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報道攝影師都在拍些什麼?

「與其拍攝一個東西,不如拍攝一個意念,與其拍攝一個意念,不如拍攝一個夢幻。」——Man Ray

2016北京國際攝影周當中,我認為比較值得一看的展覽,是由中德策展人聯手推出的群展「夢幻的翅膀:新歐洲攝影」,展出了歐洲報道攝影界八位攝影師的作品。每位攝影師將敏銳的感覺、理性的智慧和特別的技巧應用於建立個人獨特的風格,並以此反映當代人類的生存現狀和深刻背景。

我摘選了其中三位攝影師的作品在此呈現:作為形式獨特的報道攝影(在我看來,它們更貼近所謂的「觀念攝影」),它們不僅有著對於社會議題的觀照和反思,也體現了想像力、美感與創新。

● ● ●

凱瑟琳? 巴利特《燈光里的陌生人Catherine Balet《Strangers in the Light》

巴黎攝影師Catherine Balet的《燈光里的陌生人》遊走於小說和紀錄片之間,用畫家般的筆觸勾勒了21世紀的社會,反映了人類和科技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作品中僅用了科技設備照明——電子設備的光源造成了類似德國浪漫主義繪畫般的光感,給人一種不可思議的美感。

Catherine Balet構建了許多種不同的場景,表現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人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現象。與西方傳統繪畫中自然光形成的明暗對比既類似又不同,這些作品中的明暗對比是由液晶屏幕的電子閃光形成的。顯然,攝影家試圖通過某種類似隱喻的表現手法,來表達自己對現代社會的某種思考。

▲2012年,一位嬰兒出生第一天拍的照片和錄像的數量比1901年拍攝的所有快照數據還要多。

▲一對夫婦站在海邊的月色下,用手機自拍,這場景中蘊含的美感深深觸動了她。冷色的,帶著濃重技術味道的電子光源和暖色的,富於浪漫主義氣息的自然光在同一場景中交融,如同過去與未來的相遇。這啟發Catherine Balet拍攝這部作品。

「智能手機攝影的多變性和穩定性產生了大量照片,這些照片通常被快速下載並常常隨意儲存,它們的壽命都很短。矛盾的是,一旦它們放到網上,將是不可消除的。這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以至於沒有足夠時間讓這些圖像展現出它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

「科技讓我們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們聯繫,與陌生人交流自己的隱私。矛盾的是,它也削弱了我們的社會關係。即時通訊工具使家庭團聚,極大地縮短了世界的距離,使全球同步,但電子顯示屏卻將我們和坐在我們身邊的人變得疏遠。科技在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知識,使我們變得更聰明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非常膚淺的思想。」

「我拍攝的照片中人物彼此之間互不干涉,就像在那些經典畫作中,你幾乎找不到畫中的兩個角色有眼神交流的情況。」

● ● ●

克里斯蒂娜? 德? 米德爾非洲太空人Cristina de Middel 《Afronauts》

攝影師 Cristina De Middel 在互聯網上瀏覽,查看20 世紀40 年代到50 年代美國奇怪的心理學實驗時,偶然發現了內容為「史上最奇怪的10 項實驗」的文章。而位居這個實驗清單第一項的是從1964 年開始的尚比亞太空計劃——在1964年取得獨立後,尚比亞開始了一項試圖將第一位非洲人送上月球的太空計劃。作為一個缺乏財政支持的項目,該計劃雖短命,但反映了這個年輕國家的雄心,也成為了全球太空競賽里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這項實驗計劃勾起了她的好奇。她飛往尚比亞尋找線索,重新挖掘當年尚比亞人編織的太空夢。根據這段歷史,她用想像重構了這個夢想,創作了《非洲太空人》,這組作品包含大量照片、圖畫和相關的雕塑。

《非洲太空人》是一組巧妙、迷人的作品。攝影師並未嘲笑尚比亞的雄心,而是讓人們重新發現在由世界強權主宰的太空競賽中,仍有位於權力邊緣、弱勢卻不服氣的人,曾經勇敢地對太空說話的權力。但這裡的主題還是攝影。 Cristina De Middel 向我們展示了媒介是怎樣推動事實與虛構發展的——以及最終如何推動太空競賽的。

