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理解供應鏈管理的快速反應能力?

程曉華

2016-9-30

一提到快速反應(QR-Quick Response),很多人立馬想到了EDI(電子數據交換)及信息化系統,好像上了信息化,企業的供應鏈快速反應能力馬上就提高了。

供應鏈管理的實踐告訴我們,QR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實現的。

在我這幾年審核、諮詢的製造業客戶中,不乏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投入及其奢侈者,ERP是SAP或者Oracle,兩頭是很高端的CRM/SRM,中間有MES/OA,還有APS,可謂武裝到牙齒了,但是為什麼他們的供應鏈反應能力還是不盡人意呢?

記得曾經在網上看到一篇轉自《環球企業家》的文章(作者劉泓君),在談到美特斯邦威應該向ZARA學什麼的時候,上海交大的董明教授就說,「不要簡單地從某個環節向ZARA學,要把整個供應鏈都學像,從全局的角度去協調和優化」,「在信息的利用方面,不是簡單用庫存管理,倉庫管理系統等,我知道這個商品有多少貨,剩多少貨,這種信息有意義,但是意義不是很大。真正要利用這些信息,給出一些科學的決策,就像補貨量,我要綜合所有在店的這款衣服的實際銷售情況,利用這些信息給出一個估計的計算或者優化,給出一個建議的訂貨量,這是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也是中國企業非常缺乏的」。

董明教授強調的是如何利用信息進行(補貨)決策,這是「非常核心非常重要的」,但這「也是中國企業非常缺乏」的能力。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信息本身不會決策,決策最終是要靠人的。

而我的理解是,這種決策能力,其實就是供應鏈的反應能力。

前幾天我在山東跟幾個客戶的銷售、供應鏈、IT等的高管們座談,其中銷售抱怨最大的就是拿回來的單,遲遲得不到承諾,即使是好不容易承諾了,最終可能還是出不去貨。

這就是典型的供應鏈管理決策能力太差,對客戶需求的反應能力太薄弱。

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對客戶需求的快速承諾能力(Quick Commitment to Customers Demand,QCCD) - 這是對供應鏈管理的基本要求。記得我在IBM給諾基亞代工的時候,一開始他們要求我們接到單後24小時之內承諾就可以了,後來就說必須在8小時之內,再後來是2個小時,富士康到北京建廠開工後,諾基亞的要求是30分鐘,否則你就搶不到單!

2. 承諾的保證能力(Capability to Keep Commitment, On-time Delivery to Commitment,OTDC)- 你承諾了,你就要做到,否則,你的承諾還有啥用?真正干過供應鏈管理的人都知道,我們從來沒有Guarantee(100%確保)這一說,但你大概要確保98%以上吧?即使你達不到98%,你至少有個持續提高承諾達成率的趨勢吧?這其實是個承諾質量及其保證問題。

3. 不斷縮短出貨時間的能力(On-time Delivery to Demand)- 你承諾了,你做到了,這其實是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功,關鍵問題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你還需要持續提升滿足客戶越來越「不講道理的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滿足客戶今天下單,明天就要貨的能力。

那麼,如何提升這些供應鏈管理能力呢?

有人可能會講,這還不簡單?加大庫存嘛!

我早就寫過很多文章講這個道理,「庫存越高,客戶服務水平越差」,這裡不再多談了。

其實,供應鏈管理既沒有絕招兒,也沒有捷徑,你唯一能做的還是圍繞著3個P去搞:

1. P1rocess - 流程,從接單到出貨,中間的生產控制及供應商管理流程以及ERP等IT信息系統的持續優化是個關鍵,而流程優化的前提是搞清楚你的業務模式;

2. P2eople - 人與組織,在持續優化流程的基礎上,持續優化組織架構,尤其是在具體的角色與職責方面,在我審核過的很多客戶中,職責裡面都出現過「確保」、「保證」之類的描述,這其實都是口號,不是職責;

3. P3erformance - 績效考核,合理的KPI體系可以幫助組織提升業績,反之則只能是誤導,如考核計劃員、採購員的停線次數等,基本都是些扯淡的考核。

4. 最後,也是結果,那就是組織技能(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或者叫供應鏈管理的整體能力。供應鏈管理組織必須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因為供應鏈本身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擴大,供應鏈管理的能力必須跟得上,否則,企業規模越大,企業倒閉的風險越高。

一個學習型供應鏈管理組織的顯著特點如下:

1. 學習新知識的強烈願望

2. 快速把新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組織技能的能力

3. 創造新知識、新方法的能力

但在長期的供應鏈管理實踐中,我們還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企業的供應鏈快速反應能力,跟他們的供應鏈的老大甚至是企業老闆的個人習慣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那種經常不能及時回復別人郵件,甚至是連回都不回的人,他的企業或者他管理的供應鏈水平一般也是不咋地。

記得我在偉創力做手機事業部的供應鏈管理總監的時候,有一次被索尼愛立信的一個負責給我們提供Buy/Sell(買/賣,客戶提供物料)物料的採購經理(瑞典人)給投訴到我老闆那裡去了,就是因為我沒有及時回復他的郵件,我老闆親自打電話給我,很委婉地批評了我,我當時說,這不是小題大做嘛?!不就是個郵件嗎?

我老闆說,他就是那麼個人,可能是干供應鏈時間長了,職業病,對Response(反應)看得很重。

我後來仔細想想,這是有道理的,供應鏈玩的不就是個Response嗎?

感謝索愛那個採購經理,我後來養成的習慣就是,你只要給我寫郵件,我一定回你,不管是客戶的郵件,還是我書的讀者、粉絲的,這可能也是職業病吧。

習慣成自然,一個企業的供應鏈組織如果能夠養成快速反應的好習慣,這其實就是一種很強的競爭能力了。

作者程曉華John Cheng 先生,《製造業庫存控制技巧》(中國財富出版社)第1、2、3、4版著作者;《製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始人、講師,全面庫存管理TIM)諮詢獨立顧問全面庫存管理互動平台timvalue.net


推薦閱讀:

有哪些東山再起的商業故事讓你驚掉下巴?
如何看董明珠說小米缺乏製造基礎,與產業鏈缺乏共贏精神?
松果CPU背後,這些年小米技術布局得與失
昔日「跳票王」如何跳過供應鏈的坑?
採購工程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TAG: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