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西方哲學史》28:原子論者的「機械論」

在寫這篇的時候,我正在追2012年的一部經典韓劇《九回時間旅行》。看過的小夥伴知道有多經典,沒看過的可以嘗試看一看。

這部神劇的邏輯可以歸結為兩個字:因果。

古希臘哲學家留基波說過:沒有什麼是可以無端發生的,萬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是原子論者的創始人,前者有可能是一個傳說,後者則可以確定是存在過的哲學家。

原子論者相信萬物是由原子構成的。

原子之間存在虛空;

原子不可毀滅;

原子永遠是運動的;

原子的數量和種類都是無限的。

原子論者用「機械論」,而不用「目的論」來解釋這個世界。

什麼是目的論,特別好理解:

麵包師為什麼做麵包?因為人們會餓。

為什麼要修建公路?因為我們要開車在上面行駛。

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因為要考大學。

……

最浪漫的目的論,被張愛玲寫進了小說《傾國傾城》。在小說里,日本攻佔香港這件事,在女主角看來,只是為了把男主角困在香港,好讓自己搞定這個男人。

用「目的」來解釋事情,即「這件事是為什麼目的服務的」,就是「目的論」了。

解釋完「目的論」,我們來看什麼是「機械論」。

因果,即「是什麼事前情況決定了這件事情的發生」,就是機械論。

比如,把水加熱到100攝氏度,水就會沸騰。這就是因果,是機械論。

而,水為什麼存在?是因為人們口渴。這就是目的論。

別小看「目的論」和「機械論」的區別。羅素認為,機械論會引向科學,而目的論不會。

原子論者從機械論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偏向科學的。而之後的科學家,直到文藝復興之前,都在用「目的論」來思考哲學,沒有引向科學,耽誤了人類的進步。

所以,羅素對偏向科學方法的原子論者刮目相看。

生活中,每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可以分為「目的論」和「機械論」。

偏向「目的論」的小夥伴,特別有使命感。比如,我愛著女朋友,我要賺好多錢,目的是讓他過上好生活。「目的論」往往會讓一個人覺得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但是,「目的論」存在一個悖論。為了好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嗎?比如為了孝順父母,可以搶銀行嗎?(我想不到好的答案,大家有什麼高見,給我留言吧。)

偏向「機械論」的小夥伴,特別的理想,有步驟感。比如,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會好好學習、努力工作、一步一個台階的向上爬,結果一定的是成功,最差的也是「大器晚成」。

但是,機械論也有問題,按照步驟走到最後,就一定會實現嗎?水,加熱到100攝氏度,在正常壓強的情況下,一定會沸騰。但是人世間的很多事,要複雜的多,付出不一定就會得到期待中的回報。

你怎麼看「機械論」和「目的論」?

PS:終極的「機械論」和「目的論」,推到極致一定需要有個「上帝」,大家有興趣思考一下嗎?

#下期預告#

下一期,咱們接著聊原子論者,聊德謨克利特。


推薦閱讀:

5本提升思想深度的好書,讓閱讀成就思想

TAG:哲学 | 阅读分享 | 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