不大,那肯定就「喪」起來了。日本的現在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還是那句話,當你發現努力、奮鬥都改變不了什麼的時候,那還奮鬥做什麼呢?
(四)驅離的世界
如何準確定義我們這個世界,不平等?固化?不不,這還遠遠不夠,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全球思想聯合委員會主席莎士奇亞·薩森,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我們當前的世界——Expulsions,驅離。
在其著作《大驅離》中,薩森指出,就像環境的破壞從污染土壤、水源開始,進而破壞整個生態圈,驅逐這個區域內所有的生物,經濟運行的邏輯也是如此。當今的經濟體制會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不單單是個固化的趨勢,還會有一個動力在後面推著那些被「驅離」的人——中產階層可以一夜間淪為新貧,而窮人被排除整個主流社會,永無翻身之日,處境還會每況愈下。薩森這樣解釋「驅離」效應,起初你只是貧窮,然而你會面對各種疾病、天災、暴力、法律缺失的處境,慢慢你會無家可歸、食不果腹,處境更加糟糕,最終被世界所拋棄。再比如窮人們連網路、智能手機都使用不到,對比整個社會的發展這不僅僅是原地踏步,而是倒退,這就是「驅離」的力量。
白岩松在前幾日的電商峰會上提出了「互聯網三問」:1、如果互聯網只是使富人變得更富,而窮人只是在淘寶上買一些便宜的東西,請問互聯網有什麼意義? 2、如果互聯網只是使大城市變得更便捷,人人嚮往,房價變得更高,而小城市只是在互聯網上打打電子遊戲,請問互聯網有什麼意義?3、如果互聯網只是使城市生活變得更美好,卻讓我們的農村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要靠天吃飯,請問互聯網有什麼意義?——這三個問題在一些人看來是無理取鬧,但是在我看來,問的還算客氣了。白岩松可能也是不接觸底層社會久了,真正的窮人哪會用淘寶買東西?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才多少、互聯網覆蓋率才多少,不要把那茫茫多的幾億人口不當人好嘛。當然這也說明一個問題,不僅僅是經濟、金融、資本在「驅離」,就連科技,也會讓落後人口被這個世界不自覺的淘汰。
薩森在書中認為,凱恩主義是吸納式的,即訴求是把儘可能多的人納入到這個系統里;而新自由主義是驅離式,把更多的人排除出這個體系內,只滿足了少數特卻階層的食慾。可見薩森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是有其局限性的,畢竟too simple,如果凱恩斯主義都是吸納式的,那它模仿的社會主義豈不是不知道吸到哪裡去了?作者也在採訪中對新自由主義進行了批判:「儘管經濟越來越受控於少數的有權勢的人,越來越多的的政府機構其實也在支持經濟權力的集中,尤其是美國和英國的中央銀行……當然,這些運動發生本身是好事,但它們也在掩蓋權力、財富集中的事實,掩蓋中產階層越來越貧困的現實。」
作者還提出了一個觀點,為什麼當今社會的反抗越來越難以成功,她的理由是越來越驅離,弱勢群體跟上層階級的實力差別越來越大,因此基本不會出現什麼成規模的、行之有效的反抗了。
其實這個話題是很有意思的,左翼學界也一直在探討,為什麼1976年毛澤東逝世、文革結束之後,全世界再也沒有爆發過一次成規模的左翼運動。08年佔領華爾街受這麼多關注,那是因為大家「活久見」了,這要擱在全球紅旗大串連的六七十年代,簡直就算和風細雨的小場面。就我分析來看,來自底層反抗運動的低潮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全世界物質生產資料相比以前大大豐富,窮人真的是要餓死了才會造反,但凡日子能過也就將就著吧,雖然社會不公在加劇,貧富差距就像坐上了火箭,但是整個蛋糕是大的,人民革命的動力大不如前;第二是革命主體的模糊,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現了大量的腦力勞動者,通俗的說就是「白領階層」,這些人究竟算是無產階級、還是小資產階級,左翼學界還在爭論不休,白領群體雖然過得也不咋地,但至少比體力工人要強一些,對於剩餘價值、階級認同的接受度並不高;第三是毒品,包括真實的毒品和精神鴉片,看巴西貧民窟、墨西哥和東南亞,底層人民就在毒品中耗空了靈魂與生命,僅存的反抗意識就是暴力犯罪,精神鴉片最典型的是日本,動漫、AV、遊戲的流行,都能讓人沉浸在一種虛妄的快感中,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不聞不問。
