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爭》,為誰而戰?

當鏡頭定格在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上,《我的戰爭》放映完畢。電影院兩側的燈迅速亮起,很多人徑直去了廁所,午飯已在他們的胃裡翻湧,呼之欲出。

這種噁心感當然不是因為感動。或許是導演想渲染緊張的氛圍,全片的戰爭戲大量使用了快速剪輯和搖晃的鏡頭,結果就是帶給觀眾的眩暈感較之《諜影重重》有過之而無不及。另外為了營造身臨其境的觀感,隨著戰鬥的激烈,片子的部分鏡頭採用了類似反恐精英等射擊類遊戲的第一人稱視角。可這其中又穿插著大量劉燁舉著槍向觀眾開火的鏡頭,3D效果天旋地轉,令人匪夷所思。

面對「劇組不懂軍事」的指責,導演想必是極為委屈的。因為楊佑寧的一嘴台灣腔出現在朝鮮戰場上實在是太違和,電影借劉燁之口說他是「解放閩西時撿來的孤兒」,可見拍驚悚片出身的香港導演彭順還是顧及了影片的細節。但諸如劉燁作為連長帶領一千人面向馬克沁衝鋒,文工團女兵們投出手榴彈雨之類的場面還是讓人很齣戲。我從來不覺得戰爭片的導演需要像軍迷一樣考究,為了大場面的觀感也可以對軍隊的戰術做一些戲劇化處理,但本片的韓國動作指導安排的這種明顯有悖常識的戰爭描寫未免有些貽笑大方。

而細節遠遠不是《我的戰爭》最大的失敗。

此前對於「為何是人海戰術而不是三三制」的責問,導演彭順表示不要在意這些細節,自己拍的是戰爭中的人性。可一方面影片對於角色動機的介紹完全空白,另一方面每個角色的描寫又極其扁平化,觀眾在《我的戰爭》中看不出導演想表達的「人性」是個什麼東西。

從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志願軍入朝到最後一個鏡頭志願軍凱旋,《我的戰爭》始終沒有交代這些戰士們究竟「為何而戰」。為什麼劉燁率領的第九連寧可犧牲也非要做第一個衝進敵師指揮部的部隊?是因為他目睹了李承晚政府對朝鮮人民的暴行?是因為他們要保護自己的家鄉和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是因為他的部隊從井岡山起身經百戰,他視榮譽為生命?還是因為他要為死去的戰友復仇?

以上任何一個理由,都可以成為主角合理的行為動機,可惜電影沒有向觀眾做出任何解釋,從始至終主角和他的戰士們就是不懼死亡的衝鋒。恐怕這樣的「高大全」,不太像人性。相比之下《三八線》就合情合理的多。主角本來是個丹東的漁夫,過著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悠閑日子,可是美軍的轟炸機炸死了主角的父親和弟弟,於是主角就有了為家人復仇的動機,因此才會心急火燎的參軍入朝,奮勇殺敵。

影片里最後一次奪高地的軍事動員,劉燁說「死去的戰士是我們的榜樣」,士兵們齊喊「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可為什麼要慷慨赴死,為什麼要在異國他鄉保衛新中國呢?其實這樣的理由戰爭的親歷者早已說過。

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團長,守住飛虎山五晝夜的范天恩說:

「和平誰不希望啊,都希望和平,哪裡有願意打仗的啊,這麼殘酷,老死人,能好好的生產不行嗎?敵人不讓我們安穩啊。既然不讓,我們就幹了吧。干,就得要犧牲。犧牲攤到自己身上就不想犧牲了,那這個國家就完了。攤上誰是誰,那才行。

參加鐵原阻擊戰的志願軍63軍188師指導員賈文岐說:

路過平壤看見一個老太太,拿了個鎚子,敲那個三腳架掛那個道軌,當、當、當。說敵人飛機來了,報警。我看到這種情景以後,流淚、難過,就覺得我們的母親,再不能遇到這種狀況。我們的母親,我們的鄉親,我們的同胞不能再去冒著寒風敲這個警鐘說日本鬼子來了,或是誰來了,來欺負我們來了,這種狀況不能在我們國家再出現了。

志願軍不是金剛不壞之身,志願軍也是肉體凡胎。他們和你我一樣熱愛生命,這才是人性。而面對進犯家鄉、欺凌弱小的敵人,志願軍為了保護母親、保護家鄉拿起槍來擊退侵略者,這才是人性的閃光點。《我的戰爭》這種不講國讎家恨,又不談政治宣傳的描寫方式,只會讓人們詫異於志願軍戰士的英勇。詫異的多了就像之前流傳的「打進漢城」宣傳片一樣,連帶著志願軍老戰士一起被斥為愚蠢的粉紅。其實人家罵的也有道理:如果不是因為我們是正義之師,如果不是因為我們懷揣著保家衛國的目標,單憑「英勇」就值得懷念,我們的部隊和神風特攻隊有什麼區別?

人物沒有動機,《我的戰爭》也就沒有了靈魂。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團圓》(《英雄兒女》中王成的故事即取材於該部小說),可若你真的讀過《團圓》就會發現影片和它毫無相似之處。在巴金短短几萬字的中篇小說里,躍然紙上的是一支有血有肉的正義之師,小說中人物的曲折催人淚下。而《我的戰爭》場面宏大,但內里匱乏,徒增尷尬。

輿論形勢複雜,導演也似乎想迎合所有的人。對於想看「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人,我就描寫志願軍如何英勇。但是總有人不喜歡志願軍背後的政治力量嘛,所以我就絕口不提志願軍為什麼英勇。對於友邦人士,我不說李承晚軍和聯合國軍當時在朝鮮乃至我東北邊境的暴行,也不會「友邦驚詫」。這樣就好了,電影就一戰爭爽片兒,沒有政治風險,過了審大家嚼著爆米花看著大場面都會很開心的嘛。至於導演想表達的是強國夢,還是反戰,沒人知道。

可是真正的《我的戰爭》,一個積貧積弱的民族選擇拿起武器對抗一個力量數倍於己的強敵,是因為他們想保衛家鄉,安靜生產。脫離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大喊「干翻老美」,這不是軍國主義是什麼?

從不能播到可以播,對認識抗美援朝這段歷史當然是進步。只是宣傳「干翻老美」的《我的戰爭》,恐怕不是志願軍老兵們的戰爭。希望有朝一日從「可以播」到「大量播」,上乘作品能驅逐劣質的神劇,我們才有顏面告慰長眠於異國他鄉的英烈。

推薦閱讀:

編劇筆下那些難以覺察的鬥爭
在《愛樂之城》中找回愛上電影的那一刻
復聯2里提到的6塊無限原石近幾年已出現了4塊,都有哪幾塊?
《消失的愛人》為什麼沒有得到72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
電影《2012》中為什麼選擇中國製造末日方舟?

TAG:朝鲜战争1950-1953 | 电影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