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安徽萬畝袁隆平超級稻減產絕收,被下「逐客令」?

RT,新聞鏈接:安徽萬畝袁隆平超級稻減產絕收 被下「逐客令」。BTW:他會成為一個劉翔嗎?

親情敬告親情敬告:如果你也對這類問題感興趣,請自行提出你的問題!本題主謝絕任何對該問題的重新定向!

請問,要怎麼防止別人對自己的問題的隨意編輯?


2014年長江中下游稻區因稻瘟病普遍大爆發造成減產是事實。很多抗性不強的水稻品種都出現來較大程度的減產,而單把「兩優0293」事件挑出來鞭撻似乎有其特殊原因,除了袁隆平,外行人還能把誰拿出來吸引眼球呢。據我所知,在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大多數水稻品種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部分品種還比較嚴重。

以下是一片2014年11月新華日報報道的江蘇地區稻瘟病的發生情況(裡面提到來部分品種,沒有著重提及「兩優0293」,只一帶而過的講了兩優系列):

《新華日報》:蘇南蘇中推廣稻種或絕收:盲目推廣缺技術服務

水稻收割基本結束,蘇南、蘇中一些農戶卻高興不起來——他們種的幾個推廣品種水稻發生嚴重稻瘟病,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8月中旬至9月中旬,淮河以南地區出現多年未遇的連陰雨天氣。一些水稻品種或因高產優質被確認為超級稻,或因米質軟香於今年初獲得「粳稻優質米品嘗評比會」金獎,但不耐稻瘟病。其間有什麼警示和教訓?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

30多年最重的稻瘟病

11月1日,53歲的農民邱懷柒在他承包的鎮江丹徒區寶堰鎮南宮村稻田裡,隨手拔出一穴水稻給記者看:16個稻穗,只有兩個是實的,其餘都是空癟籽。「50畝武運粳24號,都是如此。」

田裡多數稻穗呈灰白色,有的稻粒還呈醬褐色。拔出一根穗枝,上面還有一個褐節。隨同記者前來調查的江蘇綠保生態生防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王長軍介紹,這是得了稻瘟病——一種真菌性病害。按發生部位看,枝上生褐節是最嚴重的一種即穗頸瘟,局部枝粒變褐色的則是枝梗瘟。

東邊幾處田塊,是老邱種的南粳9108水稻,稻瘟病也很嚴重。

老邱是灌雲人,跟家人來南宮村包地種莊稼已有6個年頭。今年9月5日,他發現稻穗發白變枯,隨即向丹徒農委反映,農技專家前來做了調查。老邱拿出丹徒區農作物事故鑒定委員會9月30日出具的報告,上面寫道:「經調查,兩個品種水稻均為稻瘟病為害,其中9108(50畝)病穗率59%,武運粳24號(50畝)病穗率75.5%,目前估計兩個品種水稻均損失較重。」

「種了30多年水稻,從沒遇過這麼嚴重的稻瘟病!100畝水稻要少收8萬斤,虧掉15萬元。收割下來還抵不上工錢,家裡連買麥種的錢都沒有。」老邱痛心地說。

在鎮江丹徒、句容、丹陽3區市,記者走訪了50多個農戶,種植武運粳24號、揚粳4227和南粳9108等3個品種的,有數千畝發生較嚴重稻瘟病,其中寶堰鎮前隍村今年種的4800多畝水稻,約有1600畝以上發病嚴重。記者又向南通、揚州等地部分農戶電話了解,情況類似,只是發病品種增加了華粳7號。

而武運粳23號卻基本沒有發病或發病輕微。在句容茅山鎮東霞村一片稻田裡,記者見到一個奇怪的場景:稻田裡青黃夾雜著灰白,青黃的稻穗飽滿,長勢好;灰白的稻穗空癟,稻瘟病嚴重。水稻主人、51歲的許爾洪告訴記者,他承包農田260畝,種植武運粳24號、23號分別為140畝和50多畝,種揚育粳2號70畝,只有武運粳24號發病嚴重,武運粳23號僅輕微發病,揚育粳2號未發病。在栽秧後期,部分武運粳24號和揚育粳2號混雜栽種,結果就出現了上述場景。同一塊田,用同樣方法栽種、施肥、打葯,為何一種得病、另一種沒有病?