這個世界是這樣的,老百姓說我想要100,以前的統治者一毛都不給,賤民還有資格跟老爺談條件,結果就被各種刀槍棍棒火槍大炮教做人了;現在今本上是統治者和顏悅色的說我給你30,實在是沒有了地主家都沒有餘糧了,老百姓一看也成吧,將就著過吧。就像AV這種東西,雖然不是真人,但是看一看總比沒有好吧,沒有開玩笑,歷代起義、暴亂,性需求永遠是驅動力之一。在萬惡的舊社會,女性被嚴重物化,成為了男人的附庸,貴族老爺們可以納妾、可以有同房大丫鬟,然而底層男性永遠都在面臨著絕戶的危機。看《讓子彈飛》里,張麻子審強姦案的時候幾個兄弟自述——老二是強攻,老三靠雙手,老四有重度虐待傾向,老五是處男,老七是小受——簡而言之,就都是性需求不正常的人們。就AV現在已經這麼發達了,將來VR技術再有所突破,簡直無法想像。
所以我經常跟朋友開玩笑說,這個時代男人已經徹底沒救了,人類的未來只能指望女性的覺醒了。
(五)當代社會的階級晉陞
(略)全文可點此查看:驅離的世界:社會分層與階級固化
結語
開個玩笑,最後說點正經的。
我相信肯多人看完文章之後要舉出很多不服氣的例子,比如我認識那誰誰誰就是普通家庭出身,然後掙了多少多少錢/當了什麼什麼官/進入上流社會,作者你危言聳聽你居心不良你圖謀不軌。
我想說的是,用個例的證明來取代整體的證明是毫無意義的,妄圖用單獨現象來代表社會現象是錯誤的。誠然,確實有人通過個人努力和機遇實現了比較大跨度的階級晉陞,確實有人無法脫貧就是因為好吃懶做等惡劣品質,但是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我上面探討的所有都是社會問題,用個體取代整體是一種邏輯謬誤。我們國家有14億人口,就算階級晉陞率只有萬分之一,那也會有十四萬個無比勵志故事供人反覆把玩、瞻仰、麻痹。一直以來,我們的錯誤就在於過於關注分子而忽視了分母。再說萬分之一的比率很高嗎?因為有了那麼多成功的個例就能證明階級固化不存在嗎?除了我們每個人心裡的一桿秤,數據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更何況,就如我上一節所說,成功也是有很多偶然性摻雜在裡面的,比如基因突變,有的人就是生的特別美,有的人就是智商奇高,有的人就是運動天才,有的人就是有生意頭腦,他們這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基本上都是其他人憑藉「努力」「奮鬥」達不到的。
舉個例子,一個企業運營狀況不好,可以從企業內部找原因,比如總經理策略有問題啊,公司制度不合理啊,員工積極性不高啊,現金流出現困難啊等等。但是整個經濟蕭條,企業難以為繼,失業率陡升,那就是要從經濟規律、國家政策、國際環境找原因了,國家如果說「經濟不好是因為你們這些企業不努力」,是不是就顯得很荒謬了?
再舉一個更簡單的例子,我班主任跟我說:「好好努力,考個全校第一,給班裡爭光」,沒毛病。要是校長在開會的時候對全校學生說:「大家要加油,爭取每個人都考全校第一」,是不是就很扯淡了?所以要知道,「所有人」不是「一個人」的所有集合,而是一個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概念。經濟、政治、社會的學術研究中,個例探討是無意義的。
然而,個例的成功總讓人會產生一種錯覺,就覺得「我也可以跟他一樣」。這也是好萊塢電影、網路小說的慣用套路:有一個屌絲逆襲的男主角,一路開各種金手指,最後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打敗大魔王,能讓普通群眾產生產生一種深深的代入感,從中獲取心靈的慰藉。這也是人性的弱點,沒辦法。這也是為什麼,我更喜歡看我們五六十年代的紅色電影,雖然說正反派實在是臉譜化了一點吧、政治說教濃了一點吧,但是根本不玩什麼屌絲逆襲主角光環這種套路,就是實打實的「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武裝鬥爭」三大法寶,就是發動群眾砸爛權貴老爺的狗頭,「人間正道是滄桑」如是而已,看起來爽多了。
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黛安娜王妃:她闖進童話故事裡,卻沒有童話般的結局
※據說在北京租房被坑,乃人之常情……
※有哪些「發達社會的詛咒」的例子?
※L. S. Lowry| 勞倫斯·史蒂芬·洛瑞,他的城市,忙碌又孤僻。
※養孩子的意義到底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