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的信息進化
作者:常易
一,Social Engineering是否有簡單公理?
比如《三體》里的黑森林理論,或者數學的公理化體系,一門成熟的學科,往往有一套簡單而縝密的公理,簡單到是人都能讀懂。比如「兩點間只有一條直線」,縝密到能用這套完備的公理演繹出摩天大樓。就像一顆種子,落地時毫不起眼,但裡面包含著全部信息,決定著一顆種子是長成小草,還是獨木成林的擎天大樹。
社交產品是否也有這種範式呢?似乎鮮有人在源頭挖掘,總體感覺是,噱頭太多,而核心的力量不夠。更多的產品都在宣揚UI,用戶體驗什麼的,我想這些東西要有,但並不是社交的本質。想要創造下一個紀元的社交,一定要回到源頭,思考社交是什麼,或者更深一步,信息是什麼。
受摩爾定律啟發,我試著給出一個描述:信息數量以指數級增長,平均質量和成本在下降。
二,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傳輸一條信息的成本越高,這條信息的質量就不會太低。比如古裝劇里「八百里加急!御賜金很牌,阻者死,逆者亡!」;又如《貨幣戰爭》里最有名的段子,內森·羅斯柴爾德靠最先得知滑鐵盧戰果,做空英國公債一夜暴富。
這裡有四個關鍵元素:(1)信息的所有權:皇室巨賈,非富即貴。在那萬惡的舊社會,只有雄厚的實力才能建立並維護快馬加鞭的情報網路。(2)信息的傳播方式:馬,權力遊戲看多了可以考慮little bird,然而飛鴿鴻雁都是畜生,可靠性終不如人騎著馬。(3)信息內容:軍情戰報,這東西的重要性無需多言了。(4)信息的價值:決策。決策先天取決於信息的優劣,後天取決於決策者的優劣。
如果內森攤開的紙上不是滑鐵盧戰果,而是老公我想你呢?搞不好滑鐵盧的輸家真收到過。重口暴君拿破崙特別喜歡約瑟芬的體味,回巴黎前就讓手下快馬加鞭帶去情書「兩天後凱旋,不要洗澡」。另一個例子就是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了妹子點燃冬天裡的那堆狼屎,結果可想而知。
在信息傳播成本極高的年代,不要花樣作死。修那麼多驛站養那麼多快馬,不是為了打情罵俏的,以最快速度獲取最優信息,成就了渠道為王的時代。那時的一封火漆,一紙信箋,花費極大而含金量極高,是為決策而生。當決策者濫用渠道降低信息質量時,即便拿破崙比周幽王屌,結果也是一樣的糟。
三,這是一個充滿雜訊的時代。
自從大西洋下架起了電纜,美國人就能聽見英國的狗叫了。而真正的信息爆炸,始於無線傳輸的互聯網時代。我記得小學那會兒還有過筆友,那種真正要貼郵票寄的信箋;初中是個分水嶺,課堂上傳的紙條變成了發簡訊。那時的簡訊內存還不足50條,屏幕每次閃爍都有意義,你會為了BB機上的簡訊找電話回撥,手機里珍藏的簡訊篩了又刪。那時,信息還很值錢,無論成本還是內容。
而今天,除了每個月30塊的流量費,我們總在抱怨16G的手機內存不夠,3G網還是比4G慢,每個月收發成千上萬條,緩存怎麼清都清不完。這一切,只用了十年。十年,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無異於瞬間。
在這一瞬間,地球上的人口沒有翻倍,物質也沒有減半,憑空產生出那麼多的信息,我覺得人們只是被打蒙了,還沒開始手足無措。技術爆炸極快地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導致數量急劇上升,大數據的複製、更新和迭代幾乎不需要成本。廉價的擴張必然導致平均質量的下跌。這個可以預見並且無法阻擋的趨勢,在已知的世界無處不在,我們稱之為「熵增」。
四,為什麼我知道的更多了,生活並沒有更好,心情有時更糟?