據省植保站測報科人員介紹,今年全省稻瘟病自然發生程度為近30年最重,在感病品種上大流行,但不同品種間發病差異大。田間調查,華粳7號、武運粳24、揚粳4227、南粳9108及部分Ⅱ優系列、糯稻系列品種發病較重,主要原因是氣候條件極其適宜及品種抗病性相對較弱,目前還未掌握具體品種種植面積、發病比例。南通植保站有關人員告訴記者,初步調查統計,全市種植水稻270萬畝,其中華粳7號、武運粳24號和南粳9108發生稻瘟病較重,平均發病率約10%,部分防治不到位的稻田發病率達40%—80%,發病達20%以上的田塊約20萬畝。

盲目推廣害了農民

稻瘟病是水稻最嚴重的病害之一。武運粳24號、華粳7號和南粳9108等都是近5年來新審定推廣的品種,相關公告附件中「接種鑒定」都註明「感穗頸瘟」。記者向省種子站了解這幾個品種在試驗種植時稻瘟病發病程度如何,工作人員回答「都是三級」。按我省水稻品種審定規定,如發生稻瘟病達到四級就不能通過審定,達到三級雖可通過審定,但處於易發稻瘟病的臨界點,表明品種對稻瘟病沒有抵抗性。

記者獲悉,以上一些品種今年分別都推廣200萬畝左右,業內人士估計,今年發生較嚴重稻瘟病的有100萬畝左右。種植者和我省糧食生產遭受損失,但其中某品種相關人員還對記者雄心勃勃地表示「計劃明年增加推廣面積到300萬畝」,叫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一位資深育種專家向記者介紹,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省很重視抗稻瘟病水稻品種的培育,取得很大成績,但近年來傾向於培育高產優質品種,加上推廣新品種達到多少萬畝後培育者就能得獎,種子公司又賺錢心切,名利驅動下極易出現盲目過度推廣新品種的現象。

據《江蘇稻作學》介紹,經對1957—1983年間氣象統計,每隔3至5年,在8月下旬到9月中旬間,我省淮河以南地區都要發生一次持續陰雨低溫天氣,極易引發稻瘟病。今年發生嚴重的稻瘟病,應給育種者、種子管理部門敲響一記警鐘:在新品種的培育與推廣上不應急功近利,要對農民與社會負責,既加強培育優質並抗稻瘟病品種,對現有不抗稻瘟病品種也不能盲目推廣。

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病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黃世文建議,對一些高產、口感好但易感稻瘟病的品種,推廣上要慎重,應在稻種包裝袋和品種說明書上註明,不宜在稻瘟病流行地區如丘陵山區等種植,還要做好跟蹤服務。

技術服務不能缺位

記者在多地詢問種植戶:是否知道所種品種易得稻瘟病,要特別注意防治?他們都回答不知道,賣種子的商家也沒有告知。而賣種子商店大多數人員也不知道所售品種易感稻瘟病。按規定,種子經營者要在售後2年保留種子說明書等資料,絕大多數農資商店卻沒有做到,可見在品種推銷上存在服務缺失。

記者發現,在同一地區種同樣品種,防治時間與方法不同,稻瘟病發病程度也很不同。與老邱同在南宮村種植了100多畝南粳9108的姚建華,8月底到鎮農服中心買葯防治,除5畝發病約20%,其餘田塊僅發病5%-10%。而老邱和其他一些農戶聽信鄰近金壇縣一農資經銷商的承諾,到9月3日才配了防治稻瘟病的農藥三環唑,錯過最佳防治期,導致稻瘟病發病嚴重。丹陽市延陵鎮寶林村貢忠寶種了130多畝武運粳24號,從8月10日開始打葯防治,以後每10天防治一次,在破口揚花達20%左右時加用了三環唑,9月20日打了最後一次葯,發生稻瘟病5%左右。

在大多數稻瘟病嚴重田塊,稻子長得茁壯茂盛,枝葉青綠。隨行的王所長詢問農戶施肥情況,發現普遍施基肥不足、後期氮肥施得過多,致使病害加重,有的農戶竟在水稻生長中期每畝施100斤進口複合肥加50斤尿素。記者查閱水稻種植、作物保護等書籍,裡面都提到防止稻瘟病切忌氮肥施得過多、過遲,並講前期重肥,葉瘟多發,後期多施穗肥、粒肥,穗瘟重。但多數農戶不知這個道理,反映有關部門在技術指導上做得很不夠。