▲雖然作品在許多方面是虛構的,《非洲太空人》卻始於一位尚比亞部長寫給另一位部長的真實信件的放大影印版。信中說,「據尚比亞國家空間研究院主任愛德華? 馬庫卡? 恩柯洛索稱,美國和蘇聯可能會輸掉奔向月球的競賽。」但是,這個計劃需要資金支持。信中還稱,初露頭角的宇航員「不關注航天」,「當他們應該研究月球時候,卻忙著和別人調情。」而且,「這位被選擇成為『第一位登上火星的有色人種女性』的17 歲少女,還必須餵養她的10 只貓,作為她漫長太空飛行的旅途同伴。」

「我意識到如果有可能用一幅照片改變世界,那一定不會是在新聞報紙上。它將會是在其他平台上。我不想成為新聞界的一部分,正是因為其工作方式。所以我決定嘗試別的一些事,做一些小小的改變。我試著去虛構,因為我覺得似乎很多情況下現實並不能很好地解釋『實際現實』,這讓我對如何促使人們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相信,幽默是一種更聰明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它會使人們變得更好奇。」

● ● ●

喬亞金? 柯蒂斯與阿德里安? 索德瑞格標誌性的歷史瞬間

Jojakim Cortis and Adrian Sonderegger 《Icons》

喬亞金·柯蒂斯和亞德里安·索德瑞格自從在瑞士蘇黎世應用科學和藝術大學完成學業以來就在一起工作。他們稱自己的照片為《美國「9?11 恐怖襲擊事件」》,這個題目以漫不經心的方式表達了一種憤怒:它暗示發生於2001 年9 月11 日的事件、進入我們集體記憶的紐約恐怖襲擊的照片只是情境模型——一個在藝術家工作室的迷你模型。或者至少是這些照片能夠最終呈現出來的。

▲美國「9·11 恐怖襲擊事件」 (John del Giorno,2001 年攝),2013

恐怖襲擊場景的重現是這兩名攝影師在2012 年開始創作的一系列照片。自那時起,他們便在瑞士蘇黎世的工作室從二十年的歷史照片中重建「標誌性的歷史照片」。如協和式超音速噴射客機從巴黎戴高樂機場起飛後起火、隨即墜毀的照片;在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裡被虐待的囚犯站在木箱上,雙手攤開,電纜環繞手臂的照片;1937 年,成功穿越大西洋30 次的「興登堡」號飛艇試圖降落在美國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時墜毀發生爆炸的照片等。

▲泰坦尼克號沉船前的最後一張照片 (Francis Browne, 1912 年攝),2014

▲法國航空4590 號班機空難 (Toshihiko Sato, 2000 年攝),2013

「我們總是從解析原始的照片開始。我們十分仔細地分析當時的歷史環境:攝影師的有利位置在哪裡?在那個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從其他角度拍攝的照片有助於我們對拓撲結構有一個更好的定位,這需要我們從二維圖像構建一個三維場景。」

▲五名士兵在Broodseinde 之戰的剪影(Ernest Brooks, 1917 年攝),2013

「我們使用的大部分照片來源於平面媒體,並通過其傳播變得具有標誌性。我們的作品基於那些描繪歷史上最具標誌性照片的書籍。首先我們從中選取能代表該事件並對潛在觀眾最具辨識度的照片。同樣重要的是,挑選的場景在攝影層面必須可行。這意味著所挑選場景中幾乎沒有能夠被認出來的人;相反,我們選擇靜態的,或者最起碼是強有力的、逼真的瞬間;其次,我們總是試圖扮演視覺偵探,通過運用一些光學技巧重現似乎不可再現的場景。我們喜歡在創作照片的過程中挑戰自己。」

原文首發於圖蟲網:歐洲的報道攝影師都在拍些什麼?

推薦閱讀:

抓拍咖啡美圖就靠這5招,看看國外咖啡師是怎麼玩的?

TAG:摄影 | 欧洲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