因為質量守恆。長者說我手上有一個蘋果,你手上也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手上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但如果我手上有一個思想,你手上也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手上就同時有兩個思想。這個magic的妙處在於,第一次交換,長者用4S換走了你的6+,第二次交換的東西,你既不能幹也不能吃。長者知道什麼樣的信息可以交換,用雞湯窺視你的智商,就像用4S換走6+一樣划算,他絕不會告訴你哪只股票明天會漲,而有些高能級信息,就算說了你也不知道怎麼用,終歸是too young too simple。
這造就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假象:我們感到信息的極大豐富,學會了很多知識,知道了很多道理,在比特世界裡一片繁榮。回到量子世界,物質總量並沒有增加,資源的所有權和分配也沒有變化。就像金字塔底的奴隸看到繁花似錦神光普照,但那光芒並不屬於他們,明天起來還要搬磚。你懂的再多,並不等於你應該得到的多,這根本無關公平,只是幻想。
另外,其實你懂的不多,你懂的都是朋友圈看來的,你能看別人也能看,誰也不比誰高級。
真正「懂」的人是信息的輸出端,是那些在各個領域為人類開疆擴土的人,他們是創造物質的maker,長者只是dealer,剩下的你是個taker,take whatever they left,你還撿得美美的。
五,圖書館與垃圾桶。
信息寫到這一節,也該結束了。網路時代以前,人類信息的載體是書,而集大成者是圖書館,那是真正能稱之為「能量」的地方。從摩西十誡到永樂大典,只有在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得以倖存的才能收編入庫。圖書館的建立,是信息成長的一個縮影,從原始信息的泛濫與混亂,到歷史長河的挑選打磨,最後分門別類裝幀出版,放置到一排排實木書架上,這本身就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泛濫之後必然出現選擇與優化,而今天的問題在於,信息爆炸之後的圖書館,將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
不同的智慧聚在一起叫能量,不同的垃圾聚在一起叫垃圾桶。垃圾桶是不可能成大氣候的,但佔據了大多數人的大部分空間。
物理世界還要分類回收,那信息世界呢?既然垃圾處理廠是物質豐富後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有理由相信,在比特世界裡,針對大數據的泛濫建立起的信息篩選和優化,是個勢在必行的東西。無論世界怎麼發展,人類都在有意無意地朝著帕累托最優邁進,能優化效率的方向,一定不差。
六,回過頭來談社交。
載體決定形式,形式決定內容。最早的社交應該是校友錄BBS貼吧之類的,那時的PC剛連上網,一個話題往往能聊好幾頁。後來過渡到主頁版和彈窗,比如QQ人人Facebook,依然是以PC端為主,但有了個人主頁和新鮮事,那是社交網路輸出的黃金一代。移動端普及後,擴張最大的就是微信微博Twitter之類的了,以免費即時通訊為主,也可以發布新鮮事。總體來看,硬體是越來越小的,從台式機到筆記本到智能手機,內容也是越來越少的,從嘰嘰喳喳的論壇,到個人主頁,再到一張圖配少許文字。這本身就限制了個體輸出的條件,也成了自媒體的溫床。
發展至今,個人輸出越來越單調,沒有誰能每天迸發幾十個靈感,生活終歸是平凡。輸出端被自媒體接手,抄襲轉載嚴重,流通靠複製而非原創。運營成本降低,加上系統漏洞產生的水軍和機器人賬號,極大地增加了雜訊,導致眼前一片心靈雞湯段子手,正負能量代購黨的風生水起。
信息泛濫直接導致了判斷力的麻木,就像一種潛意識的洗腦,在不知不覺中淹沒人的心智,任你再出淤泥而不染,泡久了都要餿。我發現有些還不錯的朋友,也會分享一些偽科學假新聞並無法辨識真偽,這讓我很吃驚。
那些東西不需要多深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只要有最基礎的理性邏輯就能判斷,越來越多的人已喪失這種能力。這是很可怕的,對意識形態的控制,或許不用強制性的引導灌輸,只要在信息雜訊中失聰,就慢慢會喪失最基礎的判斷力,可以越過奴隸,直接變成傻瓜。而在自然界,敏銳的判斷力,是事關生死的。