稻瘟病的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穀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到葉片上萌發侵入。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菌絲生長溫限8~37℃,最適溫度26~28℃。孢子形成溫限10~35℃,以25~28℃最適,相對濕度90%以上。孢子萌發需有水存在並持續6~8小時。適宜溫度才能形成附著胞併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雲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品種抗性因地區、季節、種植年限和生理小種不同而異。

也就是說,氣候因素是稻瘟病發病的重要因素,是不是最重要也許有人不贊成,那就說是最重要之一吧。

那我們來看一下2014年江蘇、安徽夏季的天氣情況:

來自江蘇氣象局的公開信息——

江蘇省夏季(6~8月)全省平均氣溫為25.3℃,較常年同期偏低0.9℃。其中各站平均氣溫為24.3℃(射陽)~26.2℃(吳江),與常年同期相比,除豐縣持平外,江淮中西部、蘇南西南部和沿海東南部地區偏低1℃~1.4℃,其他地區偏低0.2℃~0.9℃。入夏至7月中旬前期高溫日數之少為1961年來歷史罕見。8月平均氣溫為1961年來歷史同期第三低值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平均氣溫15.3℃(邳州)~19.7℃(吳江),全省平均氣溫17.6℃,較常年同期偏高0.7℃。與常年同期相比,除連雲港、邳州和洪澤偏低0.1~0.2℃,全省其餘地區偏高0.1~1.5℃。

綜上,夏季低溫不熱,秋季溫暖,這個你說有利於病害大發生吧? 學植保的都知道。

在來看江蘇地區的降水情況

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濱海偏少2成外,其他大部分地區與常年持平或偏多2~3成。

夏季(6~8月)全省各站降水量為194.4毫米(沛縣)~811.3毫米(張家港),全省平均降水量為542.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6.2毫米,其中淮北地區偏少2~5成,江淮西部、沿江中東部和鹽城東南部偏多2~6成,其他地區降水屬正常範圍。6月中旬至7月中旬,淮北地區降水持續偏少,期間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降水量為144.0毫米(姜堰)~410.0毫米(睢寧),全省平均降水量為235.0毫米,較常年偏多近3成。與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偏多5成以上,江淮和蘇南中部偏少0~3成,其他地區偏多0~5成。

江蘇全省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持平略偏多,夏秋季節偏多的明顯。

再看看日照時數:

全省大部地區年日照時數偏少,夏季、秋季偏少

夏季(6~8月)全省各站日照時數為284.9小時(江都)~588.4小時(徐州),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徐州西部正常略多外,江淮之間南部及蘇南大部地區偏少3~5成,其他地區偏少1~2成。全省日照時數較常年明顯偏少,為1961年以來歷史第2低值,日照少於2小時的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日照時數為377.8小時(淮安)~571.6小時(贛榆),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453.2小時,較常年偏少1成。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南通、蘇州部分地區偏多,其他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偏少。

江蘇氣象局描述的氣象影響:

8月上旬至9月中旬出現大範圍持續低溫連陰雨天氣

  8月上旬至9月中旬我省持續出現陰雨寡照天氣,氣溫低、雨量多、日照少,為近年來罕見。經統計,8月6日~9月18日,全省平均氣溫24.0℃,比常年同期偏低1.5℃,為1981年以來最低,全省平均降水量310.7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6成,為1961年以來同期次多(僅次於1962年同期降水量492.8毫米),全省平均日照時數133小時,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長時間持續陰雨寡照天氣,致使水稻生育進程延緩,對水稻豐產構成威脅,同時,低溫高濕還加重了水稻病蟲害的發生,並影響了適期防治。大面積發病以穀粒瘟為主,蘇南、沿江、沿海地區部分田塊褐飛虱蟲量較高。

好了,來看安徽的天氣,安徽大概情況和江蘇差不多的樣子,2015年1月7日安徽省氣象局召開2014年安徽省天氣氣候回顧新聞通氣會:

