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家對《狩獵》和《熔爐》這兩部電影怎麼看待?


《狩獵》了人心,卻在《熔爐》中永恆煎熬······

當人類試圖組成社會的時候,並沒有料到彼此之間細微的蝴蝶效應,我們往往只是關注宏大戰爭中的摧枯拉朽,而人性的細枝末節則避而不談。

2011年,一部名為《熔爐》的電影上映。其後,包括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在內的十分之一韓國民眾觀看了該片,全國為之轟動,韓國立法機關當即修訂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即後來廣為流傳的《熔爐法》。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部影片能做到促使一個國家修訂相關法律,來保障特殊人群的權益?

本片改編自韓國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說,而該小說則根據2005年,發生於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的性暴力事件為藍本。真實事件的發生,無疑讓這部探討殘疾人性暴力事件的電影更加具有影像穿透力。

電影的發生地,是一個叫「霧津」的城市,一個常年籠罩大霧的小城。這是一個虛擬的地名,但是它象徵含義卻不言而喻。霧,一個遮蔽萬物最有效的載體,它能將人性的醜惡掩藏在無法察覺的暗處,也能讓人們的良善被抹殺的無影無蹤。

故事的開端是男主角仁浩準備去霧津市的慈愛學堂擔任教師,大霧下的驅車行駛是對男主前程難測的隱喻,而此處平行蒙太奇的運用,則巧妙地把後來遭遇車禍的小男孩拼接進畫面,黑暗隧道中的孩童身影,那是悲劇的喻體。同時,低緩傷感的鋼琴配樂,則用聲畫蒙太奇把沉重的氣氛塞進了觀影者的內心。

隨著仁浩在學校中對殘疾孩童的逐漸了解,他慢慢發現了這所學堂「慈愛」光環下的「醜惡」,而研斗被校長妹妹施暴事件的發生,讓他已經不能無動於衷,隨後研斗在醫院被查出性侵犯的結果,更是讓仁浩無法忍耐心中的怒火,於是便和之前認識的人權組織女孩友真,共同走上為這些遭遇校方性侵犯孩子的維權之路。

所謂的「推諉」就是讓人無法躲避「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行政機構,這是社會中最頑固的皮癬,他們麻木於「每日打卡」,習慣於「風波不起」,慣性於「扯皮推卸」,自動於「與我無關」。仁浩友真的來往奔波只是圖添這些扯皮機構的唾沫,最後只能曝光於媒體。

如果人性在什麼環境下最乾淨,那應該就是同類的集體圍觀吧!「慈愛學堂」的一干「人面獸心」雖然被逮捕,但是同流合污的警察卻請出了「前官禮遇」這張王牌。當整個司法機構都滲透進「潛規則」的毒液,那所謂的「公平審理」就只是一張曝光過度的膠片吧!慘白而毫無服膺的痕迹。

案件雖然遭遇各種阻礙,但是受害的殘疾兒童勇敢而機智地指證,還是讓案情的真相公諸法庭,不過醜惡的一派有著自己的手段,不管是金錢賄賂、還是法律尋租,總之,真相還是硬生生沉潛在了醜惡的泥淖中。

而在這場正義之戰中,主人公仁浩並沒有能無所顧忌的做個純粹的鬥士,像是電影故意讓正義的一方遭遇生命中的諸多傷痛,妻子的早逝,幼女的疾病,老母的市民心態,還有一貧如洗的處境,都讓這場人性的傷疤揭開的格外疼痛。但是,面對這三個慘遭性暴力的可憐孩子,他毅然決然地選擇繼續前行。

電影的高潮並不是正義的救贖,而是罪惡的姿態高昂,明秀因為弟弟的死和自己的遭遇得不到公正的審判,選擇了與罪人共同卧軌,這讓人想起了電影開頭明秀弟弟的結局。此處情節的設置並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對片呼應,畢竟,如果在公正的審判尚未進行前,發生罪惡,人們尚能忍耐,可是如果在所謂的法律審判之後,被害者依然走上悲劇的道路,這種無聲的批判無疑是最有力的。