七,鏈接、社群、弱關係。
這三個詞今年特別流行,最有名的例子是某屌絲長期打拚不如人意,無意間通過某個鏈接的弱關係打通一條人脈,最後飛黃騰達贏取白富美。怎麼說呢,這就是雞湯的魅力,互聯網+在我看來也快趕上邪教組織了。我是學數學的,不相信花花辭藻,只相信冷冰冰的數據。你倒是跟我掰扯掰扯,這種小概率事件咱身邊發生過幾次?甭扯那些有的沒的。
對於鏈接和社群,我始終懷著保守謹慎的態度,這是人性博弈的結果。一方面有六度理論,地球上任意兩人之間都可以通過六人鏈接,這在我身上得到過證實,現有技術完全可以實現,跟倡不倡導無關。另一方面是社交飽和度,任何一個人的有效社交圈都不會超過百人,也是符合統計規律的,你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記憶應付更多的人。
當鏈接變得容易後,社群是自組織的必然結果,擴展弱關係的確會增加一些可能性。但我們來做一個算術,如果增加20%的可能性,而這裡面只有5%會產生實際作用,那麼總體上也就增加了1%的增益。用數學的行話來說,這個統計結果也太不顯著了……
但另一方面,高質量的社群會大大增加顯著性,這是我加入混沌巡洋艦後得出的結論。這應該是網路中「局部優化」的概念,就像Google X項目組和聖菲研究所,高能級的個體湊在一起,會出現指數倍增效應。當人海中形成「圖書館」性質的社群,那真是很牛逼的。濃度,才是化學反應的引擎。
八,信息不對稱、人心壁壘和技術爆炸。
最後來談談核心,這三個概念應該是社交裡面的三體問題。讓我們回到四個基本要素:信息的所有者,傳播方式,內容和價值。
1. 技術爆炸打破了所有者的壟斷。在這個封閉集里,每個人都是輸出和輸入的節點,區別在於通過該節點的信息流的數量和質量,而這個區別直接導致了信息不對稱。
2. 技術爆炸優化了傳播方式,並降低了傳輸成本。無線電代替了馬,打破了信息不對稱里的時間差。這個時候的差異不在於誰的馬快,所有人的馬都是免費的,並且一樣快,區別在於信息的來源。從表面上看,信息獲取似乎免費了,其實不然,高質的信息依然高價,因為邊際成本仍在:這取決於你的圈子是大學教授、基金經理,還是庸庸碌碌的無名之輩。就算你認識幾個高級別的人,人家是否看得上你,願意通過這種「弱關係」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都是看不見的成本。
3. 信息內容碎片化,質量在僵化。如果你看得比較通透,就會知道太陽底下無新事,翻來覆去還是那些道理,講來講去也就這些段子,複製過來轉發過去,消耗的是能量,卻看不見質量的增長。
4. 信息的價值在弱化。以前選擇少,所以決策很明顯,現在腦子裡的東西多了,超過了大腦的處理能力,而手頭能支配的還是那麼一點,會讓人的坐標系偏離,參照物紊亂,最後的決策沒有更清晰,而是更迷茫。
而最最重要的,是壁壘。人類永遠都要分出個三六九等,信息不對稱是這個game里的核心秩序。資本逐利,人性貪婪,發現價值窪地的人,是會悶聲發大財,還是廣而告之呢?技術再普及,傳播再廉價,有些東西,我不想告訴你,死都不會告訴你。這個壁壘,才是任何技術都攻不破的防火牆。
九,小廣告。
文章碼了一天,回頭來讀有點大言不慚。不敢說進圖書館,但應該進不了垃圾桶,貴在交流。筆者想尋找這個深度以上的人,不管你的看法是相同還是相左,我們可以聊聊未來的走向。一個人單打獨鬥再聰明,也難以顛覆當下,如果你在思考下一代產品,而不是下一個產品,我們不妨約一杯茶,也歡迎和我微信交流(191981890)。如果跳不出現有產品的範式,無論界面上再怎麼打磨,玩法上再翻花樣,也只是刀上刻花,我們應該朝著槍炮邁進。
格局比技術重要,範式比資金重要,代碼和錢能解決的問題,應該不是問題。秩序的寫手+資源的玩家+技術的壟斷者,以複雜系統的高度來規劃,以極簡藝術的形式來表現,我覺得,或可一戰。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混沌巡洋艦(chaoscruiser)。
歡迎關注混沌巡洋艦,追尋自然界複雜下的簡單,帶你學習各路跨界乾貨。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