2014年,安徽省年平均氣溫16.2℃,較常年偏高0.3℃。冬、春、秋三季氣溫均偏高,而夏季氣溫偏低0.9℃,為2000年以來最低。全省年降水量1285毫米,較常年偏多近1成。冬、春、夏三季降水接近常年,秋季偏多5成,為1986年以來最多

會議公布了2014年我省主要氣候事件,一是我省出現罕見「涼夏」。盛夏7-8月全省平均氣溫為26.2℃,較常年同期偏低1.3℃,為1994年以來最低。盛夏高溫日數相對較少,全省平均高溫日數僅為9天,較常年同期偏少4天,為2000年以來最少。盛夏高溫日數空間分布:淮北北部和江南大部10~16天,其他地區3~10天,其中嶽西和桐城僅為3天。

二是夏末秋初遭遇連陰雨。我省8-9月多陰雨天氣,全省平均降水量為30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5%,尤其是沿淮淮北普遍偏多1~2倍。全省平均降水日數32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淮北西部及江淮之間大部35~44天,宿州、靈璧、固鎮等33個市縣為歷史同期最多,最長連續降水日數江北普遍7~13天。主要陰雨時段為8月5-14日、8月23日-9月3日、9月7-19日和27-29日,其中以8月31日和9月28日降水強度較大。

老天爺不配合,啥都干不好,所以怎麼說,風調雨順對農業的好處老祖宗告訴我們的沒錯!

2014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情況在這邊上學的小朋友們深有感觸,2013年熱的要死,我等屌絲無法忍受南京的高溫和宿舍沒有空調的無奈,不是出去租房 @付茂強 就是在實驗室打地鋪 @張華歷 那種幾個研究生光著膀子躺在地上,還有小貓來回走動還舔人腳丫子的情形我還歷歷在目。

可是到了2014年,提前出去租房避暑的同學們連空調都沒用上,租金白花來吧 @張華歷 !

-----------------------------------------分割線---------------------------------------------------------------------不會用啊!------分割線是不是這樣用的-----------------------------------------------------------------------------------------------

再來說一下品種的抗病性:

水稻的品種選育本來就是一個選擇題,本來就很難有物種做到無所不能,水稻高產、抗病性好、口感好等等優點全具備的品種這個還真的干不來,轉基因也許以後可以做到,是也許哈,我不知道,知道了我也不敢告訴你我知道,要不有人罵我了。

每一個水稻品種的上市都有一個嚴格的審查過程,至少官方是這麼說的。雖然我不能完全相信一個上市的品種肯定沒有任何問題,至少它不會有很明顯的問題,如果有太多硬傷的話在各地審定和推廣中是非常困難的。

我查了一下2013年的農作物審定辦法(新版的,舊的懶的去搜了),審定過程不是那麼簡單的,不僅要提交育種的詳盡試驗報告,還要接受官方的品種試驗。

第十一條申請審定的品種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人工選育或發現並經過改良;

  (二)與現有品種(已審定通過或本級品種審定委員會已受理的其他品種)有明顯區別;

  (三)遺傳性狀穩定;

  (四)形態特徵和生物學特性一致;

  (五)具有符合《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的名稱;

  (六)已完成同一生態類型區2年以上、多點的品種比較試驗。其中,申請國家級品種審定的,稻、小麥、玉米品種比較試驗每年不少於20個點,棉花、大豆、油菜、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每年不少於10個點,或具備省級品種審定試驗結果報告;申請省級品種審定的,稻、小麥、玉米品種比較試驗每年不少於10個點,棉花、大豆、油菜、馬鈴薯以及省級確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比較試驗每年不少於5個點。

  申請者在申請品種審定過程中有欺騙、賄賂等不正當行為的,三年內不受理其申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二條申請品種審定的,應當向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請表,包括作物種類和品種名稱(書面保證所申請品種名稱與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中使用的名稱一致);申請者名稱、地址、郵政編碼、聯繫人、電話號碼、傳真、國籍;品種選育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育種者)等內容;

  (二)品種選育報告,包括親本組合以及雜交種的親本血緣關係、選育方法、世代和特性描述;品種(含雜交種親本)特徵特性描述、標準圖片,建議的試驗區域和栽培要點;品種主要缺陷及應當注意的問題;

  (三)品種比較試驗報告,包括試驗目的、試驗品種、試驗設計、承擔單位、抗性鑒定、品質分析、產量結果及各試驗點數據、匯總結果等;