《熔爐》中有兩個地方最為令人深思,一個是男主仁浩在明秀死後抱著他的遺照跪在法院的門前率眾抗議,這是本片高潮部分無奈的嘶喊,是一種對於正義的拷問和咒罵,直戳觀影者的淚點和良知。

另一個則是審判開始前眾多民眾對仁浩與友真的辱罵和毒視,因為在那些普通民眾眼中,那個惡貫滿盈的校長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是德行和善心的代表,他當得起眾望所歸的聖賢。而一旦有人詆毀他們的精神領袖,他們便慣性式的反駁和撕咬。

集體無意識下的集體造神本該隨著文明的普眾,而逐漸消弭,但是諷刺的是,即使是現代社會,這種精神性的集體犯罪也難以避免,畢竟,「法不責眾」。但是「法不責眾」背後暗藏的則是「人治」旗幟的高揚,而「法治」的尊嚴責被折斷在眾人故意忽視的腳底,這貌似不是哪一個人的罪責,但是眾人卻都難辭其咎。誰能說司法上的潰敗和政府機關的權錢交易,不是普通民眾集體無意識下培植的根芽?

就像電影結尾友真的一句話:「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一部電影雖然促進了法律的進程,但是,它能改變的畢竟有限,韓國人懂得這一點,所以他們希望看過電影的人能做的更多,至少不被這個世界所改變。

但是弱勢群體遭遇性侵犯絕對不會只有唯一的解,它是個二元一次方程式,每一個個體的事件代入這個方程式,都將有相對應的解,在《熔爐》上映一年後,丹麥人就在2012年交出了對於性侵犯話題自己的理解。

如果說《熔爐》在控訴強勢集團下,弱勢群體遭遇的不公和悲劇,那麼《狩獵》無疑是對兒童自帶話語正確性下,成人話語權真空的尷尬境地進行反思。

狩獵的故事並不複雜,主線即是男主盧卡斯遭遇間隙性短暫失憶的小女孩——卡盧盧的一次偶然控訴,聲稱盧卡斯對自己實施了性侵。這樣的一個事件當被小女孩的幼兒園老師知曉後,開始如同滾雪球一般,在整個小鎮散布開來,而男主盧卡斯也隨著流言的日益膨脹,從被以前好友排擠,到被警察逮捕拷問,雖然隨後被釋放,但是在整個小鎮已經失去了立足之地,剩下的只是無窮無盡的仇視和排擠。

電影的開頭是一群中年男人在十一月冬天下水的場景,北歐幽靜的自然風光將這群中年頑童的歡樂時光襯托的恰到好處,而電影之所以在一開始展開如此畫面,則是為接下來的故事做出反面的襯托,暗含著,即使是多年的知己好友,可一旦性侵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女兒身上,連多年達成信任的好友也可以反目為仇,而不用絲毫的理性分析。

而本片的主題也在幼兒園園長的一句話中讓人無可置否:「我是為孩子著想,他們不會說謊。」

當成人的世界被一個孩子的無意謊言打破,這樣的流言,是否能變為成人社群共同對付另一個人的武器?雖然我們都知道,錯也不在小女孩卡盧盧,畢竟電影自始至終都向我們清醒的擺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卡盧盧的幾句「惡言」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她自身記憶上的錯亂和短暫失憶。雖然我們知道所謂「盧卡斯向卡盧盧顯示自己的性器官」,只是因為卡盧盧哥哥的朋友把iPad上的色情畫面給卡盧盧看到了,隨後卡盧盧自己記憶拼貼的產物,但是毫無疑問,事情既然已經發生,那麼就無法挽回,就連卡盧盧其後也不能肯定自己說的是不是一定正確。

毫無疑問,電影這樣的一個設定不是在拷問小女孩的對與錯,而是在告訴我們:如果小女孩壓根就是無心為之,但是這樣一個流言一旦在一個社群中傳播開來,社群中的每一個人該如何對待。

