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前夕法國平民的素質是個什麼水平?
01-28
法國人是一個感性的民族。法國人平靜時是世界上最溫和、最仁慈的民族,一旦迸發出猛烈激情,就會變成最野蠻的民族。法國人在行動中如此充滿對立,如此愛走極端,不是由原則指導,而是任感情擺布。只有法蘭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場如此突然,如此徹底,如此迅猛,又如此充滿反覆、矛盾和對立的革命。
在經濟上,18世紀的法國經濟狀況大有起色,無論工業、農業還是國內外貿易,60年代末出現了「路易十五的黃金時代」。大革命前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時期,人口增加,財富增長,海上貿易超過英國,在大革命前近二十年中增長了一倍。國王尊重公眾輿論,實施公共工程,設立基金賑濟貧民,農民自由和財產也逐漸得到保護。許多法國農民已變為土地所有者,並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在政治上,法國卻是由「文人」主導著。18世紀的法國文人關心同政府有關的各種問題,深入探索政治體制的基礎,考察其結構,批判其設計。他們維護自然權,以理性原則和抽象政治哲學為依據,構建起一個深具烏托邦色彩的理想社會藍圖。這場聲勢浩大的啟蒙話語猛烈抨擊君主專制和封建特權,反對宗教愚昧,為法國大革命進行意識形態上的準備,而文人也成為一個領導階級的假想替代物。「文學政治」超脫具體社會,在社會與政府問題上始終追溯更具普遍性、更自然的東西,因此它能夠燃起人們普遍的熱情,激起傳播的熱望。在民間,由於平民經濟狀況的改善,他們認識了更多的字,在信仰上不需要教士了。所以,民間普遍掀起讀書的熱潮,而最容易被他們接受的,正是那些「文人」們的政治宣傳小冊子。尤其是盧梭等人的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在民間引起激烈反向。儘管他的推理有些似是而非、不夠嚴謹。但他的表達充滿激情,又賦予人民至高無上的地位,令人無法抗拒。非宗教傾向在18世紀的法國人身上發展成為普遍佔上風的激情,原本被視為法國民族支柱的天主教會,開始被能識字的平民擯棄。民眾對這些思想家言聽計從、衷心擁戴,其實也是一種「愚昧」的表現。
由於以上因素,法國人民內部產生和發展了兩種主要的激情:第一種激情溯源更深更遠,即對不平等的猛烈而無法遏制的仇恨;第二種激情出現較晚、根基較淺,促使法國人既要平等,又要自由。
臨近舊制度末期,兩種激情都同樣真誠強烈。大革命開始了,兩種激情混合,暫時融為一體,在接觸中互相砥礪,最終點燃了整個法蘭西的心。
最近在看《烏合之眾》,講到了點
推薦閱讀:
※汪有的 Live ——啟蒙時代的絕響:從《百科全書》到化學革命
※盧梭的布爾喬亞問題 | 城與邦
※後現代主義哲學有未來藍圖嗎?
※有哪些冷酷且精闢的名言?
※如果美國真是基督徒口中的「山巔之城」,那為什麼不在憲法里定基督教為國教反而明確寫入政教分離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