  (四)品種和申請材料真實性承諾書;

  (五)轉基因檢測報告;

  (六)轉基因棉花品種還應當提供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

第四章品種試驗

第十五條品種試驗包括以下內容:

  (一)區域試驗;

  (二)生產試驗;

  (三)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以下簡稱DUS測試)。

  已通過省級審定的品種,具備相鄰省、自治區、直轄市同一生態類型區10個以上生產試驗點兩年的試驗數據的,申請國家級審定時可以免予進行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具體試驗辦法由品種審定委員會制定並發布。

查找來一下農業部的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706號 仔細看一下就知道,「兩優0293」是官方認可的推廣品種,在公告中其實就有提及高感稻瘟病,當然,看一下本次公告的其他品種也可以發現幾乎本次發布的所有的水稻都是高感稻瘟病。

審定編號:國審稻2006045

  品種名稱:兩優0293(區試代號:P88S/0293)

  選育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P88S×0293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6.5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2.0天。株型緊湊,長勢繁茂,葉色濃綠,劍葉挺直,每畝有效穗數16.5萬穗,株高118.7厘米,穗長23.7厘米,每穗總粒數178.3粒,結實率77.4%,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6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6.1%,長寬比3.0,堊白粒率35%,堊白度6.3%,膠稠度75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4.4%。

  產量表現: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90.4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4.94%(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61.9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2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6.1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03%。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1.02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1.08%。

  栽培技術要點: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一般可參照兩優培九的播期。大田育秧每畝秧田播種量控制在10公斤,秧齡不超過25天或秧齡不超過5~6葉;軟盤旱育秧秧齡控制在10天或葉齡在2.5~3.0左右。2.移栽:該組合分櫱能力強,應適當稀植,移栽規格以23.3厘米×26厘米為宜,每畝栽插密度以1萬~1.3萬穴為宜,每穴插1~2粒穀苗,每畝大田用種量0.75公斤。3.肥水管理:該組合較耐肥,高產栽培每畝施純氮15公斤左右,氮:磷:鉀為1:0.7:1。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為輔。基肥佔60%,追肥佔40%,追肥按櫱肥:穗肥:粒肥=5:3:2的比例分3次施。科學管水,移栽至拔節期僅保持濕潤狀態,拔節抽齊穗期田間保持1~2厘米水層,以後乾濕交替灌溉,至收穫前7~10天左右排干水,後期如溫度過低應注意灌水保溫。4.病蟲防治:浸種前種子應進行消毒處理,秧田期重點防治稻薊馬,大田重點防治螟蟲、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等病蟲害。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在審定過程中,官方和企業其實也認識到來本品種的抗病性不強,but who cares. 農業部不是都說來在稻瘟病輕發區種嘛。 當然,輕發區的界定又不嚴格,萬一發生了,也不能責任怪我是不是。

沒辦法,中央一再要求各地要保證糧食增產增收,這是硬指標,完成不了任務誰都擔不起,只要產量高,有時候冒點風險也是值得滴。

在江蘇這邊,稻瘟病發生前的九月初,蘇南地區連續大雨,而且本地中稻正好趕上破口抽穗期,按慣例說,破口抽穗期之前各地的農藥要下發到基層,開始統防統治,但是由於天氣因素的影響(有人可能想在雨過天晴了再搞吧,不在乎這一兩天)和信息的不暢通,很多農民防治跟不上,穗頸瘟發生之前的穗部侵染過程,剛開始是沒有什麼癥狀的,當癥狀發生時,再打葯防治已經是晚來,就等著減產吧。基層推廣的宣傳薄弱(其實基層農技部門也很賣力啦,為什麼薄弱大家都懂的),農民防病意識跟不上,讓稻瘟病的大發生有個很重要的引子。 由於利益相關,我也不好拿出證據,不是什麼話都可以說噠。

即使一個品種的水稻抗病性一貫較好,但是在浙江能抗稻瘟病不一定在雲南可以抗稻瘟病,環境不同,水土不同,植株生長中的生理性狀可能會有些不同,表現在抗病性和產量上的差異尤為明顯,而且每種病害在不同地區都會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種,一種水稻在不同地區抗病性必然有所不同。這也是在一個品種的推廣中要在每個推廣地區都要做試驗的原因,但是即使這樣,恐怕也不能避免忽略個別特殊的環境狀況。

