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到底是份什麼樣的工作

這篇文章寫給初入建築行業(包括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的設計師,即將畢業、面臨擇業選擇的應屆生,以及剛剛考入或想要報考建築類專業的人。

全文2869字,閱讀需要4分鐘

本文首發於「北構而西折」。

——記工作一年又余 於滬自宅

轉眼又到了秋風微涼,欒樹花開的季節。

寫下這篇文章是想把我在學校時對擇業的困惑和迷茫,以及這一年來的所見所聞所想,給現在正面臨這困惑的人看。我希望儘可能保持客觀,闡述我所觀察和體驗到關於設計師這份工作的真實面貌,以及整個行業的現狀。

畢業前夕,我正糾結於是否要繼續出國深造景觀設計的專業,哼哧哼哧地準備了半年的申請,Offer來臨時,卻在最後一轉念間都拒掉了。我決定參加工作。我想要先了解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這行。

從實習期開始,這兩年前前後後在五家設計公司呆過,其中有知名的外企大公司,也有初創業的小公司,所以我想我的觀察多少還是有普適性的。

1. 寒冬來了,到底有多寒

某A字頭設計公司上海部搬離了靜安寺的辦公室,遷去租金更便宜的地方,裁撤大批員工,許多海歸背景的首當其衝,因為無法支付高額薪水。

某B字頭外企因持續降薪,景觀部門走到只剩兩人。

小公司受困於周轉不靈,常常處於活多人少收不到款的窘境。

坦白說,這兩年對於剛入行的年輕人真的算不上好環境。入行起薪基本白菜價,想想苦讀多年掙的還趕不上去餐廳當服務生也是心寒。而且因為人手不足,工作量超額,每天加班基本不在話下。從甲方到材料商,整條產業鏈上大家都在勒緊褲腰過日子。對於企業來說,絕對是難熬的兩年。

寒冬什麼時候會過去?真的不好說。這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牽一髮而動全身。

不過國家總是要發展,建設新環境的需求還是在的。經過這幾年的血戰廝殺,最後大環境終將趨向穩定。然而在這幾年裡,能留下來的是真英雄,有設計能力,只是一個必需條件罷了。俗話說,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機遇最多的時候,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 設計師沒有那麼神話,但也不是一無是處

回想起當年高考報志願的時候,大概是被這句話騙了進來:建築學是一門理性與感性結合的學科。後來發現,建築學是的,然而建築設計師並不完全是。

在學校的時候總覺得設計師無所不能,從概念到落地主宰一切。

卻又經常聽人說,設計師就是甲方走狗,甲方說什麼就做什麼。

兩種說法都有失偏頗。我覺得在學校里,設計師的地位絕對是被過分神化了。我們總是解讀大師作品,覺得大師一個想法就KO掉一切現實問題,其實那背後都必需遠超常人的努力和掙扎。我們總說建築設計是其它各行的龍頭,但那不代表設計師地位最高,分量最重,能力最大。

在一個項目里,設計師其實和其他人一樣,為項目的達成貢獻專業能力。

在一個項目里,甲方有甲方的立場,多數時候是為了獲取經濟效益,有時候兼顧社會利益;設計師有設計師的立場,創造美,創造實用,兼顧社會責任;其它結構師、水暖電等等也有他們的立場。大家是在互相牽制,互相磨合中共同推進項目的落成。

回到第一句話,為什麼我覺得建築設計師不完全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呢?

事實上,經歷了長期以來的市場演化,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設計師與設計工程脫離開來,使得設計師漸漸專註於研究人文領域的問題,處理表面的功夫。這裡所說的表面功夫,指的是一切看得到的空間呈現出來的結果,裡面也包涵了對機能、流線、社會學、心理學等等的思考,而不僅僅是美學的狹義概念。在實際工程中,出於對效率的追求,理性和感性的部分被分離了。

很多長期待在大公司里的設計師更是如此,因為有很多配合的結構設計師、水電設計師、植栽設計師,所以在做設計的時候可以不去考慮和了解其它的部分,專註於處理空間形態,最後通過合作溝通的方式解決矛盾。

而這導致的一個後果是,極少有設計師能夠同時熟練地將看不見的內部系統和看得見的空間形態作為一個整體去構建空間的體系。在高度細分市場機制的馴化下,設計師越來越多地扮演起藝術屬性的角色,而遠離了工程屬性的角色。

既然如此,那設計要做成什麼風格,長什麼樣子,很多時候不就是甲方說了算的事嗎,要設計師幹嘛?

