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先放棄 20 件你想做的事吧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ful people and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is that really successful people say no to almost everything. —— Warren Buffet
工作特點使然,我時常要密集地和朋友討論「戰略」問題,說得具體一點,大概是「應該做哪些事情」和「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這些問題經常是公司層面的,也有很多時候是個人的。
而討論了這麼久,我最近才意識到,戰略的核心意義是「做出選擇」。不需要選擇的,就不是戰略。比如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提供良好的客戶體驗」和「建立高效的運營體系」就不能算是戰略,因為這是大家都要儘力做到的。《哈佛商業評論》的這篇小文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它的表述方法是:你戰略的相反面必須是另一個戰略 ——「提供很差的客戶體驗」肯定不是。
同樣,對於個人來說,「勤奮學習」或者「認真工作」也不是戰略,決定花時間「學好英語」而不是「提高做 PPT 技能」才是。
n戰略沒有小事。那下一個問題就是:作為個人,如何進行選擇,以及樹立自己的目標呢?Mike Flint 與巴菲特的故事
前一陣讀書,有個故事很好地解答了這個疑問。故事是關於巴菲特和他的私人飛機飛行員 Mike Flint 的:Mike Flint 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員十年之久,還曾為美國四任總統開過飛機,但他仍在事業上有著更多追求。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討他的職業生涯目標時,巴菲特讓他去做這麼一件事:
首先,巴菲特讓 Flint 寫下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 25 個目標來。於是,Flint 花了一些時間,把這些目標寫了下來。
然後,巴菲特讓他審視一下這個清單,然後圈出他認為最重要的 5 個。Flint 也照做了。
Flint 現在有了兩個清單。一個是他認為自己職業生涯最重要的 5 個目標,另一個是另外 20 個他也覺得比較重要的事。
巴菲特問 Flint:你現在知道該怎麼做了么?Flint 答:知道了。我現在會馬上開始著手於實現這 5 個目標。至於另外 20 個,並沒有那麼緊急,所以可以放在閑暇的時間去做,然後慢慢把它們實現。
巴菲特聽完後說到:不 Mike,你搞錯了。那些你並沒有圈出來的目標,不是你應該在閑暇時間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應該盡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應該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它們,不去花任何的時間和注意力在它們上面。
這讓我想到了三件事:
1)有目標是非常重要的。當有了具體的目標,你才能反覆地推演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和路徑,才能在每天早上睜眼之後明白自己應該圍繞什麼東西優化和努力。我聽過的另外的一個很好的表述方法是:將開放式的問題變成封閉式的問題。而「什麼都能做」或者「所有方向都可以是方向」是最可怕的,對於個人或是企業都是如此。滴滴早期找到了「五分鐘內叫到計程車」的這麼一個封閉式的目標,就意味著,它一開始不需要去開拓專車或快車,不需要優化用戶乘坐計程車的體驗(比如培訓司機,在車內放上水、紙巾或者雜誌),而只需要圍繞著如何覆蓋更多的車,以及優化車輛的匹配演算法來執行。這樣整個公司的目標是極明確的。
2)專註很有力量。在一個人的認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如果有太多目標,那麼很可能哪個都無法完成。儘管「專註」和「聚焦」的概念已經被現代人提及的太多,但真正能做到準確地辨識自己的慾念,去除自己不真正需要的東西的人,還是少數的。
3)比起「有所為」,「有所而不為」可能更關鍵。這可能和芒格說的「Invert, always invert.」 有相通之處。沒有被選中的那 20 件事,其實也是你感興趣的或者有意義的,所以就很容易找到各種合理的理由去在那些目標上花時間。但它們才是默默消耗掉時間,轉移你的注意力,又不能真正產出成果的事情——這種目標比看起來明顯就很愚蠢的東西更加危險。
一個可操作的方法
順著這個思路,我也去做了和 Mike Flint 相同的事。在過程中我發現,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列出清單再劃掉那些不重要的選項,其實是個相當考驗人的過程。於是我做了一些細化和擴充,如果你有興趣,下面是一個可以執行的方案:
1. 列出 20-25 個對你最重要的事,或是最想達成的目標
a. 這個清單上的目標,即可以是階段性的,比如「未來一年我想達成的目標」,也可以是永久性的——我自己寫的就是「我的生活里到底什麼對我最重要」。但如果是階段性的,可以盡量寫得具體一些。「我希望自己的體脂率能到 20%」比「我想變得更健康」要好,「在知乎上寫十個長答案」比「加強寫作頻率」要好。而如果是長期的,可以稍微模糊一些,比如「和最聰明的人在一起工作」。
b. 如果你想不出 25個也沒關係,試著天馬行空,go crazy with your list。你心底里一定有一些最深的渴望和最瘋狂的想法,把它們寫出來。
c. 慢慢來,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我的經驗是,列出一個「自己希望想做的事」的清單,絕不是花一個小時頭腦風暴一下的結果,而是一個細細琢磨,偶爾靈光一現的過程。不用想著一下午把這件事情搞定,我花了兩周時間,你完全可以更多。
2. 將這個清單上的目標慢慢縮減成 5 個
a. 這應該整個步驟中最重要的一步,我曾在一個知乎問題里寫過,慾望沒有對錯,我們需要的是誠實面對自己。另外,為了接近事情的本質,你可能需要反覆地拷問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真正希望實現的是什麼、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如果你喜歡衝浪,你是喜歡衝浪帶來的陽光、沙灘與多巴胺,還是喜歡「衝浪時候的自己的樣子」,或者是「和其他玩衝浪的人在一起」?——這些都是不同的。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反覆用三個問題來去除掉那些幻象:
1)過去十年里,你還記得自己最開心的某個瞬間么?當時發生了什麼?你為什麼那麼開心?