其實也不是說「兩優0293」本身沒有問題,至少說明這次絕收事件的爆發是一次多種客觀因素和部分責任因素綜合造成的偶發性災害。 但是,為什麼它可以上新聞,而且那麼火啊,我覺得裡面袁老爺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至少新聞編輯會喜歡報道,內容嘛,說的越是邪乎越好,事情越糟糕越可以製造轟動,觀眾們喜歡點擊就好啦!公知們也迫切的希望把政府捧起來的模範人物給刷黑,反轉鬥士們對袁老爺子曾經對轉基因技術的推崇很是不滿,也要大幹一場。辛虧不是張啟發院士參與的育種,要不網上又得藉此機會搞出幾篇《轉基因水稻致萬畝水稻減產,農民群眾欲哭無淚》這種文章。

新聞的轟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被人挖掘出來了,當然,它本身要有吸引人的亮點,在這個新聞中客觀已發生的稻瘟病減產和水稻品種正好能和袁老爺子扯上關係就是亮點。 我覺得袁院士在這件事情中確實是躺著中槍,新聞上提到他的高產試驗的產量,也提到我國水稻平均產量-------這是幾個意思??? 全國水稻產量低難道都是因為用了袁隆平的超級稻嗎?袁隆平的超級稻品種又不只是一兩鍾,而是有一個系列的很多種,每個品種的增產幅度也不一樣啊!衝擊記錄的幾個品種也沒有全國大規模都在種植啊。超級稻在全國的種植面積恐怕還沒到三分之一。 所有水稻都是在實驗田精心栽培的? 據我所知,南方很多稻區水稻田間管理還不完善,這取決於農民的種植方法和實際管理,農民 都能科學種田? 把院士寫的和騙子一樣,這就是記者們的強項啊!

怎麼圖片又貼不上去了? 就不發前面的幾個數據圖片了。

——--——————————————————分割線————————————————————既然每個農作物品種有主管部門審核進入,也就有退出機制。像水稻這種不同地區有不同耕作制度的作物,由於氣候變化和耕作制度變化、病蟲害發生情況的變化以及政策變化等原因,也會有不斷的品種因為不符合當前糧食生產要求或者其他因素而被放棄,品種退出市場。因為安徽2014年稻瘟病的異常大爆發,易感稻瘟病的品種退出也是正常情況,根本不是網上噴子們亂噴的什麼假種子之類的。。。每年都有老品種退出,都是假種子么。 新聞記者的無良報道太具有「引導力」,「逐客令」這個詞用在這裡真的好嗎? 那品種引進過來的時候,也是同一個管理機構審核的啊,這個責任怎麼算。

讓記者去報道這種新聞真是看著頭疼啊!


新聞請認真看 客觀看 農業生產風險大 自然條件依賴度高,農業保險推進情況差,種植業人力資源品質劣化

新聞記者沒素質 沒節操 只顧操弄大新聞 芳草天!


此問題應理性客觀的對待。

1 袁隆平所研究的超級稻在解決糧食危機,為全球糧食增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問題的出現而全面否定其價值。

2 我們應實時關注該動態的進展,不能人云亦云,在問題未完全落實之前不應倉促的下相關結論,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媒體的表述,有些話題容易誇大化以吸引人的眼球來增加點擊量。

3 關於超級稻以及轉基因水稻,我們都應保持理性的態度,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政府在這方面的逐步重視,遇到的這些問題都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關於超級稻減產的問題進一步體現了我們對相關事情的參與度,但不能過分解讀。理性客觀嚴謹的態度是我們處理類似問題的關鍵所在。


同問,為什麼。隨便被改了問題。這是什麼設定。被誰刪的都不知道


不能忽視病蟲害的抗性問題ni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推薦閱讀:

如果核聚變發電真的投入民用,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蝴蝶效應和連鎖反應有什麼區別么?
超人的超級力量的能源到底來自於哪裡?
小孩受到驚嚇,正規醫學治療無效,最後用大仙來叫魂,病情好轉。這樣的事例很多,如何用科學方法解答?
有哪些必備的電腦知識技能?(總結篇)

TAG:農業 | 農產品 | 科學 | 袁隆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