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 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 不只是跑的更快

這雙Structure 20在Nike的跑鞋矩陣中被劃入了Run Fast系列,同時與矩陣中的Pegasus 33、Elite 8這類跑鞋不同,Structure 20還多了支撐型這一重身份。這樣的設定似乎與Run Fast有點互不兼容,但是Structure 20的目標不只是跑的更快。

過去在Run Fast矩陣中,Pegasus和Elite系列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相比而言主打支撐的Structure要低調許多,然而即使是低調的Structure如今也走到了第20代,對前幾代的升級也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系列的Nike跑鞋在設計上相互影響。

基本信息

定位:支撐型跑鞋

重量:302克(US 9)

中底高度:30mm(後掌),21mm(前掌)

中底高差:9mm

適合人群:正常/偏重體重

適合腳內旋程度:正常/輕微/嚴重

適合距離:5-30km

價格:999元

鞋面

在Run Fast矩陣中似乎很少看到Flyknit編織鞋面的影子,使用更多的是Flymesh材料,這雙Structure 20鞋面也是如此。鞋面以Flymesh透氣材料為主,前掌由雙層構成,外層偏硬,內容柔軟。

前掌鞋面的支撐由外層材料本身自己構成,所以支撐效果並不如加入熱貼合材料的跑鞋好。雖然支撐效果並不出色,但是Structure 20前掌鞋面上腳後的延展性還是不錯的,腳趾在鞋倉內的活動比較自如。

中足位置Nike這次為Structure 20使用了Dynamic Fit動態貼合技術,將4列16根的Flywire動態飛線集中於中足的最後兩列,除此之外,鞋帶孔的設計也有所改變,豎列結構的鞋帶孔設計加深各個鞋帶之間的聯繫。

之後只需要拉緊鞋帶就可以牢牢地鎖定腳踝和鞋口。Structure 20的鞋舌採用了半封閉式的設計,鞋面的2/3與鞋面內層縫合,保證鞋面的包裹感。

Structure 20的後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甚至和Pegasus 33的後跟設計基本相同。倒是鞋口裡面使用的內靴面料吸水、透氣性能比較不錯。

中底

Structure 20的中底主要由Phylon和Cushlon兩種泡沫組成,這基本上也是Nike在跑鞋上最為常用的設計。除了用來塑性的兩種泡沫材料之外,Structure 20在前掌位置置入了Air Zoom氣墊,增加前掌的緩衝。

這次Structure 20隻在前掌使用了氣墊,後掌則是完全依靠緩衝泡沫。這樣設計主要是考慮到Air Zoom氣墊的支撐效果不好,在尺寸見方的後掌內置入氣墊會影響到路跑時落地的支撐表現,而較為寬大的前掌則沒有這方面的擔心。

為了提供更好的支撐性能,Structure 20在中底內側使用了全新的Dynamic Support動態支撐技術,加寬加厚的中底能夠為落地後的腳踝以及腳跟提供較為有力的支撐,而不用擔心崴腳之類的情況。

除了採用動態支撐技術之外,Structure 20的前掌和足弓位置較之前鞋楦的寬度都有所增加,讓落地的接觸面積最大化。而且後跟處的中底使用了結構化的設計,可以有效的緩解落地震動以及內翻。

至於鞋墊,Structure 20使用的是OrthoLite鞋墊,厚度較為出色,在提升回彈緩震性能上也能起不少作用。

外底

乍一看Structure 20與Pegasus 33的外底設計幾乎一致,在主要的區域都使用了全新的蜂巢式的華夫塊設計,在抓地力和防滑性能上表現出色。

Structure 20的外底用的是BRS 1000的耐磨橡膠,耐磨性能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外底上從後跟處延伸到前掌的引導凹槽也是Nike這幾年常用的設計,只要是用來加強落地式前後掌的過渡。

總結

Structure 20的更新目的十分簡單,除了讓你穿上這雙跑鞋之後能夠跑的更快之外,跑的更穩也是它的一大目標。

相比前幾代的變化,Structure系列不再是專註於某一部分的支撐設計,如今的Structure 20更傾向於整體的變化,Dynamic Support和Dynamic Fit兩項技術的應用就是最好的證明。


推薦閱讀:

卡羅?卡帕爾波:一個商人和他的布拉格馬拉松
夏天結束前,還有什麼一定要做的事情?
b北美超馬故事 | Adventure, Darling,Fat Dog生成記—獻給那些熱愛越野跑的人們

TAG:耐克Nike | 跑步 | 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