電影的高潮部分是盧卡斯在慘遭毆打之後,在聖誕夜那天走進小鎮的教堂,和卡盧盧的父親,一個原本視自己為最好朋友的男人,終於爆發衝突。

盧卡斯的情緒爆發像是一頭被狩獵的麋鹿,在等待命運完結的那一刻悲憤的觀望周圍的世界,這是屬於他最後的權利,除此之外,在面對充滿惡意的氣氛中,他已經一無所有。

故事的結束是以一年之後,盧卡斯的兒子成年禮上的一場狩獵來終結。本來觀眾還以為一年之後,此事應該可以逐漸消弭,的確,在成年禮開始之前的盧卡斯受到了眾人的歡迎,當時,宴席上眾人面色的異常和反感,讓盧卡斯知道,可能未來的時光再難回來,而結尾的森林中自己差點被槍殺,更是讓他清醒的明白,所謂的言歸於好,所謂的不計前嫌,所謂的相安無事,只是怨恨下的陰翳。

至於準備槍殺自己的是卡盧盧的父親?還是卡盧盧的哥哥?亦或是小鎮的某個人?已經不再重要了,背光下槍手的剪影象徵著集體的謀殺圖騰,如同電影中優美透亮的畫面和隨意的抒情吉他樂,像是告訴我們,在這個美麗的北歐小鎮,它那冰冷刺骨的悲劇就像它的瑰麗旖旎的風光一樣,存在於此。

我想起了哲學家邁克爾-桑德爾的社群理論:「權利優先於善」,這是一個危險的言論,儘管它將現代社會中的社群本質已然剖析。《熔爐》中的權利優勢體在於他們是「善」的定義者,而《狩獵》中的權力優勢體則在於他們是惡的裁決人,僅此而已。

首發於電影類公眾號-竹林七影


悲傷有之,憤怒有之,更多的,是無力。

《狩獵》中,證明孩子也可以對大人實施暴力行為,而執行者是那些自認為處於道德制高點的大人們。

孩子當然也會撒謊會污衊,這毋庸置疑。我更關注擔心的是主角在事件漩渦當中可能遭遇的影響和侵害,以及他處理的方式和心態。

後來女孩終於說出真相,事實大白於天下,可是那不是結束,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男主是清白的,他的生活已經回不到從前,影片最後那一槍是最好的詮釋與證明,偏見誤會仍在,他依然處於危險當中。

男主角最終原諒了那個小女孩,在此過程中也沒有針對過她。

我自認是做不到的,就算不恨,也無法原諒她造成的幾乎無法彌補的傷害。

看《狩獵》時,不時想起一個很老的雞湯梗:有個女子因為害怕,誣陷與她苟且的是位德高望重的和尚,那和尚沒有辯解,替她養育孩子,多年後事情才得以澄清。

這類事,遇著了,真真百口莫辯。當我陷入這沼澤,能承受到哪一步?內心能不能強大到如那兩位一樣用未知的時間來洗漱身上的髒水,甚至去原諒?

如果,小女孩和那位女子沒有說出真相呢?誣陷邁克爾的男孩沒有站出來,是不是一生甚至死後都將背著莫須有的罪名?