我想說,沒有特定的人只做特定的事,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很多甲方真的比設計師專業,見識要廣,提出的見解一針見血。但有更多的甲方,沒有你專業。

弄明白甲方說的話背後真正的需求,從本質上予以應對,是設計師的本事。

3. 設計師是份好職業嗎

在這一年裡,我個人感受到設計師難為的原因大多來源於兩個地方:

一個是超長的工作時間,建築行業尤其,每天工作到晚上十點,周末單休是很多公司的常態。

另一個是想要獲得工作的價值感和意義感,很難。

第一條應該容易理解。十年的黃金期落下了「短平快」的病根子,市場已形成了不合理的常態認識,交付工期短,設計師的壓力被平攤到每一天。導致超長工時的另一大原因,是設計師的生產工具落後。從以前到現在設計師 90%的工作時間都消耗在了二維圖紙的準確表達上。用二維去解釋三維本就是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做轉化,製圖人需要編譯一遍,讀圖人再解譯一遍,平白多了兩道流程。隨著VR的發展,往後應該可以寄望於設計師獲得某種程度的解放。

另外,對於像建築行業這樣複雜的領域,應運時代發展形成的高度細分的社會分工制帶來了很多難題。細分必然導致專業間交流需求增多,而交流的時間成本最終又壓在每一個在職者的身上。

那麼,第二條又從何說起?設計師按理來說應該是最能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業了,這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

我們需要回過頭來想一想,設計師的工作最後產出的產品是什麼——是圖紙嗎?是彙報文本嗎?都不是。如果以設計師的職業為目標,想要長久地持續性地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必須要認清並堅持在這件事上:設計師工作的產品,就是想法

在一個設計公司之中,同樣因為分工制導致了產出想法、完善想法和表達想法的工作是分離的。

初級設計師往往都在處理表達想法的工作,也最易迷茫而無所得。

中級設計師,則要面對與甲方、施工方的博弈,在大框搭建後,還需全面負責局部和細節的完善。在這個階段,積累不足則容易進入無盡改圖的深淵。

最終至於高級設計師,其苦惱則源於更大的市場的限制、技術的限制,超出自己能改變的影響範圍。

近年來,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設計師更是面臨了新的問題:經濟危機。設計服務的特性註定它無法量產,不具備可複製性,而它在工程環節中的非必需性使得議價空間受市場的強烈影響。

一個設計師,從工作起步,到真正能將想法很好的付諸實現,快則七八年,慢的話,十年都不算長。這真的是一個深耕而成的職業,漫長的磨練和經濟上的考驗都對人的心理素質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相比於高教育成本、長時間的投入、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設計師所得到的回饋是否值得?有時候,不僅要靠設計師本人不斷的堅持和努力,還需要看一些時運。

長久來看,設計工作的人文屬性必然會受到更多重視,然而這註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需藉助於社會其它方面的進步。期待工期得以拉長多半無望,這畢竟不符合市場的發展規律,只能寄望於工具和技術的進步,讓設計師能從單純的體力工作中解放出來。

設計師的天性註定了它就是少數人的職業。君不見許多人懷揣夢想和激情而來,卻帶著滿身傷痛離去。

迷茫的人,好好看清自己,努力了解環境。路自在前方。


推薦閱讀:

慢慢走,建築師在這些城市能活得久一點
三位資深建築師,在家門口設計了一個180㎡的養老院
張淼、張健蘅、陳皓丨2016年我們的建築實踐
手繪教程|建築人視效果圖
新華書店整容了?!不敢相信!這顏值是要直逼方所啊!!

TAG:设计 | 职业选择 | 建筑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