2)曾經你對哪些東西非常有熱情,但後來又放棄了的?原因是什麼?
3)如果現在你的銀行賬戶里突然多出來了三億的存款,那麼目前生活里的哪些事你仍然是會繼續做的?......
b. 「5」是一個虛指的數字,至少對於我來說。如果設立短期目標的話(比如一兩年之內),我覺得有兩三個比較具體的目標就很好了(當然你還可以把它們拆分成更細小的目標,在哪個層級上設定這些目標也是你需要考慮的事);如果是更長期的想法,那麼 5 個也算是合適。最重要的是,留下那些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c. 同樣地,慢慢來。比起瘋狂地列舉好玩兒的事,去除掉它們是個更觸及靈魂的過程。所以,不用想著很快完成。你可以細細地體會一個東西給你帶來的快樂究竟是什麼(比如我會反覆問自己,我為什麼喜歡打網球?它給我帶來了什麼?),也可以將這些工作放在大腦的後台運行,然後在某個瞬間你就會明白它們的意義。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精簡這個清單,你不必害怕需要更長的時間。
3. 根據你精簡的情況,列出一個「一定不去做」的清單來(not-to-do list)
到這裡,你終於完成了絕大部分的流程,但行百里者半九十,這最後一個步驟也是非常重要的。剛才你已經劃掉了 20 件你有些興趣但最終決定不作為最高優先順序的事,現在,基於它們,你應該列出一個以後「一定不要花時間去做」的清單來。如果你決定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專心把做 PPT 的水平提高,就先不要想著練習 PhotoShop 的技巧,雖然這看起來也在「努力」。當你有了這麼一個清單之後,以後再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就可以很堅定地進行選擇了。放棄很難,感動自己則容易得多。
最後,一點心理學上的小事
任何「自我提升」方面東西都是知易行難的。我知道哪怕這篇文章已經努力把這個過程寫得明白,但離讀者真正做到也是不那麼容易的。很多時候,是否能做到是個心理問題。我在想,完成這件事,大概有三件事需要克服:說「不」的能力;抵抗「害怕錯過」的能力;以及行動的能力。下面這三篇文章也許能幫到你:
1. 我們為什麼難以說「不」:其實你可以說「不」|什麼是「自我堅定」(Assertiveness)?
2. 什麼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FOMO:一種社交時代的專屬疾病;以及改掉一個習慣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3. 聰明人常會遇到的問題:PS 位置、D 位置與「聰明人」的詛咒
祝你好運。記住:You can do anything. But not everything.
參考閱讀:
1. Warren Buffetts "2 List" Strategy: How to Maximize Your Focus and Master Your Priorities
2. The Mistake Smart People Make: Being In Motion vs. Taking Action
3. Do Fewer Things, Better
4. Why Focus Wins
5. Simple Goal Setting that Gets Results + Free Goals Workbook
題圖:Spring Training by Chi Birmingham
推薦閱讀:
※本碩工科女,博士繼續讀工科還是轉管理學?
※職場中,不懂「專業」的人,遲早會被淘汰
※歷時3年615位諮詢者:那些成功的人都有點「不走尋常路」
※不良資產行業相關的問答(職業方面Ⅱ)
※醫藥銷售行業的現狀如何?發展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