因為傷害不僅僅只針對自身,它還牽連到身邊最親近的人。

這是最讓人無力的地方。

《狩獵》讓我抑鬱了很久,毀掉你的聲譽、事業、生活的不是哪個惡魔,只是一個你平日里關愛的可憐小孩,只是輿論。

話說真是好心疼那個大叔。

《熔爐》也是看得很淚。因為你清楚的知道世界光明的背後面處處都是黑暗,而你身在其中,那些罪行那些醜惡就發生在你眼睛死角處,你路過的衚衕邊,你樓下的拐角處。

你知道在某個角落有人被虐待,被強暴,被殘殺,被囚禁。罪惡在得意,公允正義被踐踏碾壓,那些絕望的呼喊哭泣被壓制在你聽不到的地方。

在你上班的時候,在你吃飯的時候,在你睡覺的時候,在你遊戲的時候……

無時無刻。

關於《熔爐》對韓國未成年保護法的影響,以及韓國電影和國內電影制度的不同,有大牛會解析得更清楚。我這個格局小的就看到這麼多。

寫到這裡,不禁也想為自己的眼界智商傷心一吧。


兩個電影都看過,題材很吸引人,兩部電影也都很成功。

從電影的角度看,熔爐是一部節奏緊湊,賣點明顯的電影。比較之下,狩獵則像一個故事。但是狩獵給人的震撼更強烈,就如同吃屎一般讓人難受。

熔爐的畫面偏暗,從一開始就給人壓抑的感覺。狩獵在電影的開頭部分更體現了北歐的小清新,然而通過故事的發展以及結尾那一槍真的讓人感到噁心。

大家都覺得,這兩部電影很有意思,一個想讓我們緊緊抱著孩子,一個想讓我們遠離孩子。

個人看法,孩子還是不要背鍋了。孩子對世界認識尚淺,加上孩子會把沒有發生過或者早早發生過的事情甚至是聽說的事情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沒有規律的表達出來,導致孩子經常性的「說謊」。「說謊」也並非孩子有意為之,相反是孩子語言能力思考能力的提升。

熔爐,很簡單了,犯罪的是披著偽善外衣的惡人。通過法律的完善和執法者的努力,性侵犯會相對的減少並得到應有的懲罰。

狩獵是可怕的,可怕的不是孩子的一句話,是大家站在道德高地去狩獵別人的心。在電影里,法律還了大叔的清白,然而小鎮的居民還是沒有放過大叔。他們不願意追究真相,卻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

突然想到了WB,中國最大的自由發言基地。在這裡說話不用大家負責任。面對新聞,網民們都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熊孩子都應該打,少年犯都應該死,制服和非制服的衝突永遠是制服的錯,醫生永遠冷血,教師永遠沒有道德,吃狗就是殘忍,喜歡狗就是狗奴。我們的輿論環境照比狩獵,可能有過之而不及。

在幼兒園工作的我也曾經遭到非議,個別認為我的性別會對孩子造成威脅。這還是我剛剛接手班級的時候,難以想像如果我長時間在班級里,我是會得到更多信任,亦或是像電影里的大叔一樣因為某些不可控的情況而成為千夫所指眾矢之的。

幼兒的確要被保護,但是每一個「人」都不應該被傷害。


第一次在知乎寫長評論,文筆不好,各位見諒。

前一天看了《狩獵》,第二天就看了《熔爐》。事情就是怎麼的巧合。。。

同時看完這兩部電影,感到的只是迷茫,到底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小孩可以利用無知來誣陷大人,大人也可以利用自己手裡的權利肆意的加害孩子。

《狩獵》里對孩子固然生氣,但更加生氣的是所謂的大人們為了將自己偽裝成所謂的正義者,卻肆意的對著一個善良的普通人施加著最嚴厲的懲處。

《熔爐》孩子們為了指認施暴者而回憶當時受害經歷讓人潸然淚下。在弱者面前,強者對正義的踐踏甚至讓大家對所謂法律產生懷疑。幸好電影上映後引起的反響最終促成了《熔爐法》的出爐也算是對公眾有了一個交代。

其實看完兩部電影后,讓人對好壞的界線產生了模糊,每件事在沒有真憑實據之前,切不可以隨眾下結論。

最後借用《熔爐》里的那句好「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我們被世界改變」。


兩部電影放在一起,結合最近的某事件,總結起來就是:別人家的事少摻和。

又或者,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推薦閱讀:

什麼是人格分裂?能否結合電影《致命ID》進行講解?
《生吃》—— 茹毛飲血的素食少女
求詳解電影《蝴蝶效應1》邏輯?
《與君相戀100次》這部日本純愛電影,虐點到底在哪裡啊?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