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試著去創造點什麼吧
對於自己為什麼要做一件事,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立刻給出真正的答案。幾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說自己之所以會寫作,是因為能夠幫助將問題想得更清楚。但現在來看,這不過是一個副產品。我也是在今年某天,突然想明白了自己為什麼儘管時斷時續、磕磕碰碰,到最後還是會抽時間坐下來去寫點東西,連熱情好客的亞楠人民都拉不住我。
答案就是:我唯一可以完全按著自己心意去獨自「創造」點什麼的,只有寫作。
「創造」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大多數的工作都能用「創造出一些東西滿足別人的需求」來概括。不過正因為是要從別人手裡掙錢,所以工作的本質是去滿足他人而非自己。當然極少數的幸運兒,能夠完全依自己喜好還能掙到錢,面對這種人生贏家除了羨慕嫉妒恨也沒什麼別的方法,只能感嘆一句:老天爺賞飯吃。
所以想要只依自己喜好做點什麼,工作並不是適合你我這些普通人的選擇。而我又是一個動手能力基本為0的手殘,極限就是根據說明書組裝個電腦椅,也對編程攝影之類毫無興趣。於是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寫作了。
只依據自己的心意去創造點什麼,本身既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又是件挺要緊的事。微不足道是因為既然全憑自己喜好,那十之八九未必會對別人有所用處,所以別人若不感興趣實在太正常不過。其實捫心自問,我們大多時候也並不對別人感興趣,不是么?
說挺要緊,則是因為如果有那麼一件事,我們去做它既不是為了掙錢也不是為了他人認可,那麼裡面大概有一些和我們聯繫更緊密的東西在那兒。寫到這裡一定有人會提出異議:打遊戲讀小說看電影這類消費行為同樣滿足以上條件,那麼它們是否也和創作可以畫上等號?我以為「消費」和「創造」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人們所消費的正是他人所創造的,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需要我們去進入他人的世界,而後者需要我們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前者是我們接受他人的自我表達,而後者則要求我們去表達自我。
拋開所有外界的要求,只依據自己的喜好去做出點什麼,這本身便是對自我做出定義的過程。給你一張白紙,你會選擇寫什麼文字?給你一坨陶土,你會選擇捏什麼形象?給你一枚雞蛋,你會選擇做什麼料理?
一開始很大可能會覺得毫無方向一頭霧水,如同行走在渺無人煙的冰原之上,無論哪個方向望去都是白茫茫一片。於是不得不學著和自己坦誠相見,去慢慢敲擊開腳下的冰層,再循著其下的涓流耐心辨認所指引的方向。
剝離開一切他人的需要後,每一次的「做點什麼」都是和自我的對話,而每一次對結果的滿意程度,也幾乎完全取決於是否對自己足夠誠實。當你親手把某一刻的自我澆築定型,以某種形式具象化呈現出來時,便可以輕易地穿越一切障礙,去洞察自己在那一刻的全部心念與思緒,不論是妥協逃避,執念精進,亦或者猶疑彷徨,都毫無保留地呈現在眼前。
「自我」並非一個恆常穩固的概念,而是在不斷地變化流動。你會發覺在這一次次洞察自己的過程中,同樣也一點點地在雕琢著自己。每一次「做點什麼」最後的成果,都是我們自身的一個切面。這樣一路走下去,不斷重新認識著自己,也改變著自己,結果就是在這讓人片刻不得停歇的繁忙世界,我們得以和自己心平氣和地相處。
藉由獨自做點什麼,人們還得以體會到時間的力量。就我自己而言,寫一篇文章的過程中至少有一半的時間是在盯著空白的Word文檔發獃,剩下一半時間中還有一半是在走神,真正敲擊鍵盤的時間撐死只有四分之一。每次面對一片空白的屏幕和同樣空白的大腦,我都會對這次能否寫完新一篇文章充滿懷疑。
不過既然是只依著自己心意寫東西,那麼自然沒有任何時間上的要求。我可以任憑自己坐在電腦前,直到想出點什麼可以打在屏幕上的東西。這個過程並不需要任何技巧,只需要誠實加上耐心,去反覆地捶打著自己,最後總會蹦出一些火花,進而點燃頭腦里的導火索,讓我能夠寫下一些東西。至於技巧或才能,在這裡是最無關緊要的東西。
在這過程中,我可以體驗在耐心與時間的醞釀之下,一個想法是如何破土、發芽進而開花結果。一個個想法接連起來,一篇文章便漸漸成型。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雖然緩慢,但卻莫名讓我安心。無論在外面有多少糟心事兒,回到家裡打開電腦,發現自己還是能夠做出一點東西,這種踏實而篤定的滿足感足以讓人忘記其它不順安心入眠,第二天起來繼續提刀再戰沙場。
不過也許,上面說的這些都不重要。我建議每個人都去按自己心意創造點什麼,只因我相信你一定能從其中獲得樂趣,一種不以結果為目標,只專註於當下此刻的滿足感。它的滋味任何人都無法用文字傳遞給你,只有親自嘗試過後才知曉。
那麼,你準備去試試嗎?
本文原發我的微信公眾號:正經俠的奇妙冒險,搜「thezxz106」可關注。
推薦閱讀:
※改進自己的文風--文章是改出來的
※直男審美的小說作者,如何增強自己對女性的審美,從而塑造出讓讀者心動的女性?
※變形金剛5的口碑崩盤,教會了我什麼
※美國六年級小盆友寫的愛情故事 [美國老師如何教寫作2]
※寫作課說明
TAG: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